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公案里,我已多次为大家讲过了,穿衣我可以替你,吃饭我可以替你,唯有这样一件事情我不能帮你。
我曾亲近本智老和尚,他也是虚云和尚的得法弟子,这个老人39岁以居士身出家,现在已圆寂了,他对于禅法的领悟是非常深刻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平常心。我是在一年以后才体会到这个老人的冷峻。1989年云居山传戒的时候,有另外的老和尚介绍我说,本智老人参禅多年,境界非常好,你应当向他去求法。求法对于出家人来说是一个亲近和依止的过程。当时去了以后,我们几个人给他顶礼,说明来意,说想求法,他说:从古佛到今佛,唯以心传心,你要接的是什么法
说老实话,当时在座的研究生也有,海外留学的也有,没有一位能回答。
三心不可得和达摩传慧可的境界是相同的。达摩传慧可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无言的印心,他认可了他,乃至于这样一个印心对于后来禅宗从初祖到六祖的一脉相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祖是达摩,接着是慧可,慧可传给了僧璨,僧璨传给了道信,道信传给了弘忍,弘忍传给了慧能,从初祖到六祖这个禅宗的发展史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没有任何疑义。六祖以后,就出现了“一花开五叶”。我之所以把这段过程讲得这么详细,就是为了正本清源,这样我们再讲下面的达摩禅法及其修证才有了一个思想线索。
达摩禅法
达摩禅法的第一个特点叫“藉教悟宗”。“藉”就是凭借。“教”这里专指《楞伽经》。悟就是悟入。宗就是我们的心,这个宗不是宗教的宗,就是心,在心为宗,在言为教。你得到一种佛法的禅悦,乃至一种开悟的境界,明心见性的境界,在心中隐藏着,这就叫心宗;在言为教,我们通过语言文字,通过思辨,通过逻辑,我现在讲给大家,这就已经叫“教”了。藉教悟宗就是说藉《楞伽经》的教义,悟自心宗。
所谓禅法就是禅的方法,是非常具体的,可以把握的。而单独的一个“禅”字,它是心灵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非逻辑的,是言语道断的,因此用了一个单独的“禅”字。“禅”还要与“禅宗”分别开来,禅宗是并列于八大宗派的一个专门研究禅法的宗派。还有一个词叫“禅定”,禅定用现在的话说白了就叫“心的永恒”,就是我们通过修定的方法,比如数息、念佛等等,使自己的心不起妄念达到一种定境。禅和禅定有着内的联系,但又有着区别,往往有人以为禅定就是禅,禅是活泼泼的,穿衣吃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可以表现出禅的灵活和禅的智慧,而禅定就是盘腿闭目跏趺坐那样一种状态,用心得到一种永恒。假如说有人每天早晨七点钟到九点钟打坐,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偶然某一天早上你没有在这个时间打坐,那么就是在这个时间,你的心因为以往惯性的推动,依然是一种清净的恒定的状态,但是这一种定境并不等于明心见性。而禅专指明心见性,禅定是一种过程,是心的一种永恒。往往有人把“禅”、“禅宗”、“禅定”以及“禅法”混为一谈。我们为了明心见性,为了开悟,必然要有一种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就叫“禅法”。禅法就是具体的方法,它是可以把握的,拿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让大家把以往一些模糊的概念搞清楚,我讲一下禅门里的“四料简”,即“不立文字,不舍文字,不住文字,不离文字”。
所谓“不立文字”,是说在实际理地和法界如如的那个真如性上,在我们开悟的那个心境上面,善法、恶法一法不立,乃至于文字的假相也是不能立的。
“不舍文字”是老生常谈了。在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中,教典最多的可以说就是禅宗,那么你怎么又说是“不立文字”呢
古代的祖师和禅宗的行人为了让大家达到明心见性,由迷到悟,他前说后说,立了很多文字,写了很多书,尤其是公案就有1700多条。比如《指月录》、《碧岩录》、《古尊宿语录》、《祖堂集》、《五灯会元》等等。我们常常依止的经典是《楞伽经》、《楞严经》、《达摩多罗禅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甚至有人把《维摩诘所说经》也划入禅宗的范围。虽然说它不立文字,但是大家通过这些可以看到,它“不舍文字”。“不舍文字”就是一种方便、一种方法,为了让你走向觉悟,该说的就得说,你不说也是错,在境界上不该说的,你说了也是错。你不明白就得说,你明白了就不说了,而且你就是自己明白了开悟以后,为了上求诸佛之道,下化一切众生,你还是要说,你要把你明白的道理讲给别人。“不舍文字”就是不舍掉文字。
什么叫“不住文字”呢
以前有位老师父常在青灯黄卷之下深入经藏,他的徒弟到外面游方参学已经开悟了,回来后那个徒弟就想引导他的师父,但是正面教育与世相违。一天,他师父看经时有个蜜蜂想从窗户纸里钻出去,但就是出不去,徒弟就说:那个门敞开得那么大,你不从门里出去,在这里钻故纸堆,什么时候你才能透出去啊
这是一个双关语,实际上他是在给他师父当头棒喝呢,敲他师父,说你不在自己心里去悟佛法,老是在文字上去求,你什么时候才能透过故纸堆达到一个新天地呢
他的师父听了他这句话,开悟了。佛法不是依文字上去求的,到文字上去求,与三世诸佛无缘。
西方哲学流派很多,但是后来西方哲学就陷入一种困境,大家发现老是按我们的思维研究哲学问题的话,研究到最后最终不能解决我们人本身的问题,而且像蜘蛛织网一样,自己把自己困在网当中。也就是说从理念到理念,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绕来绕去绕不清楚。就像我和同学们接触一样,讲了一座以后,就提出一大堆问题,上课也提问题,下去了也提问题,绕来绕去都是在概念当中、理论当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论乃至于唯心主义之间的辩论、唯物主义之间的辩论,可以说不管是一元的、二元的,辩了二、三千年谁都没有把谁打倒,你也没把我推下历史舞台,我也没把你推下历史舞台,原因是什么呢
从理论到理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每个人运用的方法不同,每人个都可以讲出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因此,西方的哲学因为思辩走入了困境,他们不得不到我们东方来,来求取一种顿悟的学说,求取一种直观的领悟人生和宇宙的方法。
再就是“不离文字”,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不住文字,但同时也是不舍文字、不离文字的,达摩禅法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藉教悟宗,就是要通过精研经教之义而悟入理地。
达摩禅法的又一个特点就是“二入四行”。理入、行入为二入,行入里有具体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什么叫理入呢
通过文字般若,即看经,把文字后面的境界读出来,把文字忘掉,豁然开悟,这就叫理入。通过研讨佛经,思维佛经,同样能开悟,这也是一种方法,对知识分子非常契机。比如我们思维《金刚经》,破四相,三心不可得,乃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些是《金刚经》的经眼。你不断地去思考,同样能够见道,同样能够开悟。开悟了仅仅是你明白到路如何走,但你还是要一步一步向前走,这就是要“行入”,要在生活中实践。
唐代,福建有一个卓越的禅师叫雪峰义存。离雪峰禅师住的雪峰山不远处有一座大日山,那里有一位比丘尼叫玄机,她也很有见地,所以想去得到雪峰禅师印可。一进门,禅师问:“从何处来
”“大日山来。”比丘尼答道。“日出也没
”雪峰禅师继续问,因为既然从大日山来,那么日头出来没出来呢
这句话暗藏的意思就是问开悟了没有。这个比丘尼机锋凛冽,她这么答道:“出则融化雪峰。”如果日头出来了,你雪峰也不在话下,把你也要融化照破。从理上说,她确实很有见地。雪峰这时就又另起一个话头,问:“你叫什么名字啊
”她说:“玄机。”这两个字听起来像织布的意思,所以禅师就问:“一天能织多少布啊
”比丘尼回答:“寸丝不挂。”这句话惊天动地,石破山裂,尼师很自得,拜了三拜,回身向外走,到了法堂门口的时候,听得禅师说:“你的袈裟拖地了。”尼师便回过头来看,这时候禅师说道:“好一个寸丝不挂啊!”在前面两段理路上看,她对于佛法确实有见地,但是在实践的部分,她就跟不上了。既然你寸丝不挂,我讲你袈裟拖地了你只管走就是了,为什么还回过头来看呢
这说明你心中还是有挂碍的。因此大家就会发现,理入仅仅是见道,见了道以后还要去修道。那么修道的具体实践就是“四行”。
四行中第一个就是报冤行。首先,从法界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法都是平等的,不应该起分别心,去判断人我是非。从因果上讲,菩萨畏因,菩萨在修行当中,他非常害怕因,怕什么因呢
生怕在身、口、意三业上种下恶因,到了后来受报。众生畏果,因为迷啊,他贪、嗔、痴、慢、疑、见,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人我是非,起心动念的时候他不管,但是他害怕果,不愿意承受恶果。所以菩萨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把念头看得很紧。那么如果已经种了恶因,要了结这个恶果的话,你就必须当下承当。而世间的人常常是,种下了很多的恶因,等到了受报的时候就不愿意了,不能当下承当因果,恩恩怨怨,是非总无了期。从因果上讲,没有什么恩恩怨怨,你得了恶果,你要当下承当,得了善果,你也要当下承当。很多人以为佛法很抽象,是一种玄谈,其实佛法与我们每个人的修养有关,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开悟以后,学人为了革除自己所有的习气毛病和精神上的障碍,用报冤行的方法,不以报还报,冤亲平等,提高自己的修养,增长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人天师表,智慧、解脱的自他两利。
什么叫随缘行
有句话叫“不变随缘”。什么是不变呢
菩萨所达到的境界是不变的。所谓随缘,就是恒顺众生。众生有苦难,我就去救度,众生需要讲经说法,就…
《达摩禅法及其修证(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