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心,不能有任何患得患失的心,在打坐時要徹底放下。當然這與你平時對教理的理解有相當大的關系,一個平時把人生看得十二萬分重要的人,非常貪著于人世間五欲生活的人,修定的時候就是想萬緣放下也難以放下,想觀心也觀不住的。調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叫伏魔。當修行達到一定狀態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些定境。這些定境有一些是屬于幻境,有一些是屬于禅定當中出現的較爲相應的境界。有的人就很貪戀,說什麼看見自己的影子了,什麼地方發亮了,什麼地方有氣感了,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障道的因緣。因爲你的目標是到高山頂上去,如果你貪戀于路邊的小花小草的話,你能走到山頂上去嗎
那你就枉費工夫了。因此,不要貪戀這些境界。
練氣功的人有很多走火入魔,原因是什麼呢
因地不正,果招纡曲。我昨天沒有講這個話的原因是怕大家思想上接受不了。一個人做事情如果因地不正的話,那麼就不會有好的果報。因爲你開始學氣功的時候,你就是想得神通,那麼稍微靜下來的時候,魔就乘虛而入,你不走火入魔往哪裏去呢
如果你按大乘佛法去修的話,心中無所求,不動搖,魔來也不動搖,他就不能夠幹擾你,當然就不會走火入魔了。
第五,就是治病。因爲我們精神上有貪癡慢疑見,身體上有四大不調,所以當修定達到一定的程度,原來受過傷的地方,有病的地方,就會疼痛。乃至于業障現前,無明火升起來了。你不修道的話,無明火有噴口,你就在煩惱中生活,反而不覺得是煩惱。一修到要清淨下來的時候,內心的貪癡慢疑見種種精神障礙就會顯現出來了。而它的根呢,卻紮得很深很深。好像蘆葦一樣,不過是一、兩米高,你知道它的根紮多深嗎
挖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挖到幾十米以下還有蘆葦的根。所以貪癡慢疑見的根,就紮得像蘆葦根那麼深。如果你不用觀心的功夫,不去修定,你都不會發現你的病根紮得有多麼深!有的人說:我是無求的。你真的無求嗎
你講這個話就是有所求,希望我說你無求,你怎麼能說是無求呢
所以我們往往把這種說法叫做頭上安頭、騎驢找驢。心理的病、身體的病有的就紮得很深,平時都感覺不到。因爲修道,這些病就會顯現出來,業障現前,那麼我們應該如法思維,戰勝病魔,不要被它嚇退了。總之,禅法不在言說,重在心行,希望各位一日六時披甲精進,早日成就。
課堂問答
問:在我國大陸有沒有短期出家的可能性
答:在南傳佛教的斯裏蘭卡、泰國和緬甸這些國家,短期出家是人人向往的一種學習和完善道德的機會。短期出家最短7天,最長叁、五年。但是我國與南傳佛教國家的時節因緣不同,盡管你希望通過短期出家學一點正宗的佛法,親近善知識,陶冶一下自己的性情,願望很好,但在中國目前很難實行。
問:衆生都受私欲的影響,那麼如何理解普賢菩薩第九大願——恒順衆生
答:這個問題問得有深度,非常好!“衆生衆生者,即非衆生,是名衆生。”這是《金剛經》上的話。所謂衆生,一念迷即衆生;所謂悟,一念悟,其心即同于佛。我這是最簡單明了地給大家回答了。我們之所以成爲衆生是因爲本有的佛性被染汙了。這個染汙的東西,我們把它叫做煩惱、無明,把它叫做私欲。如果把這些東西去掉了,當下就是清淨的佛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何是“恒順衆生”
恒順衆生的人首先是隨緣不變,衆生爲緣。當你迷的時候,衆生就是衆生,佛就是佛,當你悟了以後,心佛衆生沒有差別。一個要度人的人首先要自度,一個要利人的人首先要自利。如果自己沒有覺悟佛法的真義,那麼你講給別人的就不是了義的,叫做相似法,如果以相似法去恒順衆生的話,衆生就被你帶到陰溝裏頭去了。衆生本來是貪慎癡慢疑見,你又宣揚了貪慎癡慢疑見,那你不是把衆生帶到陰溝裏頭去了嗎
因此,所謂“恒順衆生”,並不是說放棄自己本有的佛性,而是說自己在見性以後,用種種方便去引導衆生。爲了把這種抽象的理論給大家作具體、形象、生動的講解,我講一個事例。在《維摩诘所說經》中有一個維摩诘居士,他出入于淫舍,淫舍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學佛的人是清淨的、無爲的,怎麼能夠到妓女猖獗的地方去呢
但是維摩诘居士恰恰就要到那裏去,“先以欲勾牽,令其歸正道”。因爲菩薩是不舍衆生的,菩薩叫“覺有情”,如果他舍離了衆生,就不能叫菩薩了。因爲他的願力、責任和義務的驅使,所以他要恒順衆生。
問:我們在這裏學的是生活禅,而淨土宗講的是念佛法門,我們能不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在坐禅的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呢
答:這個問題是老生常談了。對于禅淨的關系問題講得最好的應該是《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永明延壽大師被譽爲“小釋迦”,當時八大宗派之間因爲學術問題各豎一幟,都不能夠得到了義,永明延壽大師寫了一部書名字叫《宗鏡錄》。除了這部代表作,還有一個附加的小冊子,叫《萬善同歸集》,非常圓滿地、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禅與淨的關系。除此以外,當代的黃念祖居士在他的《無量壽經解》前面有一個序言,雖然短短的幾千字,但它是這位大居士修證佛法所有體會的結晶。因此,你如果想了解禅與淨的關系的話,也應該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寫的這一本書。這些書流通處都有,我僅僅提供給你這些參考書目,是爲了讓你自己獨立思考,好不好
問:我看到後面正在修禅堂,而大殿前面又在募捐支援希望工程,既然希望工程很缺錢,爲什麼不能把修殿的錢用來建希望工程呢
答: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屬于社會問題。柏林禅寺的複興可以說是柏林寺常住和淨慧大和尚的一片良苦用心。雖然整個河北佛教起步才有四年,據我所掌握的材料來看,因爲我在中國佛教協會,是搞教務工作的,對情況比較了解,也就是說河北是落實政策起步最晚的一個省份,據說當時只有叁千塊錢的起動金。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白手起家,恢複柏林寺,創造了今天的環境,那是非常不容易的。盡管現在仍在完善殿堂,創造一個更好的修學環境,資金非常缺乏,但是,柏林寺在自利的同時也在利他,因此在前面又設了希望工程募捐箱,而且今年秋天河北佛協贊助的兩所希望小學就要開學了。
從更深的意義上講,寺廟、殿堂的佛像、藏經樓上的經書,以及常住的圓領方袍、光頭染衣的法師,叫做常住叁寶。自性叁寶是我們的皈依處,常住叁寶也是我們的皈依處。建造寺廟這樣一個宏大的工程,無非是表法,一方面爲大家創造一個修道的環境,另一方面,有道場在,不管是信不信佛法的人,都爲他種下了一個遠因,種下了一個善根,乃至于若人以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樣一個道場,一方面要發展自身,另一方面還要福利于社會。正因爲如此,柏林寺所以一面建禅堂,一面捐建希望小學。
問:請問如何提高佛教徒的素質
答:這個問題問得正中下懷。我本身就在搞教務工作,因此他問的這個問題是我長期以來思考的問題。首先,我要講一點,現在很多法師、居士們講話當中都提到佛教徒素質下降,尤其是住持佛法的僧人素質下降的問題,我認爲這種憂患和思考的心是好的,但是不能有失落感。大家應該看到,討論佛教徒的素質也不能夠脫離我們的社會環境,文革對佛教造成的徹頭徹尾的摧殘,導致了今天佛教界的人才建設走入了最低谷、青黃不接的局面,這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憂患的一面。但是,希望就在當下,爲什麼這麼說呢
今天有這麼多人到這裏來探討禅學的問題、佛法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希望。除此以外,據我所知,我國目前佛教文化方面的工作已有所起色,還有很多法師在各地弘法,國際交流空前頻繁。尤其是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30歲以上、40歲以下的法師已經在管理方面、在知識結構方面、在個人素質方面,已經起來了一批。所以大家要有憂患意識,但是不要有失落感。另一方面,今天的佛教徒,如果從道德和信仰上來講,我認爲在全民當中他的素質並不低,至少他還有一個向善的心。再講僧人,比起佛教的要求來說還不夠,我們需要加強自身建設,但比起八億農民,僧人至少知道佛法僧叁寶,知道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還有一個道德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佛教徒的素質並不低。
中國佛教在前十年比較重視寺廟的建設,各地爲恢複寺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從1991年開始,我們轉入到自身建設方面,現在我們抓緊的是五項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和組織建設。中國佛教協會在這些方面正在逐步落實。希望大家共同關心佛教的前途和命運,但是在關心身外事物的同時不要忘記關心自己,這是我們學禅人的根本。
問:佛教能不能借鑒基督教的一些傳教方面的經驗
答: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在曆史上中國的佛教曾被日本的學者和中國的學者稱爲死亡的宗教,佛教被蒙上了一層灰蒙蒙的色彩。一般情況是,人死了要超度到廟裏頭來了,有了煩惱、有了痛苦到廟裏頭來了。確確實實,佛法沒有通過一種適當的途徑和權巧的方法傳播出去。原因非常複雜,有曆史的、社會的、也有文化的,既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還有一方面,佛教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因此就造成一種社會現象——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你如果請問佛法,我就給你講兩句,你不來請問了,你叫我到火車站去散發經書,我做不出像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那樣的做法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應該把佛法張揚出去,應該采取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但是我們不要廉價,不要賤賣佛法,應該珍重佛法。如果一個人他善根發現了,他要學佛,他要出家,九頭牛也拉不住。如果他沒有生起這個善根,也可能今天你塞到他手裏一本經書,明天他就給你扔到一邊去了。因…
《達摩禅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