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話頭禅與默照禅▪P3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大慧禅師所呵斥的其實就是我們的系緣止和製心止,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標准來說,它們就是被呵斥的對象。今天,我們所處的時空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標准來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爲有很多人還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們分析這些東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選擇適當的修行法門。

  “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爲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複爲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

  心與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外在塵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則不容易泯除。所謂“緣盡于觀,觀盡于緣”,就是講心與境是兩相泯除、互相對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這是說真正要空的是我們這顆心。

  第十反觀心源。在呵默照之前,大慧禅師是講如何參話頭,教我們不要墮在空心、沈默凝心的方法裏邊。大慧禅師是提倡參話頭的,其實禅到了某一地步後,往往會殊途同歸。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很特別,這就是下面講的反觀心源。大家若有興趣,可以把第十條反觀心源與第九條呵默照作個比較,就會發現他雖然提倡參話頭,可他也教別人怎樣在起心動念的源頭處下功夫。這種法門的特點是向內觀,向起心動念處觀察。當然參話頭參到最後,也會參到念頭未起的源頭處。禅的方法就是要透過念未起之前的這一刹那。我們看看他是怎樣說的。

  “卻向未起求徑要底一念子前頭看,看來看去,覺得轉沒巴鼻,方寸轉不甯帖時,不得放緩,裏這是坐斷千聖頂顱處,往往學道人多向這裏打退了。”

  各位注意一下,這裏不是提起話頭,而是向心未起念之前看。這裏的看比較偏向觀心法門,這個心不是指第六意識,而是指第六意識還沒有動之前的那個心。當然你說第六意識也可以,順著第六意識啓動的源頭往前走,這個“看”是把我們這個觀察的東西橫在那邊,我不管你,我就站在那邊,像衛兵一樣站在那兒,你進來就進來,你出去就出去,我知道就行。可是參話頭不是這樣,“參”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沖,一直要沖到心的源頭去。參就是著力,疑就是用一個力量往前走,兩者之間不大一樣,以我個人的理解這個地方所講的屬于觀心法門。

  “故瑞嚴和尚居常在丈室中自喚雲:“主人公。”又自應雲:“諾!”“惺惺著。”又自應雲:“諾!”“他時後日莫受人謾。”又自應雲:“諾,諾!”古來幸有恁麼榜樣。謾向這裏提撕看,是個什麼。只這提撕底,亦不是別人,只是這能知昏鈍者耳。能知昏鈍者亦不是別人,便是李寶文本命元辰也。”

  這裏也有“看”字,看什麼呢

  看你的舉心動念處。“主人公”是什麼呢

  它是我們的心念,是舉心動念的源頭處,即生命的根源。要一直看著這個主人公。

  平常我們的妄想念頭很多,念頭將起時我們是看不到的。有人會問從這念頭到那念頭之間有多長呢

  非常短,只一刹那之間。我們從起心動念處觀察,如果我們看,看,看,一直往前看,功夫純熟後,就會接近心源了,妄想紛飛的心就會慢慢靜下來。再向前看,你就知道禅的境界是什麼。這是看心的方法,與參話頭的方法多少有點不同,永嘉大師平常也用這種方法,它是屬于默照的方法。我們認爲大慧禅師所呵斥的不是正覺宏智,而是一些不懂得修禅的人所教的凝心斂念的方法。而這種觀心源的方法與之絕然不同,它是看到心的源頭處。我剛才講的“主人公”、“承誰恩力”、“未起求徑要底一念”等都是說明這個問題的。因此我們平常修行時要把心放在這裏,這需要一個慢慢熟練的過程,只要方法對頭,就可以有這個禅的力量。以上就是第十條反觀心源的道理,大慧宗杲的語錄講的非常明白。所以說禅“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個人認爲大慧禅師的是法門中國曆代祖師裏最契合中國人的,他用最契合中國人的語言開導出最微妙、最高深、最直接的方法。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看看正覺宏智的默照禅。大家分析後就會明白大慧禅師所呵斥的默照並非宏智的默照禅,在上面我已反複講過。宏智的默照非常接近于大慧禅師的反觀心源。今天我們講的是取自《正覺宏智禅師語錄》,收錄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總共有十卷。其中前五卷是參禅公案,第六卷屬于勸學勵志,七到九卷是應酬,第十卷是偈頌,裏面有些代表他個人對禅的理解。正覺宏智的資料很寶貴,尤其是第六卷,七至十卷也有些資料很寶貴。在《大藏經》中像這樣有價值的材料不多,可以說是稀世珍寶,它給我們指引了一條非常明確的在今生了脫生死的路。

  下面我們看宏智禅師語錄。他在談到默照禅的理論中對初下手這段講的不多,只是講了一點我們凡夫從妄念紛飛的心境中要如何轉到修行上去。因此初學者要想從默照禅裏得到印證的話不方便。他講到默照禅以後,一下子就轉到有相當境界功夫的層次上去。初學者沒有到那個境界,就看不出他所講的內容,字字都看得懂,文字很優美,但意思不懂。我也一樣看不懂,所以只能講得含含糊糊,大家彼此諒解就行了。每一個禅師教授方法不一樣,像大慧禅師的語錄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淺顯,也非他常豐富。很慈悲,從初學者下手功夫講起,可正覺則不同,一起步就上了一個高深的境界,所以不容易讓人接受。大家看不懂沒關系,慢慢體會。

  “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遊內觀,徹見法源,無芥蒂纖毫作障礙,廓然亡像,如水秋,皎然瑩明,如月奪夜。正恁麼也,昭昭不昏,湛然無垢,本來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斷滅所因,其耀也無影事所觸,虛白圓淨,曠劫不移不動不昧。能默能知,底處行步得穩,玉壺轉側,一撥機回,分身應世,世界處所,差別境像,俱是自所建立,與我四大同出,何所礙焉

  既一切不礙,彼我無異相,自他無別名。”

  這一段講的是從初學一直轉到開悟,再轉過身來度化衆生的境界,每一句話都是一直向上翻轉的層次。“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遊內觀。”這是叫我們向內看,也就是反觀心源的意思。“徹見法源”就是徹見心的源頭。“無芥蒂纖毫作障礙,廓然亡像。”當你徹見心源時,一切法的有無相貌就沒有了。“如水含秋,皎然瑩明,如月奪夜。正恁麼也,昭昭不昏,湛然無垢,本來如如,常寂常耀。”這一段講徹見法源後身心清淨的境界。“其寂也非斷滅所因,其耀也無影事所觸,虛白圓淨,曠劫不移不動不昧,能默能知,底處行步得穩。”這段講這時它非常地寂靜,可也非常地覺知。寂不是斷滅,耀是光耀覺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在他心中留下影像的覺知,所以“虛白圓淨”。一切萬法寂靜,可是卻能了知一切萬法,所以叫“能默能知”。“玉壺轉側”,翻轉回頭。“一撥機回,分身應世”,回過頭來,度化衆生。“世界處所,差別境像,俱是自所建立”,這時一切都是自心所顯現的。所以後面說“與我四大同出,何所礙焉

  ”身心四大與世界是一體的,沒有什麼障礙,是自他無礙、身心一體。“既一切不礙,彼我無異相”,人我沒有差別。“自他無別名”,自他沒有差別。大家要好好體會一下。

  下面講坐禅銘。“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這裏是講的寂照功夫,寂照就是默照。寂是如何的寂,照又是如何的照呢

  這是需要我們體會的地方。宏智禅師在前面的材料裏很快地轉到開悟的境界裏去了。他有沒有起點呢

  比如說“清心潛神,默遊內觀”就是起點。今天因爲時間的關系不能多講了,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與反觀心源作個比較,會發現一點差別。在我講的觀心源和默照部分,從現有的《正覺宏智禅師語錄》裏可以找到一個下手的功夫,然而我們必須下手去觀,去默照,之後回過頭來看,就一目了然了。現在我們沒有功夫,就會覺得看不懂。

  現在我向初學者再介紹一本著作,它就是永嘉大師的《永嘉禅宗集》,永嘉大師的方法我個人認爲與正覺宏智的方法是一致的,永嘉大師講得非常細膩,非常適合初學者,今天沒有時間講了,各位回去讀讀。

  

  

《話頭禅與默照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