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人生的實踐價值與方法論
宏明法師
(1997年7月22日)
生活禅夏令營在我們佛門裏是一個新鮮事物,這個名詞聽起來非常親切,這弘法形式在現時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減少誤解,而且肯定會達到很好的效果。今天我把學習佛法的一點心得體會供養給各位。
一、人生問題
我們首先來探索人類生命現象的內涵。人生,可以簡單解釋爲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的准則,或者人的一期生命的過程。人生最起碼應具備的是我們首先要得到一個人身,當我們擁有了人的身體,我們才有資格談人生。如果是豬、牛、雞這些畜生,就沒有辦法談人生。
那麼,人身是怎麼得來的呢?大家自然會想,我們的身體是父母親給我們的,生理常識告訴我們父精母血經過十月懷胎誕生新的生命。但父精母血僅僅是一個物質的東西,只有物質的東西是不夠的,佛法講父母親只是我們得到人身的一個緣。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所以得人身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識。佛法講人身由五蘊結合而成,五蘊也就是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名有四種:受、想、行、識。受是我們對事物的感受。想,心上有相構成“想”字,所以事物在我們心上的反映就是想。行是思維的過程,行與想不同,行是有造作的,是動態的。識,能分別、能了別的意思。
唯識學認爲人具備八識。眼睛有眼識,眼睛之所以能看到東西,不僅僅是有一個眼睛的物質構造,眼睛的功能就像照相機,可以攝入影像,要分別事物的好壞、長短等等還要靠識。死人也有眼睛,但不再分別影像,因爲沒有識。同樣,耳朵有耳識,還有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是根身,這六根只有具備六識才能起功用,才能見、聞、嗅、味、覺、思。第七是末那識,人的自私的觀念就是從這一識産生的。第八叫阿賴耶識,昨天座談會上談到阿賴耶識,靜波法師解釋爲藏識,因爲它能夠含藏種子,種子我們可以理解成行爲潛留下來的信息,當這些種子遇到一定的因緣,就會冒出來現行,而表現出種種的行動。比如,我們通過這七天夏令活動的熏習,留下了信息在阿賴耶識裏,我們回去以後,甚或幾十年以後,當聽到有人在念經,我們就會想起這裏的生活,這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這是在今世的顯現。不可思議的是佛教講叁世因果,過去世的事情在阿賴耶識裏留下,而在今世遇到一定的因緣它還會起現行。我們知道一些高僧大德從小出家,還不識學,但當他聽到別人念到某部經的時候,他會跟著念,甚至會背下來,這怎麼解釋呢?這是他過去世熏習下來的種子遇到因緣了。
五蘊中的色就是物質,色由四大——地、水、火、風組成。四大表示物質的性質,凡是有堅硬性質的、能夠承受一定壓力的物質屬于地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人體也是由這四大所造,我們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滋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人體一半以上是水;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所以,人身的得來離不開名和色,也就是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人生觀指什麼呢?人生存的目的、人生的價值屬于人生觀的問題,比如怎樣對待生與死、是與非?怎樣對待榮辱、成敗?什麼是幸福與痛苦?等等。每個人的人生觀都不同,周恩來在讀私塾的時候,教書先生問他爲什麼要讀書,周恩來說:“我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的一生就是抱著這樣的人生觀來奮鬥進取的,所以他的人生價值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肯定。但是,大多數的人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考慮過人生觀的問題。太虛大師曾經總結了八種人生觀,第一種是糊裏糊塗活一輩子,從不考慮人生觀,也不需要什麼人生觀;第二種是生養死葬的人生觀,生下來有父母撫養,死後有後代安葬,這種人生觀也比較普遍;第叁種是立叁不朽,首先要立德,人死後德風要留在人間,其次要立功,對國家對人民要有貢獻,還要立言,言說被人記錄下來,並且被後人奉爲經典,這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這樣的人生觀已不流行;第四種是求今生快樂,這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人生觀;第五種是樂天安命的人生觀,隨順命運的安排,孔子的弟子顔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第六種叫棄人趨神,把自己的生命最手歸結到神,死後上升天國是最高目標;第七種叫否定自我,認爲人的色身是假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無常變幻的,但沒有一種進取精神;第八種叫正覺人生,真正覺悟的人生,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佛化人生。
二、佛化人生
佛化人生是人間佛教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落實。佛化人生建立的理論基礎是佛法立足人間的。怎麼認識佛法是在人間的呢?我們知道,佛教發源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從一個王子通過出家、修道而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後說法布道,成立僧團,佛教從而具足佛、法、僧叁寶。到了公元前叁世紀的阿育王時期,佛教由印度本土向外傳播,一方面向北經西亞諸國傳到我們中國、朝鮮、日本、蒙古等地,稱爲北傳佛教;另一方面向南經斯裏蘭卡傳到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地,稱爲南傳佛教。在中國現今有叁個佛教語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進入二十世紀後,佛教又向西方國家傳播。從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分布來看,佛教一直在世間,而且爲越來越多的人所需要。
我們還可以從佛教經典中來認識佛法是在人間的。《阿含經》中講:諸佛皆出人間,終不于天上成佛。《法華經·方便品》中講諸佛出于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就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早上聖凱法師講課中談到,《金剛經》第一段介紹了佛陀一天的生活,佛陀的生活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是一樣的,也沒有離開人間。
從曆代的祖師大德體證佛教得出的結論來看,佛教還是在人間的。最著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一首偈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陀所覺悟的真理就在世間,覺悟的人和所覺悟的法都同在這個世間。近代有一位推行人間佛教的高僧太虛大師,他講過這麼一段話:“實則佛陀之說法其動機是很大的,普爲一切衆生而說法的中心對象則仍在人類衆生,故佛法實是人類衆生的佛法,佛所說的一切學理和道德都是不離開人間的。”雖然說從佛到地獄有十法界衆生,因爲佛佛道同,所以佛所說的法是給九法界的衆生聽的,而其中最契合佛法的就是我們人類。人有苦也有樂,智慧雖比不上佛,但要比畜生強得多,由此而能夠接受並且悟入佛法。
以上我們從佛教傳播的曆史、經典的依據和祖師的言論叁個方面來認識和推斷佛教是在人間的。佛化人生有什麼價值呢?我們把佛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又會得到什麼好處呢?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叁個方面。
通過學習和實踐佛法,我們首先可以覺悟宇宙人生普遍存在的真理,這個覺悟是有次第性的。第一步要從假入空。假是一切存在的物質,說它是假因爲它還常存沒有自我主宰的能力,比如這些花,它的存在是假象,因爲它是因緣所成的,我們要通過假象看到它存在的真理,這個真理的就是空。從假入空也可以講成從有相到無相,《心經》上講的“色即是空”,也就是這一層意思,我們把它稱爲真谛。第二步要從空出假。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都是假象有。本性是空,但是我們還要由空性所形成的事物的假象來實現它的相用,花本性是空,但它可以用來供佛,莊嚴壇場,還可以使環境優美。從空出假也可以講成從無相到有相,世俗存在的一切物質都有它的相用,《心經》上講的“空即是色”就是這一層意思,我們把它稱爲俗谛。第叁步我們要做到空有不二,或者說空假不二,這才是最究竟的。空和有是一體的,離開了“有”就認識不了“空”;同樣,離開了“空”也就無法産生“有”,所以事物是緣起性空的。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覺是覺悟的第一層,要從假入空,這屬于智慧;覺他就是把法傳播開來,利益一切衆生,這是覺悟的第二層,要從空出假,屬于慈悲的範疇。那麼,空假不二就是把自利和利他、自覺和覺他兩者結合起來、圓融起來,也就是悲智雙運、覺行圓滿。釋迦牟尼佛覺悟成佛也是有這叁個次第的。
我們再從端正行爲方面來看佛化人生的價值。一般來說,人會有一些不端正的行爲,怎樣端正我們不正的行爲呢?行爲可以分作言語、身體的外在行爲和思維的內在行爲,這裏講端正行爲重點是在端正外在行爲。佛法有八正道,其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都是針對我們外在行爲的。正語,我們說的每句話是否都符合佛法真理呢?我們平常說話不要說符合真理,有的話甚至普通人情都過不去,像惡言惡語、讒言绮語、謊言诳語等等都是不正語。我們要正語,首行義話要合乎人情,還要誠實語、柔和語、愛語。有一個隨喜贊歎法門,就是正語的提升。正業,指的是正確的行爲,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業是造作的意思。正業不要誤解爲正當的職業,正當的職業叫做正命,通過正當的職業來維持我們的生命,不要從事殺豬、殺羊、賣酒、賣煙等行業。唐朝有位著名的畫家叫吳道子,他曾畫過一幅地獄變相圖,把地獄衆生承受的苦難畫得極其生動形象,這幅展出後,結果那個地區的人“多日不知肉味”,爲什麼呢?因爲當地的屠夫看了以後,心靈受到震撼,很久不願屠宰豬牛,所以人們買不到肉吃。正精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它和勤勞不同,它是指做善事方面。
佛化人生的價值還體現在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我們現在非常提倡淨化環境,但往往忽視國土清淨與心靈清淨的關系,《維摩诘經》上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句話不要誤會成內心清淨了國土就變得清淨了,不是你心裏想一想國土就清淨了,內心清淨了還要去行動、去實踐。我們如果從理上去分析,心和國土在性質上是一樣的,心和國土是平等的。“隨其心淨則國…
《佛化人生的實踐價值與方法論(宏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