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

  妙华法师

  (1995年7月26日)

  

  昨天晚上,大和尚带领大家举行了传灯法会,禅宗的核心内容就是传灯,但是不知大家的心灯是否点亮

  

  序说

  我们今天所说的达摩是位历史人物。有一些史学家或对佛教有偏见或出于学术上的狭隘观念,认为没有达摩其人,所以从这点考虑,我们首先要正本清源。

  相当多的历史资料记载了达摩其人。首先见之于杨之所写的《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载寺庙构造及寺庙文化延脉的相当重要的一本书,现在中学大学教科书里有一些课文就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再一个就是昙琳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序》,它详细记载了达摩修习禅观的次第方法。还有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其中也记载了达摩祖师的事迹行略。再就是神会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它里面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希望有心的人读一读。另外《神会和尚遗集》,这本书也提及了达摩的一些事迹与行略。

  达摩,全称叫菩提达摩,或达摩多罗。“菩提”是智慧,“达摩”是法,翻译成汉文就是“智慧法”,由于在古印度叫达摩的人非常多,因此我们在前头冠以“菩提”,通常称之为达摩。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达摩是波斯五胡十六国时的胡国人,就是西域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古印度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大婆罗门是一个比较豪富的家族,他“游化为务,不测所终,”过着一种云水苦行的生活,什么时候圆寂的,没有人知道。有一种说法,说他活了150岁。

  他之所以在中国成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原因就在于他终生游化为务,又不测所终,很难在一个地方着足落脚很长时间,那么文字资料的记载便是片断的,没有系统的记载,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中国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开始,如果没有达摩这个人的话,可以说中国的禅宗就没有了根本。我们学禅法就要追溯到菩提达摩。他是在420年到478年,就是刘宋时代,从现在的海南岛登陆,先到了梁朝。他和梁武帝有一段对答,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武帝说:我一生建寺度僧无数,功德大不大?达摩回答:功德一点也没有。梁武帝听了以后,不能接受。那么为什么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大乘佛教来说,从菩萨的行愿来说,菩萨在做四摄六度的时候不但要舍去非法,而且连法也要舍去。也就是说不但要出离世间,而且心外求法也要舍去。如果一个人做了功德,又建寺又度僧,就问自己功德大不大,这说明他还有一个求功德的心,说明他在心性上还有染污。染污了什么呢?他没有染污非法,没有染污恶法,却染污了一个善法。

  他认为还有一个功德性可求。有所求就说明他的功德有限。功德在心,真正的功德是明心见性后的功德,心量等同虚空,那样的功德才非常大,人间一切有为的功德都如梦幻泡影。如果认为自己在做善事,那么这个善是非常有局限的,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性就有了染污性了,实际理地在法界上是一法不立的,因此说没有功德。

  作为一代帝王的梁武帝,听了心里当然很不高兴,达摩禅师一看,和他的机缘不投,就是说不能接受他的法,拿现在的话来说,不能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不能够印心,因此他决定继续北上,这里就出现了“一苇渡江”的典故。当时梁武帝派了很多追兵,一方面想挽留他,另一方面因为怕有他这样一个人在,破坏了梁武帝整个的教化系统,因此就派了追兵。这时达摩到了江边上,拔了一根芦苇,一苇渡过了江。之后他用了大量时间游化在嵩洛一带,洛即河南洛河,嵩就是嵩山少林寺周围。嵩山方圆有百里。为什么他选择了嵩洛一带来教化呢?我觉得作为一代禅师来说,他用心良苦,因为洛河一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摇篮,有很多文化的本源都可以上溯到黄河、洛河一带,它是一个文化重心所在。当时有魏文帝496年为佛陀禅师造的少林寺一座,已初具规模了。他在少林寺住了很短的时间,便在离少林寺七、八里的地方一个山洞中修定。他面壁九年,一方面他是在等待东土来接他法的人,另一个方面他认为机缘不到,不可以随便去弘扬禅法。他等到了两个人,二祖慧可和道育。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毕竟是两种文化系统,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印度文化有排斥,非常多的人经常讥毁他的思想和他所说的禅法,唯有慧可和道育亲近了他六年。这六年时间就是奉茶倒水,达摩大师只是告诉慧可和道育,叫他们读诵和研讨《楞伽经》。

  一天,慧可感到亲近师父六年之久还没有得到师父的印可,他就希望向师父求授心法。在一个雪夜,他就站在现在少林寺的立雪亭,一直到天亮,雪已经没了膝盖那么深了,达摩大师依然面壁,并没有传法给他。后来慧可就剁下了一个臂膀,捧在怀中,求大师给他印心,传法给他。他说:我断臂求法,心疼难忍,希望你能够为我安心。达摩大师说:拿你的心来,吾与汝安。慧可是一个利根性的人,他“上下左右内外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非常重要。

  “上下左右内外觅心了不可得”,佛法讲的心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那么有人讲是不是我们脑子的思维呢

  思维心是前念接后念、念念相续的妄念。拿现在的心理学来讲,就叫意识流,它是一条意识的河流,由各种假象构成的,不过是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所触到的这些幻境,如果大家对心理学有所研究的话,就会知道眼睛作为心的一个窗口,它只是一个官能作用,对于外部世界,眼睛在晴天的情况下也只能看到十里开外的地方,形象过大的事物我们看不到,形象过小的东西,我们也看不到。因此,一般的人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按佛法来说往往是在欺骗自己。再讲我们的耳朵,多少分贝以上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多少分贝以下过小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我们能够听到的仅仅是我们能接受的有限的范围。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说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信息都是虚幻的话,我们的思维心,我们每天起心动念的这个心能是真心吗

  那不是真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慧可他觅心了不可得,他找不到自己的心,那么,他在找什么心呢

  这段话作为禅的一则公案、一个话头留给了后人。

  讲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则公案,它和这件事有内在的联系。有一个小徒弟他成天跟在师父的后面问:师父,什么是佛法,什么是西来意啊

  他师父呢,今天和他讲什么是佛法,他听了明天又问那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说人的思维如果从理路上去攀缘的话,它无穷无尽。有一天,师徒俩到溪边去泡麻,过去丛林都是农禅生活,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自己照料,小徒弟又问:“什么是西来意啊

  ”他师父回头就说:“麻三斤。”徒弟一下子就愣住了。为什么是麻三斤呢

  那么,我觉得这个妙用和净慧大和尚那天在禅堂里讲开示最后大喝一声,把大家吓得差点从禅床上掉下来的效果是一样的。我们的思维心老是攀缘事物的话,就难以达到一种境界,真心就难以显现,唯有在大喝的时候你那个清净的心上面覆盖着的云层才能透出一点点光亮。禅师在禅堂里头,通过讲一些公案,把你那个妄想给打回去。他问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佛法就是三皈五戒、四摄六度;他又要问四摄六度是什么,你告诉他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他又要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什么啊

  他问上一千年也问不完。因此,大师就喝一声:“麻三斤!”一说麻三斤,他狂心当时就歇了,妄想心就没有地方攀缘了。我们的心就像猴子一样,要攀藤条才能上到顶峰去,那么聪明的人会把那个藤条割断了,猴子就掉下来了,它没有地方攀缘了。我们攀缘心断了,前后际断了,所显露的那个“当下”就是佛法,那是真正的佛的大法,也是心法。当然,这仅仅是我依文解字的一家之言。

  禅宗公案的妙用之一就是让你因指见月。这些公案看得多了以后,会发现祖师们各立门庭、扬眉瞬目无非是一种方便,在实际理地上,法界真如上,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讲,都是殊途同归的。如果你好在文字名相上去求,在理义上去钻的话,就是拿到博士文凭,也没有半点受用。贵在当下承当。达摩大师说“吾与汝安心竟”,那安的是什么心呢

  我们在这里安一个假名叫“无心”,也就是说妄心是虚幻的,去掉妄心以后那个东西,安一个假名,把那个叫做“真心”。有的人听说“真心”二字,总以为妄心后面还有一个“真心”,总想得到一个“真心”,这又错了。这里所说的“真心”只是安了个假名,希望大家听明白。

  一个学生跟我讲:我每天读《金刚经》,经文上说要破四相,本来我学佛是想有所得的,比如说得到罗汉,得到菩萨,得到佛,结果说这也空,那也空,空到最后我都想不通了。从境界上来讲,佛法无非是愈病的良药。因为我们在心性上、在精神上有障碍,有贪痴慢疑见覆盖了我们的心,所以佛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讲这些是要把你心里的毛病去掉,你一贪佛就告诉你不要贪,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好像佛是一个大医王,在他的毗卢性海中装着许多灵丹妙药。《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达摩大师给慧可传心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说三心不可得。你有所得的心是妄念,那怎么能叫有所得呢

  真心,那个真正的心只有当下承当。怎么叫当下承当呢

  犹如清潭映月,深山老林中的水非常清,清潭映月是当下承当的。它没有经过什么阶梯,在那个地方是不立一法的,它是一个“清潭映月”的境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后心际断,那个真心才显现了,那显现的真心安了个假名,安了个假名也是染污性,连那个真心的假名都不能安。禅宗的祖师苦口婆心,竖拂子也好,行棒喝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让你当下承当。因此在那个…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