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讲经说法,众生要吃什么药,就给什么药,众生需要布施,我就要去行布施,而且心中还没有挂碍,这就是随缘行。世上的人因为执著于人我之见,认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的名是我的,我的利是我的,我的家庭是我的,我的地位是我的……,捍卫一个执著的我,因而生起许多烦恼。但是如果当你受委屈的时候,或者当你得到荣誉的时候,你和别人换个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下,你就会同情他、理解他,这才是真正的理解万岁呢。随缘行,一方面是要坚持佛法的原则;另一方面,为了恒顺众生,也要做种种饶益众生的事情,包括今天的讲经说法、流通经书、建设寺庙、做社会慈善事业,这都是一种恒顺众生随缘行的方法,这都是圆满功德的方法。
讲到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一个老生常谈的公案。世间的人有了荣誉的时候往往就得意忘形,失意的时候又非常沮丧,别人讥毁你的时候就感觉到浑身紧张,称扬你的时候又飘飘然,所以我们把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叫做八风,世俗的人就在这八风中摇荡。大文豪、大居士苏东坡曾写了一首偈子,表明自己修行的境界: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很自豪,便叫侍童送过江去,交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过以后写了两个字:“放屁!”又让侍童带回去了。苏东坡一看大发雷霆,连夜划着船来找佛印禅师。他说:我写得这么好的诗,你怎么说我是放屁呢
佛印禅师说诗好是好,后面应该改一下。他说:请禅师指教。禅师就把最后一句改成“一屁打过江”,就成了“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这就说明修行不在口说唯在心行,开悟是一瞬间的事情,修证却需要千百年,才能够圆满功德,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去掉。
下面接着讲四行中的无所求行,为什么要无所求呢
因为有求皆苦,有所求但如果得不到的话,当下就是苦。在佛教的八苦当中就有一个求不得苦。因此,行菩萨道的人应该无求。有一个营员问我:学佛的人怎么是无求的呢
因为他认为我们念佛、学佛求的是成佛,菩萨不是也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吗
实质上,凡是有求的现象,就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大家都知道,有求和求不得是相对的,希望和失望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你对人生抱着多么大的幻想,抱着多么大的希望,你往往就有多么大的失望,而且有得必有失。凡夫的心之所以苦啊,八苦交集的原因就是他老是在患得患失,老是在事情的处理上、在人生的旅途上患得患失。一患得患失,这个心就摇摆不定。
但是,在佛法当中,像大家受的三皈五戒十善,这在佛法五乘当中叫人天乘,人天乘是有求的,叫求福求慧。通过深入经藏,可以智慧如海,这是求慧,通过广结善缘,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可以培植福田,因此这叫求福。
在菩萨乘当中,应该是无求的。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以恒河沙多的珠宝做布施,你说这个人的功德大不大呢
须菩提说:功德非常大。佛说:如果这个功德有实,如来就不说功德多。如果有一个人行菩萨道,做了一件好事,就希望别人给自己回报,赞叹自己,夸奖自己,这个人还是菩萨吗
他就不是菩萨了。因此,菩萨说法,菩萨用智慧度人、菩萨行布施等等,都是无求的。正因为无求,也就无所得。《心经》上讲: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假名安立,你不要在文字上求索,以为菩萨真正得到了什么。菩萨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度。因为各个众生都有本来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是众生,悟则是佛,所谓自性众生自性度。另一方面,菩萨如果在度众生时候说“我是在度你”,他起了这个心,动了这个念了,那他就不是菩萨了。因为菩萨的心量等同虚空,它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也不舍有为。因此,菩萨应该是无所求行。
《金刚经》上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学菩萨的人,不要执著于法上面,法是一种救度的良药,为了度众生,佛设立了种种方便,苦口婆心,说一千道一万,众生如果没有病了,佛还有法可说吗
没有法可说了。犹如我们乘船,从烦恼的此岸,为了到解脱的彼岸去,我们乘的是大乘般若大船,到了彼岸以后,就应该把这个大法船放下,潇洒自在地走。如果你上了岸以后,还背着一个法,就叫法执。法执不除去,也是难于得到究竟涅槃的。有人要问了,开悟以后行菩萨道才是无所求行,我们还没有开悟,是不是还得有所求呢
不这样,虽然说你没有开悟,为什么叫行入呢
你先做起来,在生活实践当中以无求的心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你先实验一下,看看是不是心中就没有挂碍,有所求心中就有挂碍。
什么叫称法行呢
称就是相应,与佛法相应地去实践佛法,怎么样与佛法相应呢
尤其是对现在的学佛人来说,先不讲开悟以后的事,开悟以前首先要发出离心。所谓出离心,就是说对人生和宇宙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那么就会认为人世间是实有的,就会贪着于五欲,就不能够生起求道的心。悟入佛之知见以后,在具体实践佛法的时候,就要去正确地实践佛法,无所求行,随缘行,报冤行,这种实践就叫称法行。更深层的意思,可能大家不好理解,就是佛的大法,所谓心法,既没有来去,也没有长短,又没有善恶,没有增减,要求你当下悟入,当下承当,这样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心不染着,才叫做称法行。
下面讲讲理入和行入的关系,就是如何来处理理入和行入的关系。“悟在一瞬间,修行千百年。”一个人觉悟到佛法的真理,由于长期积累,瓜熟蒂落是一瞬间的事情。虚云老和尚在禅堂的时候,开水倒在了手上,烫了手,杯子一落地,当下豁然透亮,虚空粉碎。开悟就是一瞬间。但是证悟的过程,修行的过程,需要上千百年。如果一个人没有开悟,需要努力地通过深入经藏,藉教悟宗,去开悟。开悟以后,要通过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使自己的习气毛病革除掉,要功德圆满。很多年轻人只觉得开悟这个果子是很美好的,他不知道,即使开悟以后,路才走到一半。禅宗的路叫难行道,也叫险道,一不小心就走了岔道上去了。因此,自己必须要有抉择智慧,开悟以后,修行还要有漫长的道路,是非常难的。
昨天净慧大和尚在传灯法会上告诉大家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就是理和事的关系。既不能够以事废理,也不能够以理废事,应该理事合一,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有人往往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经常犯两边倒的错误,执著于两边。这就好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必须学修并用、解行相应,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所以理入和行入千万要齐头并进,要交融在一起。
具体修证方法
谈到具体修证方法,就是四句话,希望大家下点功夫把它记住:“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我先从文字上解释一下。外息诸缘,尘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在你用功修道的时候,要狂心顿歇,万缘放下。这个“息”字,是你自己要息自己的心,这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自,下面是心,自己的心息下来。现在的人满是尘劳,心息不下来,那就没有办法入道,没有办法入定,更没有办法开悟了。内心无喘,我们的呼吸有百分之九十是用来供大脑思维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外息诸缘,狂心能够歇下来的话,大脑对于氧的需求是非常非常少的。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你处于紧张,脑子急骤变化的时候,是不是呼吸就喘了
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呼吸就比较绵绵密密。
打坐的人呼吸就要求绵绵密密,那么就要通过数息观来调息。数息,观呼出吸入,可以念四句偈,也可以数数。比如说,《戒经》的前四句话,“稽首礼诸佛”,绵绵密密地慢慢地呼出去;“及法比丘僧”,慢慢地吸进来,“今演毗尼法”,再呼出去,“令正法久往”,然后再吸进来。你看出,入,出,入,要绵绵密密。达摩当时修的是数息观,因此才说内心无喘。如果说你呼哧呼哧地喘,非常紧张,仿佛有人追你似的,那就叫喘相。在修定当中,不能够有风相,像拉风箱那样呼哧呼哧的,也不能有喘相,呼吸应该是绵绵密密的,到最后,连绵绵密密的这个密和绵也没有了,是谁在修定,以及能修定的方法和修定的人乃至修定的外缘,都没有了,就进入一种忘我的境地。
有人说,我原来没有念佛的时候还没妄念,这一念佛妄念更多了。这恰恰说明你在静。因为平时你的心,犹如意识河流,泥沙俱下,你难以把握自己。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才确实体会到这个心是不静的,这说明你在进步。禅宗有一个《牧牛图》,开始修道的时候就好像牛老要去吃庄稼,就是说要打妄想,然后就设法像绳子穿到牛鼻子上,经常去拽它,拽得久了以后,妄念就不生了,就像把那头牛放了,放了牛,它也不去吃庄稼。牧牛十图就是用牧牛的过程来表达修禅定的十个境界。
心如墙壁,我们知道墙壁是很严实的,就是我们打坐的时候,要死心塌地的,犹如枯木和岩石一般,心一点都不动摇,这样才能够入定。如果心里头还有动摇的话,就好像墙壁有缝隙了。因此,心如墙壁,就“可以入道”。
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这个修证方法没有次第,比较难把握。实际上,《大乘摩诃止观》讲有五个要素,我简单介绍一下。第一,选择一个清净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受到凉风等等。第二,就是调身。可以自然坐,或者单坐,或者跏趺坐,肩膀放松以后要注意不要受风,而且手印要正确。第三,调息。调我们出入息,要绵绵密密,乃至于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第四,就叫调心。调心必须如理如法地去做,要称法行,与法相应。
怎么样调心呢
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心如墙壁,那才能够入道。心里不能有任何求怪异…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