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禅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去講經說法,衆生要吃什麼藥,就給什麼藥,衆生需要布施,我就要去行布施,而且心中還沒有挂礙,這就是隨緣行。世上的人因爲執著于人我之見,認爲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的名是我的,我的利是我的,我的家庭是我的,我的地位是我的……,捍衛一個執著的我,因而生起許多煩惱。但是如果當你受委屈的時候,或者當你得到榮譽的時候,你和別人換個位置,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一下,你就會同情他、理解他,這才是真正的理解萬歲呢。隨緣行,一方面是要堅持佛法的原則;另一方面,爲了恒順衆生,也要做種種饒益衆生的事情,包括今天的講經說法、流通經書、建設寺廟、做社會慈善事業,這都是一種恒順衆生隨緣行的方法,這都是圓滿功德的方法。

  講到這裏,我再給大家講一個老生常談的公案。世間的人有了榮譽的時候往往就得意忘形,失意的時候又非常沮喪,別人譏毀你的時候就感覺到渾身緊張,稱揚你的時候又飄飄然,所以我們把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叫做八風,世俗的人就在這八風中搖蕩。大文豪、大居士蘇東坡曾寫了一首偈子,表明自己修行的境界: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他很自豪,便叫侍童送過江去,交給佛印禅師。佛印禅師看過以後寫了兩個字:“放屁!”又讓侍童帶回去了。蘇東坡一看大發雷霆,連夜劃著船來找佛印禅師。他說:我寫得這麼好的詩,你怎麼說我是放屁呢

  佛印禅師說詩好是好,後面應該改一下。他說:請禅師指教。禅師就把最後一句改成“一屁打過江”,就成了“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這就說明修行不在口說唯在心行,開悟是一瞬間的事情,修證卻需要千百年,才能夠圓滿功德,才能夠把自己的習氣毛病去掉。

  下面接著講四行中的無所求行,爲什麼要無所求呢

  因爲有求皆苦,有所求但如果得不到的話,當下就是苦。在佛教的八苦當中就有一個求不得苦。因此,行菩薩道的人應該無求。有一個營員問我:學佛的人怎麼是無求的呢

  因爲他認爲我們念佛、學佛求的是成佛,菩薩不是也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嗎

  實質上,凡是有求的現象,就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大家都知道,有求和求不得是相對的,希望和失望是相對的,也就是說,你對人生抱著多麼大的幻想,抱著多麼大的希望,你往往就有多麼大的失望,而且有得必有失。凡夫的心之所以苦啊,八苦交集的原因就是他老是在患得患失,老是在事情的處理上、在人生的旅途上患得患失。一患得患失,這個心就搖擺不定。

  但是,在佛法當中,像大家受的叁皈五戒十善,這在佛法五乘當中叫人天乘,人天乘是有求的,叫求福求慧。通過深入經藏,可以智慧如海,這是求慧,通過廣結善緣,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可以培植福田,因此這叫求福。

  在菩薩乘當中,應該是無求的。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以恒河沙多的珠寶做布施,你說這個人的功德大不大呢

  須菩提說:功德非常大。佛說:如果這個功德有實,如來就不說功德多。如果有一個人行菩薩道,做了一件好事,就希望別人給自己回報,贊歎自己,誇獎自己,這個人還是菩薩嗎

  他就不是菩薩了。因此,菩薩說法,菩薩用智慧度人、菩薩行布施等等,都是無求的。正因爲無求,也就無所得。《心經》上講: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一個假名安立,你不要在文字上求索,以爲菩薩真正得到了什麼。菩薩度衆生,實無一衆生得度。因爲各個衆生都有本來佛性,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迷則是衆生,悟則是佛,所謂自性衆生自性度。另一方面,菩薩如果在度衆生時候說“我是在度你”,他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了,那他就不是菩薩了。因爲菩薩的心量等同虛空,它不住有爲,也不住無爲,也不舍有爲。因此,菩薩應該是無所求行。

  《金剛經》上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學菩薩的人,不要執著于法上面,法是一種救度的良藥,爲了度衆生,佛設立了種種方便,苦口婆心,說一千道一萬,衆生如果沒有病了,佛還有法可說嗎

  沒有法可說了。猶如我們乘船,從煩惱的此岸,爲了到解脫的彼岸去,我們乘的是大乘般若大船,到了彼岸以後,就應該把這個大法船放下,潇灑自在地走。如果你上了岸以後,還背著一個法,就叫法執。法執不除去,也是難于得到究竟涅槃的。有人要問了,開悟以後行菩薩道才是無所求行,我們還沒有開悟,是不是還得有所求呢

  不這樣,雖然說你沒有開悟,爲什麼叫行入呢

  你先做起來,在生活實踐當中以無求的心爲人處世,接人待物,你先實驗一下,看看是不是心中就沒有挂礙,有所求心中就有挂礙。

  什麼叫稱法行呢

  稱就是相應,與佛法相應地去實踐佛法,怎麼樣與佛法相應呢

  尤其是對現在的學佛人來說,先不講開悟以後的事,開悟以前首先要發出離心。所謂出離心,就是說對人生和宇宙要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了解,那麼就會認爲人世間是實有的,就會貪著于五欲,就不能夠生起求道的心。悟入佛之知見以後,在具體實踐佛法的時候,就要去正確地實踐佛法,無所求行,隨緣行,報冤行,這種實踐就叫稱法行。更深層的意思,可能大家不好理解,就是佛的大法,所謂心法,既沒有來去,也沒有長短,又沒有善惡,沒有增減,要求你當下悟入,當下承當,這樣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心不染著,才叫做稱法行。

  下面講講理入和行入的關系,就是如何來處理理入和行入的關系。“悟在一瞬間,修行千百年。”一個人覺悟到佛法的真理,由于長期積累,瓜熟蒂落是一瞬間的事情。虛雲老和尚在禅堂的時候,開水倒在了手上,燙了手,杯子一落地,當下豁然透亮,虛空粉碎。開悟就是一瞬間。但是證悟的過程,修行的過程,需要上千百年。如果一個人沒有開悟,需要努力地通過深入經藏,藉教悟宗,去開悟。開悟以後,要通過叁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使自己的習氣毛病革除掉,要功德圓滿。很多年輕人只覺得開悟這個果子是很美好的,他不知道,即使開悟以後,路才走到一半。禅宗的路叫難行道,也叫險道,一不小心就走了岔道上去了。因此,自己必須要有抉擇智慧,開悟以後,修行還要有漫長的道路,是非常難的。

  昨天淨慧大和尚在傳燈法會上告訴大家的一段話,可以說是苦口婆心,就是理和事的關系。既不能夠以事廢理,也不能夠以理廢事,應該理事合一,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做起來是非常難的。有人往往不能處理好這個關系,經常犯兩邊倒的錯誤,執著于兩邊。這就好像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必須學修並用、解行相應,不可偏廢任何一方,所以理入和行入千萬要齊頭並進,要交融在一起。

  具體修證方法

  談到具體修證方法,就是四句話,希望大家下點功夫把它記住:“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我先從文字上解釋一下。外息諸緣,塵世間的一切是是非非,在你用功修道的時候,要狂心頓歇,萬緣放下。這個“息”字,是你自己要息自己的心,這是個會意字,上面是自,下面是心,自己的心息下來。現在的人滿是塵勞,心息不下來,那就沒有辦法入道,沒有辦法入定,更沒有辦法開悟了。內心無喘,我們的呼吸有百分之九十是用來供大腦思維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外息諸緣,狂心能夠歇下來的話,大腦對于氧的需求是非常非常少的。大家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當你處于緊張,腦子急驟變化的時候,是不是呼吸就喘了

  當你心平氣和的時候,呼吸就比較綿綿密密。

  打坐的人呼吸就要求綿綿密密,那麼就要通過數息觀來調息。數息,觀呼出吸入,可以念四句偈,也可以數數。比如說,《戒經》的前四句話,“稽首禮諸佛”,綿綿密密地慢慢地呼出去;“及法比丘僧”,慢慢地吸進來,“今演毗尼法”,再呼出去,“令正法久往”,然後再吸進來。你看出,入,出,入,要綿綿密密。達摩當時修的是數息觀,因此才說內心無喘。如果說你呼哧呼哧地喘,非常緊張,仿佛有人追你似的,那就叫喘相。在修定當中,不能夠有風相,像拉風箱那樣呼哧呼哧的,也不能有喘相,呼吸應該是綿綿密密的,到最後,連綿綿密密的這個密和綿也沒有了,是誰在修定,以及能修定的方法和修定的人乃至修定的外緣,都沒有了,就進入一種忘我的境地。

  有人說,我原來沒有念佛的時候還沒妄念,這一念佛妄念更多了。這恰恰說明你在靜。因爲平時你的心,猶如意識河流,泥沙俱下,你難以把握自己。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才確實體會到這個心是不靜的,這說明你在進步。禅宗有一個《牧牛圖》,開始修道的時候就好像牛老要去吃莊稼,就是說要打妄想,然後就設法像繩子穿到牛鼻子上,經常去拽它,拽得久了以後,妄念就不生了,就像把那頭牛放了,放了牛,它也不去吃莊稼。牧牛十圖就是用牧牛的過程來表達修禅定的十個境界。

  心如牆壁,我們知道牆壁是很嚴實的,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要死心塌地的,猶如枯木和岩石一般,心一點都不動搖,這樣才能夠入定。如果心裏頭還有動搖的話,就好像牆壁有縫隙了。因此,心如牆壁,就“可以入道”。

  大家聽起來,可能會覺得這個修證方法沒有次第,比較難把握。實際上,《大乘摩诃止觀》講有五個要素,我簡單介紹一下。第一,選擇一個清淨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受到涼風等等。第二,就是調身。可以自然坐,或者單坐,或者跏趺坐,肩膀放松以後要注意不要受風,而且手印要正確。第叁,調息。調我們出入息,要綿綿密密,乃至于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第四,就叫調心。調心必須如理如法地去做,要稱法行,與法相應。

  怎麼樣調心呢

  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心如牆壁,那才能夠入道。心裏不能有任何求怪異…

《達摩禅法及其修證(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