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话头禅与默照禅▪P3

  ..续本文上一页,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大慧禅师所呵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系缘止和制心止,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标准来说,它们就是被呵斥的对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标准来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为有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们分析这些东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

  “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

  心与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外在尘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则不容易泯除。所谓“缘尽于观,观尽于缘”,就是讲心与境是两相泯除、互相对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这是说真正要空的是我们这颗心。

  第十反观心源。在呵默照之前,大慧禅师是讲如何参话头,教我们不要堕在空心、沉默凝心的方法里边。大慧禅师是提倡参话头的,其实禅到了某一地步后,往往会殊途同归。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部分很特别,这就是下面讲的反观心源。大家若有兴趣,可以把第十条反观心源与第九条呵默照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他虽然提倡参话头,可他也教别人怎样在起心动念的源头处下功夫。这种法门的特点是向内观,向起心动念处观察。当然参话头参到最后,也会参到念头未起的源头处。禅的方法就是要透过念未起之前的这一刹那。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看来看去,觉得转没巴鼻,方寸转不宁帖时,不得放缓,里这是坐断千圣顶颅处,往往学道人多向这里打退了。”

  各位注意一下,这里不是提起话头,而是向心未起念之前看。这里的看比较偏向观心法门,这个心不是指第六意识,而是指第六意识还没有动之前的那个心。当然你说第六意识也可以,顺着第六意识启动的源头往前走,这个“看”是把我们这个观察的东西横在那边,我不管你,我就站在那边,像卫兵一样站在那儿,你进来就进来,你出去就出去,我知道就行。可是参话头不是这样,“参”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冲,一直要冲到心的源头去。参就是着力,疑就是用一个力量往前走,两者之间不大一样,以我个人的理解这个地方所讲的属于观心法门。

  “故瑞严和尚居常在丈室中自唤云:“主人公。”又自应云:“诺!”“惺惺着。”又自应云:“诺!”“他时后日莫受人谩。”又自应云:“诺,诺!”古来幸有恁么榜样。谩向这里提撕看,是个什么。只这提撕底,亦不是别人,只是这能知昏钝者耳。能知昏钝者亦不是别人,便是李宝文本命元辰也。”

  这里也有“看”字,看什么呢

  看你的举心动念处。“主人公”是什么呢

  它是我们的心念,是举心动念的源头处,即生命的根源。要一直看着这个主人公。

  平常我们的妄想念头很多,念头将起时我们是看不到的。有人会问从这念头到那念头之间有多长呢

  非常短,只一刹那之间。我们从起心动念处观察,如果我们看,看,看,一直往前看,功夫纯熟后,就会接近心源了,妄想纷飞的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再向前看,你就知道禅的境界是什么。这是看心的方法,与参话头的方法多少有点不同,永嘉大师平常也用这种方法,它是属于默照的方法。我们认为大慧禅师所呵斥的不是正觉宏智,而是一些不懂得修禅的人所教的凝心敛念的方法。而这种观心源的方法与之绝然不同,它是看到心的源头处。我刚才讲的“主人公”、“承谁恩力”、“未起求径要底一念”等都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平常修行时要把心放在这里,这需要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只要方法对头,就可以有这个禅的力量。以上就是第十条反观心源的道理,大慧宗杲的语录讲的非常明白。所以说禅“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个人认为大慧禅师的是法门中国历代祖师里最契合中国人的,他用最契合中国人的语言开导出最微妙、最高深、最直接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看看正觉宏智的默照禅。大家分析后就会明白大慧禅师所呵斥的默照并非宏智的默照禅,在上面我已反复讲过。宏智的默照非常接近于大慧禅师的反观心源。今天我们讲的是取自《正觉宏智禅师语录》,收录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总共有十卷。其中前五卷是参禅公案,第六卷属于劝学励志,七到九卷是应酬,第十卷是偈颂,里面有些代表他个人对禅的理解。正觉宏智的资料很宝贵,尤其是第六卷,七至十卷也有些资料很宝贵。在《大藏经》中像这样有价值的材料不多,可以说是稀世珍宝,它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非常明确的在今生了脱生死的路。

  下面我们看宏智禅师语录。他在谈到默照禅的理论中对初下手这段讲的不多,只是讲了一点我们凡夫从妄念纷飞的心境中要如何转到修行上去。因此初学者要想从默照禅里得到印证的话不方便。他讲到默照禅以后,一下子就转到有相当境界功夫的层次上去。初学者没有到那个境界,就看不出他所讲的内容,字字都看得懂,文字很优美,但意思不懂。我也一样看不懂,所以只能讲得含含糊糊,大家彼此谅解就行了。每一个禅师教授方法不一样,像大慧禅师的语录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浅显,也非他常丰富。很慈悲,从初学者下手功夫讲起,可正觉则不同,一起步就上了一个高深的境界,所以不容易让人接受。大家看不懂没关系,慢慢体会。

  “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正恁么也,昭昭不昏,湛然无垢,本来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断灭所因,其耀也无影事所触,虚白圆净,旷劫不移不动不昧。能默能知,底处行步得稳,玉壶转侧,一拨机回,分身应世,世界处所,差别境像,俱是自所建立,与我四大同出,何所碍焉

  既一切不碍,彼我无异相,自他无别名。”

  这一段讲的是从初学一直转到开悟,再转过身来度化众生的境界,每一句话都是一直向上翻转的层次。“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这是叫我们向内看,也就是反观心源的意思。“彻见法源”就是彻见心的源头。“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当你彻见心源时,一切法的有无相貌就没有了。“如水含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正恁么也,昭昭不昏,湛然无垢,本来如如,常寂常耀。”这一段讲彻见法源后身心清净的境界。“其寂也非断灭所因,其耀也无影事所触,虚白圆净,旷劫不移不动不昧,能默能知,底处行步得稳。”这段讲这时它非常地寂静,可也非常地觉知。寂不是断灭,耀是光耀觉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在他心中留下影像的觉知,所以“虚白圆净”。一切万法寂静,可是却能了知一切万法,所以叫“能默能知”。“玉壶转侧”,翻转回头。“一拨机回,分身应世”,回过头来,度化众生。“世界处所,差别境像,俱是自所建立”,这时一切都是自心所显现的。所以后面说“与我四大同出,何所碍焉

  ”身心四大与世界是一体的,没有什么障碍,是自他无碍、身心一体。“既一切不碍,彼我无异相”,人我没有差别。“自他无别名”,自他没有差别。大家要好好体会一下。

  下面讲坐禅铭。“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照自妙,曾无毫忽之兆。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

  这里是讲的寂照功夫,寂照就是默照。寂是如何的寂,照又是如何的照呢

  这是需要我们体会的地方。宏智禅师在前面的材料里很快地转到开悟的境界里去了。他有没有起点呢

  比如说“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就是起点。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多讲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与反观心源作个比较,会发现一点差别。在我讲的观心源和默照部分,从现有的《正觉宏智禅师语录》里可以找到一个下手的功夫,然而我们必须下手去观,去默照,之后回过头来看,就一目了然了。现在我们没有功夫,就会觉得看不懂。

  现在我向初学者再介绍一本著作,它就是永嘉大师的《永嘉禅宗集》,永嘉大师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与正觉宏智的方法是一致的,永嘉大师讲得非常细腻,非常适合初学者,今天没有时间讲了,各位回去读读。

  

  

《话头禅与默照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