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心,不能有任何患得患失的心,在打坐时要彻底放下。当然这与你平时对教理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关系,一个平时把人生看得十二万分重要的人,非常贪着于人世间五欲生活的人,修定的时候就是想万缘放下也难以放下,想观心也观不住的。调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叫伏魔。当修行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定境。这些定境有一些是属于幻境,有一些是属于禅定当中出现的较为相应的境界。有的人就很贪恋,说什么看见自己的影子了,什么地方发亮了,什么地方有气感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障道的因缘。因为你的目标是到高山顶上去,如果你贪恋于路边的小花小草的话,你能走到山顶上去吗
那你就枉费工夫了。因此,不要贪恋这些境界。
练气功的人有很多走火入魔,原因是什么呢
因地不正,果招纡曲。我昨天没有讲这个话的原因是怕大家思想上接受不了。一个人做事情如果因地不正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好的果报。因为你开始学气功的时候,你就是想得神通,那么稍微静下来的时候,魔就乘虚而入,你不走火入魔往哪里去呢
如果你按大乘佛法去修的话,心中无所求,不动摇,魔来也不动摇,他就不能够干扰你,当然就不会走火入魔了。
第五,就是治病。因为我们精神上有贪痴慢疑见,身体上有四大不调,所以当修定达到一定的程度,原来受过伤的地方,有病的地方,就会疼痛。乃至于业障现前,无明火升起来了。你不修道的话,无明火有喷口,你就在烦恼中生活,反而不觉得是烦恼。一修到要清净下来的时候,内心的贪痴慢疑见种种精神障碍就会显现出来了。而它的根呢,却扎得很深很深。好像芦苇一样,不过是一、两米高,你知道它的根扎多深吗
挖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挖到几十米以下还有芦苇的根。所以贪痴慢疑见的根,就扎得像芦苇根那么深。如果你不用观心的功夫,不去修定,你都不会发现你的病根扎得有多么深!有的人说:我是无求的。你真的无求吗
你讲这个话就是有所求,希望我说你无求,你怎么能说是无求呢
所以我们往往把这种说法叫做头上安头、骑驴找驴。心理的病、身体的病有的就扎得很深,平时都感觉不到。因为修道,这些病就会显现出来,业障现前,那么我们应该如法思维,战胜病魔,不要被它吓退了。总之,禅法不在言说,重在心行,希望各位一日六时披甲精进,早日成就。
课堂问答
问:在我国大陆有没有短期出家的可能性
答:在南传佛教的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这些国家,短期出家是人人向往的一种学习和完善道德的机会。短期出家最短7天,最长三、五年。但是我国与南传佛教国家的时节因缘不同,尽管你希望通过短期出家学一点正宗的佛法,亲近善知识,陶冶一下自己的性情,愿望很好,但在中国目前很难实行。
问:众生都受私欲的影响,那么如何理解普贤菩萨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答:这个问题问得有深度,非常好!“众生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这是《金刚经》上的话。所谓众生,一念迷即众生;所谓悟,一念悟,其心即同于佛。我这是最简单明了地给大家回答了。我们之所以成为众生是因为本有的佛性被染污了。这个染污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烦恼、无明,把它叫做私欲。如果把这些东西去掉了,当下就是清净的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何是“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的人首先是随缘不变,众生为缘。当你迷的时候,众生就是众生,佛就是佛,当你悟了以后,心佛众生没有差别。一个要度人的人首先要自度,一个要利人的人首先要自利。如果自己没有觉悟佛法的真义,那么你讲给别人的就不是了义的,叫做相似法,如果以相似法去恒顺众生的话,众生就被你带到阴沟里头去了。众生本来是贪慎痴慢疑见,你又宣扬了贪慎痴慢疑见,那你不是把众生带到阴沟里头去了吗
因此,所谓“恒顺众生”,并不是说放弃自己本有的佛性,而是说自己在见性以后,用种种方便去引导众生。为了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给大家作具体、形象、生动的讲解,我讲一个事例。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一个维摩诘居士,他出入于淫舍,淫舍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学佛的人是清净的、无为的,怎么能够到妓女猖獗的地方去呢
但是维摩诘居士恰恰就要到那里去,“先以欲勾牵,令其归正道”。因为菩萨是不舍众生的,菩萨叫“觉有情”,如果他舍离了众生,就不能叫菩萨了。因为他的愿力、责任和义务的驱使,所以他要恒顺众生。
问:我们在这里学的是生活禅,而净土宗讲的是念佛法门,我们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坐禅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呢
答: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了。对于禅净的关系问题讲得最好的应该是《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大师被誉为“小释迦”,当时八大宗派之间因为学术问题各竖一帜,都不能够得到了义,永明延寿大师写了一部书名字叫《宗镜录》。除了这部代表作,还有一个附加的小册子,叫《万善同归集》,非常圆满地、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禅与净的关系。除此以外,当代的黄念祖居士在他的《无量寿经解》前面有一个序言,虽然短短的几千字,但它是这位大居士修证佛法所有体会的结晶。因此,你如果想了解禅与净的关系的话,也应该看看黄念祖老居士写的这一本书。这些书流通处都有,我仅仅提供给你这些参考书目,是为了让你自己独立思考,好不好
问:我看到后面正在修禅堂,而大殿前面又在募捐支援希望工程,既然希望工程很缺钱,为什么不能把修殿的钱用来建希望工程呢
答: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属于社会问题。柏林禅寺的复兴可以说是柏林寺常住和净慧大和尚的一片良苦用心。虽然整个河北佛教起步才有四年,据我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因为我在中国佛教协会,是搞教务工作的,对情况比较了解,也就是说河北是落实政策起步最晚的一个省份,据说当时只有三千块钱的起动金。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白手起家,恢复柏林寺,创造了今天的环境,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尽管现在仍在完善殿堂,创造一个更好的修学环境,资金非常缺乏,但是,柏林寺在自利的同时也在利他,因此在前面又设了希望工程募捐箱,而且今年秋天河北佛协赞助的两所希望小学就要开学了。
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寺庙、殿堂的佛像、藏经楼上的经书,以及常住的圆领方袍、光头染衣的法师,叫做常住三宝。自性三宝是我们的皈依处,常住三宝也是我们的皈依处。建造寺庙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无非是表法,一方面为大家创造一个修道的环境,另一方面,有道场在,不管是信不信佛法的人,都为他种下了一个远因,种下了一个善根,乃至于若人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样一个道场,一方面要发展自身,另一方面还要福利于社会。正因为如此,柏林寺所以一面建禅堂,一面捐建希望小学。
问:请问如何提高佛教徒的素质
答:这个问题问得正中下怀。我本身就在搞教务工作,因此他问的这个问题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首先,我要讲一点,现在很多法师、居士们讲话当中都提到佛教徒素质下降,尤其是住持佛法的僧人素质下降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忧患和思考的心是好的,但是不能有失落感。大家应该看到,讨论佛教徒的素质也不能够脱离我们的社会环境,文革对佛教造成的彻头彻尾的摧残,导致了今天佛教界的人才建设走入了最低谷、青黄不接的局面,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忧患的一面。但是,希望就在当下,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有这么多人到这里来探讨禅学的问题、佛法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希望。除此以外,据我所知,我国目前佛教文化方面的工作已有所起色,还有很多法师在各地弘法,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法师已经在管理方面、在知识结构方面、在个人素质方面,已经起来了一批。所以大家要有忧患意识,但是不要有失落感。另一方面,今天的佛教徒,如果从道德和信仰上来讲,我认为在全民当中他的素质并不低,至少他还有一个向善的心。再讲僧人,比起佛教的要求来说还不够,我们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但比起八亿农民,僧人至少知道佛法僧三宝,知道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还有一个道德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教徒的素质并不低。
中国佛教在前十年比较重视寺庙的建设,各地为恢复寺庙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从1991年开始,我们转入到自身建设方面,现在我们抓紧的是五项建设: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中国佛教协会在这些方面正在逐步落实。希望大家共同关心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但是在关心身外事物的同时不要忘记关心自己,这是我们学禅人的根本。
问:佛教能不能借鉴基督教的一些传教方面的经验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在历史上中国的佛教曾被日本的学者和中国的学者称为死亡的宗教,佛教被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一般情况是,人死了要超度到庙里头来了,有了烦恼、有了痛苦到庙里头来了。确确实实,佛法没有通过一种适当的途径和权巧的方法传播出去。原因非常复杂,有历史的、社会的、也有文化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还有一方面,佛教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因此就造成一种社会现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如果请问佛法,我就给你讲两句,你不来请问了,你叫我到火车站去散发经书,我做不出像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那样的做法来。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把佛法张扬出去,应该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但是我们不要廉价,不要贱卖佛法,应该珍重佛法。如果一个人他善根发现了,他要学佛,他要出家,九头牛也拉不住。如果他没有生起这个善根,也可能今天你塞到他手里一本经书,明天他就给你扔到一边去了。因…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