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参什么,就参这一个话头,死死咬住,一辈子参下去。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
第五是离心意识。心意识就是我们的意识。意识最大的麻烦就是分别,如红、橙、黄、绿、紫、长、短、方、圆等,在相上起分别。不言而喻,离心意识就是叫我们不要用心意识去分别,让我们明白所有心意识的分别都是虚妄的。
“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聪明灵利者,即有点小聪明的人,听善知识讲禅,一讲便解悟了,那都是自己障碍自己,自欺欺人。你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参你的话头,没有开悟之前,你的观念,你所分别出来的都是妄想。所以他说,你心念一转动,一切知解、分别,那都是妄想,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永嘉大师说“损法财,灭功德”,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意识。所以说,我们一天到晚在魔窟里边转,因为我们在用心意识来分别,参话头就是要把这个妄想盯住。民国时期,来果禅师参话头非常专注,就是在过堂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有时会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也不动,因为他所有的心意识的分别都已经被这话头收摄住,他那平常的意识心已经不会动了,他所有的心念都集中在参“念佛是谁”这个“谁”字上了。这样一直参下去,“谁”、“谁”、“谁”,参到连“谁”字都没有了,所有的平常的举心动念都被它收摄住了,不动了。一次他到回廊外边去,天哗哗地下大雨,他一点都不知道,为什么呢
整个身心集中在那个地方,心意识不会动了。如果你的心意识还在分别的话,那么你的功德法财全被心意识分散掉了。我讲这个例子是说,我们都落在这个心意识的分别当中。
“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说,嘴巴可以讲的道理,心里可以想的道理,都属于心意识的范围。这些都是我们的烦恼。你说不会啊,我都是善念啊!善念也是烦恼,也是妄想。你说我都是布施啊,持戒啊,诵经啊,那都是大妄想。这些都是情识边事,都要扫掉。
“众生无始时来为心意识之所流转,流转时浑不觉知。”我们就在心意识中间流转生死。“若人夙有善根种性,只向不可得处,死却心意识,方知释迦老子道,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是真实语。”我们开悟以后才知道,其实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一个字,说都是方便语言文字。
“决欲荷担此段大事因缘,请猛著精彩,把这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魔根,一刀斩断,便是彻头时节。”这里“来为先锋、去为殿后”的就是我们的心意识。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
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
我们就在心意识中间,生死不断,避之不及,想躲避,想要离开它,没有办法,如影随形。
“师横机无所让,准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古代禅师在未开悟之前,也常常犯用心意识去分别禅的这一个病。大家知道,禅不可以说,禅离文字就是这个道理。离心意识,开口就错,就是这样子。禅不可以用心意识领解,就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人会说,禅既然不能讲,那你为什么讲那么一大堆
要知道,我讲的不是那个悟的境,我们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安顿自己。我知道哪些可以讲,哪些不可以讲。我曾经讲过,禅宗没有经典,但禅的典籍很多,禅宗就靠祖师语录流传下来的。禅宗典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公案、史传、以教明心、劝学励志等四大类。什么是公案呢
翻开祖师语录,百分之八十是公案。师徒之间,或是禅师之间对答彼此开悟的境界,那就是公案。公案像天书,它讲的内容是什么,我不懂,你也不懂。遇到机锋,我只好投降,跳过去,当故事看。这部分我不看,也不讲。第二是史传。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讲某某禅师什么时候出家,跟什么禅师学,学得么样,他讲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有哪些弟子。这是历史,可以讲。第三是以教明心。就是说有许多禅师,他没有修禅之前读过许多经论,或者有些禅师开悟后也读了许多经论,他为了要接引那些读过经的人,就用佛经中的话来讲他所了解的禅法。如永明延寿所著的《宗镜录》,这部书属于禅宗重要的典籍,这就是以教明心。第四是劝学励志。劝学励志是禅师教导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学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气,不开悟不出柏林寺这个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讲。因为初学者心志不坚定,不知道如何上路。
第六讲静闹功夫。在台湾有个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说:“师父啊,我不愿住寺院,我要到山里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你看生活禅夏令营,二百多人,挤来挤去,挤死了。生活禅夏令营结束了,又要开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叫我怎么修行嘛
”显然,他不知道参禅不可以避喧求寂。为什么呢
这个外在的尘境,不管是噪杂也好,安静也好,都是境。参禅者应对于任何境界都采取淡然的态度,不要起心分别它,你吵也好,静也好,我就是一个“无”字,一个“谁”字。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静,那你这不是自己干扰自己的心境吗
你认为吵,认为静,你这不是起了一个吵闹的外境、安静的外境吗
不但如此,而且还起了一个讨厌的心、喜欢的心,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扰吗
因此,对任何境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随缘照顾自己的心念就行了,这就是静闹功夫。
“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没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备有了力量以后好在闹中修行。
“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
第七自验功夫。大家修行一段时间后,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这便是自验功夫。
“不识日来随缘放旷如意自在否
四威仪中不为尘劳所胜否
寤寐二边得一如否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公既一笑,豁开正眼,消息顿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
这里是说,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检查一下心念有没有能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说随缘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维当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尘劳所干扰,有没有觉得太烦了,太苦了
睡觉与醒着是否都一样
你若能在梦中有一个学佛的样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夫。
“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
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
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
梦与觉合否
理与事会否
心与境皆如否
”
这一段很有次第。心与境就是说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这步,功夫就很深了。“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
你在修行过程中要是有有所开悟的想法都是不对的,你自己心想我开悟了没有,我有境界了吗,这些统统不对。正法应是你证我证,我们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讲话。
第八禅病。禅病有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指四大不调,肉身出了毛病。心病指我们的禅定境界有了不同的变化,天台宗有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则统统省略掉了。他是从另外的角度谈的,大家一起看一下。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
大家千万不要起念说,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经证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这就是增上慢的邪见,有这样的心念起来都是病。只要你有个心念说,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别人好,这个念头就是大病。真正的禅师没有我怎么样怎么样的念头。
“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进修趣向分。”
“语”就是闲话多,“默”就是心定在那个地方不动。真正修禅的人不喜欢多话,话多散心。
第九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
“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
拟收摄向甚处安著
”
有一类人叫人家摄心,把心收摄起来静坐,连呼吸都没有了,这些人修行很可怜,为什么呢
因为心没有实体,像六祖所说的,心本是妄,你怎么收呢
又放到那儿呢
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能把心收起来的话,那也是要有一点点功夫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而言。
“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
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
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
有一种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让心安静下来,宗杲认为这是错误的。假若把杂想、妄想都除掉了,那么你到哪里去求实相呢
要知道,这个实相就在这个虚妄的尘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讲的“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
有一类修行人把心念凝敛起来,把妄想泯除到空无的境界,若有念起,随即消除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止。大慧认为持这种见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样没有妄想,这固然没错,可这是外道,是个死人而已,不能了脱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实我们今天要达到大慧禅师所呵斥的这个境界的话,已经是非常高深的禅师了。禅是有浅深次第的…
《话头禅与默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