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头禅与默照禅
惠空法师
(1995年7月22日)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
据我个人学佛的经历,处在这个时代的佛弟子有一种无奈的感慨,即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在座各位也许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我自己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出家的。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把身心安顿在佛法的喜悦当中呢
参话头是禅宗从宋朝以后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个法门。我初学佛法时仅知道有这么个法门,但一直没有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的内涵和过程。等我在修行过程中绕了一个大圈,读了许多经论,了解了禅宗修行的一些理论和定位以后,从而透过教理的层次结构重新定位禅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十年前我把《大慧宗杲禅师语录》(三十卷)整理出来,虽然我自己并没有亲自实践,但却感受到它的珍贵,各位听完之后也可以体会一下。这些材料取自《大慧禅师语录》十五至三十卷,总共有十条,现在我们一条条地讲解,这十条纲要有它的次第性,分正心、决定志、公案的意义、如何用功、离心意识、静闹功夫、自验功夫、禅病、呵默照、反观心源十部分。
第一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端正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想当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缘,而是要了脱生死,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禅师谆谆教悔道:“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
这句话讲只要我们动机纯正,心术正确,那么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来。所以学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则不是着魔,就是下地狱。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假若动机不纯,求神求通,那么十之八九是要着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里参禅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连靠近都不敢,你怎么能着魔呢
第二讲决定志。决定志就是我今生就办一件事情,办不好不罢休。假若今天参禅,明天学中医,后天唱梵呗,朝三暮四,你几辈子都开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成绩。从前我曾迷惑过,假若参禅今生参不透,那么岂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下辈子再来一趟,谁知下辈子能不能做人
大慧禅师给我们保证了,只要我们今生下功夫,即使现世参不透,来生不会堕恶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体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气,即使今生不能够开悟的话,来生一样能够继续修行。
“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无虚弃底功夫,”这是指修行禅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堕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们当世不能成佛的话,就是堕胎转世,也不会昏昧。赵州禅师曾讲过,假若你参禅三十年不开悟,你的恶业由我承担。因此要参禅必须一切放下,专心致志地走这条路。
第三公案的意义。公案在我们修行的路上起什么作用呢
它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
这里是说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们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话,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们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
“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
就这么一个“无”字便是我们斩断生死轮回的刀子,你看这“无”字多么重要。他说我们只要把“无”提起来,一切妄想就会停止,你看话头的力量有多大。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此一字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我们身心里面有许多不好的知见,“无”字就可以把我们的恶知恶觉消除掉。
“昏沉掉举,先圣所诃,静坐时才觉此两种病现前,但只取狗子无佛性话,两种病不着用力排遣,当下帖帖地矣。”
昏沉和掉举是静坐时容易产生的两种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举就是妄想纷飞。这两种病是修行路上的两只拦路虎,除掉它们修行才可以说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参话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把话头提起来,就不会有昏沉,也不会有掉举。
“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
这时你就开悟了。
“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
什么叫“才觉涉差别境”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境界的分别执著,比如说今天前来听讲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师父,这边是男众学员,那边是女众学员,一有这种分别念头,马上举狗子无佛性话,“无”、“无”……,分别的念头就会转到“无”字上面,什么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
毕竟从什么处流出
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
“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生处”指一个禅定的、觉照的、起疑的、参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来就定在一处地参吗
各位对这样的功夫很生疏吧
这就是我们的生处。而“熟处”是什么呢
没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游玩等等,这些我们很熟,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处变熟,熟处变生,那么如何地变换呢
这就需要我们用这个话头参,将世间好恶、享受、名利、六尘缘影等种种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这时你看到好看的会没有感觉,你也许会奇怪,这么好看的怎么会没感觉
人家跳舞、逛街,你没兴趣。奇怪,你怎么没兴趣,是木头人啊
为什么呢
因为你这颗追逐六尘的心生疏了。这就叫生处熟,熟处生。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声色的心慢慢转淡,把觉照、禅定心慢慢地熟练,这是修行的一个转换,参话头是转换的一种方法、方便。我这里举一些参话头的功用,它可以让我们断生死,可以让我们渐渐进入修行的状态,让我们消除无边的烦恼。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
”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
”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这段话是讲怎样修行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自己的心态。首先教我们不要起恶念,不是不起恶念,而是不要让恶念相续不断。起了恶念不要紧,重要的是赶快觉察恶念,并把恶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念、恶念起来,就怕我们觉悟迟了,恶念起来,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来比喻。牛比喻我们的心,田比喻恶法,牛跑到人家的庄稼里去,践踏人家的苗稼了,我们就要赶快把它揪出来,不要让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有了恶念,赶快把它拽回来,久而久之就不会起恶念了。
“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
我们必须在日用应缘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恶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么日月浸久,我们的心念就会纯熟在善法上面。
“才举起这一字,世间情念自帖帖地矣。”
就是说,你把这个“无”字提起来,“无!”为什么狗子无佛性
“无!”什么意思
“无!”那么,人们追逐六尘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
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以说我要开悟、我要开悟。不要管开悟不开悟,只管参话头好了,要开悟自然就会开悟,不需要你在这儿叫,在这儿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
参话头时不要有伎俩,不要有许多小动作、小花样,你就老老实实参好了。参久了,自然知道该怎么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没有什么诀窍,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参。
“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捱来,厮捱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
参久以后,内心就会成片,就是说你这个话头已经成片了。
“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因此,我们参这个话头,一参到底,不可以换题目,即不能再变换话头。不能说,我今天参“狗子无佛性”,参了一两年,没味道,又参“念佛是谁
”再参三五年,又没味道,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就像凿井一样,凿了十公尺,没水,再往下凿十公尺、二十公尺还没水,泄气了,换个地方再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费了。假若你能锲而不舍,二十公尺没水再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会出来。因此你选定“狗子无佛性”,就参个“无”,选定“念佛是谁”,就参个“谁”字,随便哪一个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喜欢什么…
《话头禅与默照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