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經漫談

  佛經漫談

  淨慧法師

  我今天講的應該叫做佛經漫談。我們要了解佛教、學習佛教、奉行佛教,就必須對佛經的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我覺得這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

  佛經有很多,用成語來說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我們平常只知道佛經有叁藏十二部,有各種各樣的底本,各種各樣的文體。那麼佛經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這就是我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一個問題――佛經的起源。顧名思義,所謂佛經,當然就是佛說的經典。實際上不盡如此,佛經以佛說爲主,佛的弟子、天人、變化人、五通仙人也都可說經,不過是在佛在世的時候、佛在現場的時候,在佛的印證、佛的加持下說經。所以佛經通五人說,也就是有五種人說經――佛說,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化人就是佛、弟子、仙人、諸天隱本現化,就是把他本身的形象、身形隱沒了,變化成另外一個身形來說法,就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他的叁十二應化身都是屬于化身。佛也可以變化爲其他的身形來教化衆生。佛涅槃以後,所謂五人說經這個事實就不存在了。佛去世以後,出現的類似經典的著作一概都稱爲論。只有在中國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六祖壇經》。

  第二個問題,這五種人說的經是怎麼樣保存下來的

  那就要通過結集:也就是在口頭上以誦文的形式把它保存在記憶中,所以佛經的結集要通過很多次大家共同的認可和印證。結集經典有說叁次、四次或者五次。結集的儀式叫會誦,召集能背誦叁藏的法師到一起,大家你背誦一段我背誦一段,彼此來校正,看背錯了沒有,然後請最高的長老來認可、來印證。經典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存下來的。所以佛經保存下來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在記憶中保存了將近五個世紀。印度人有一個天賦――記憶力特別強。每一次結集,並不是把它寫在紙上或者貝葉上,而是由大家共同來糾正你的記憶有沒有錯,你的師父傳給你是不是這麼背誦下來的。伊存可以說是有曆史記載的第一個到中國來傳播佛法的人,他也是憑著記憶口授《浮屠經》,傳授給中國的博士弟子。所以說古印度僧人的使命是極其艱巨的,他們要把叁藏經典通過記憶把它保存下來。

  在斯裏蘭卡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年發生了大饑荒,沒有飯吃,很多和尚都餓死了。有一位法師能夠背誦叁藏,爲了完整地、准確地保存叁藏,大家包括羅漢在內,化來的飯情願自己不吃,都要供養這位背誦叁藏的法師,使他不至于餓死。由此可見,佛經的保存在記憶的階段是一項極爲艱巨的任務。所以在古代,出家人沒有別的事情,就是讀誦經典,從老師那裏一句一句地把它學會,學會了以後就反複地讀誦;然後坐禅,因爲禅定可以加強記憶。

  經典的正式書寫在貝葉上,大約是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世紀間。把經本寫在貝葉上是佛法能夠長久住世的一個根本保證,如果沒有這一條的話,隨著能夠記憶叁藏的法師一個一個倒下,隨著外教的入侵,佛法在印度也就不複存在。所以說把佛經刻在貝葉上是佛教弘傳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進步。

  第叁個問題,每部經典都有一個題目,那麼題目是怎樣歸納分類的呢

  佛經的命題有七種方式,叫做七種立題。七種立題不外乎有人、法、喻叁個內容。以單人立題、單法立題、單喻立題的佛經,比如《佛說阿彌陀經》、《涅槃經》、《梵網經》。第四種是人法立題,人和法加在一起,比如說《文殊問般若經》。第五種是法喻立題,像大家讀過的《妙法蓮華經》。第六種是人喻立題,像《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獅子吼是比喻。第七種是具足立題,就是在一個命題當中,人法喻叁法具備,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天臺宗的創始人智顗大師總結歸納出來的,一切佛經的命題大致如此。

  第四個問題,向大家介紹一下經典的文體和內容的構成。這就是所謂的十二分教,或者說十二部經。皈依儀式中我們要皈依法——皈依如來所說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十二部不是指一部一部的經典,而是說所有的經典從文體或內容來看可以分爲十二種類型。第一是長行,是所有經典的主要部分,或者說散文部分。大家讀過《普賢菩薩行願品》,前面那部分散文就叫做長行。第二是重頌,就是對散文的內容以偈頌的形式做一次複述和歸納,也就是以詩歌的形式、以頌文的形式來複述一遍。第叁是授記,授記與長行、重頌的內容相關,是佛對弟子說,你什麼時候成佛、你成佛的國土如何、你的名號如何、你的國土莊嚴情況如何等等。第四是孤起,經典裏有一些偈頌與前後的長行無必然聯系,如《金剛經》中有一段:“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第五是自說,許多經典都是有弟子請問,佛來回答,但是也有個別經典沒有弟子請問,是佛主動說的。《佛說阿彌陀經》就是一部無問自說的經典,還有《法華經》中的方便品,也是沒有待弟子問,佛就說出來了。第六是因緣,記載佛說法教化的因緣,比如經典中的序品。第七是譬喻,講譬喻的經典很多,像《金剛經》裏面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露、電,這是《金剛經》有名的六個喻;《法華經》裏也有很多比喻,像化城喻、火宅喻、藥草喻、衣珠喻。第八是本事,就是講過去的佛菩薩在行菩薩道教化衆生時的事迹。第九是本生,就是講佛在過去生中修行的大悲行,像《法華經》裏的十六王子的事迹。第十是方廣,就是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第十一是未曾有法,就是記載佛陀及弟子種種稀有難得之事。第十二是論議,是指佛與弟子在說法的過程中以問答的形式討論某一個法義、某一個間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十二部經。十二部經可能在一部經中就完全具備,比如《法華經》,十二個內容、十二個部分或者說十二個文體,它本身就具備。十二部經在大乘經典中共通,但小乘經典並不完全具備,小乘經典只有九分,沒有授記、自說和方廣。介紹這些內容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讀經時具備一點點常識而已。

  第五個問病題介紹經典的文字。從現行的經典的文字來看分爲叁個系統:巴利語經典、漢文經典和藏文經典。佛陀時代有一種梵語,是雅語,是上層社會使用的語言;巴利語是俗語,是普通大衆使用的語言。佛爲了使自己的說法讓社會大衆都能夠理解,他用俗語來說法,沒有用雅語說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佛教本身的平民色彩。佛陀時代采取的托缽化飯的形式,也是一個以平民色彩出現的沙門集團。由此可見,佛教不是貴族的宗教,是平民的宗教,是大衆的宗教。但是巴利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它便于記憶,讀誦起來音調非常好聽,所以佛經要記載下來,一種是巴利語借用其它文字的字母來書寫佛經,另一種是用梵文,這實際上也要經過一個翻譯過程。因此傳到中國的經典,早期是從巴利語翻成漢文的,晚期是用梵文本來翻譯的。像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絕大部分都是從梵文轉譯過來的。因爲佛教在印度經過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很多經典都失傳了。現在在中國保存的漢文經典和藏文經典是世界上保存佛經最豐富的經典。

  巴利語系、漢語系和藏語系這叁大語系的佛教,基本上代表了印度乃至整個佛法傳承的叁個時期。巴利語系的佛教代表了早期的佛教,大概從佛圓寂一直到公元一世紀前後,這個時期一般叫做小乘佛教,600年左右。第二個時期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是佛教東傳的黃金時代,中國把當時能夠搜集到的幾乎所有的經典基本上都翻譯過來了,漢語系佛教代表了印度佛教第二個600年。第叁個時期是藏語系佛教,它雖然也翻譯了一些像《阿含經》等顯宗的經典,但它以密教經典爲主,所以密乘佛教代表了印度佛教的第叁個600年。

  除了這叁種主要文字的經典以外,還有蒙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滿文、傣文等比較古老的文字記載的經典。近代以來,由于佛教在世界上的傳播,翻譯成各國文字的經典越來越多。在美國過去有一位宣化法師,有一個國際譯經院,用14種文字翻譯過佛經。紐約還有一位大居士叫沈家祯,也辦了一個譯經院,也用歐美各國的文字來翻譯佛經。當然最早把巴利語或梵文的佛經翻譯成英文的,是在100多年前,英國有一個“巴利聖典刊行會”,他們翻譯過許多佛經。

  翻譯經典是非常艱巨、非常嚴肅的事情。在古代,像鸠摩羅什的譯場、玄奘法師的譯場,都是集中了全國的高僧大德在一起來翻譯經典,有幾百人參加,是一個集體的勞動過程。每一段文字要經過反複推敲,反複研究,才把它確定下來;然後還要送到皇帝那裏,皇帝再交給翰林院的文學大家逐字逐句地來審查,看是不是符合中國的語法,是不是能夠被中國人接受,最後再由皇帝欽定發表出來。當時也沒有報紙,就是請翰林院寫字寫得特別好的人書寫多少部,送到各個大寺院藏經樓去收藏,然後天下人再照皇帝欽定的經本來書寫、流通、讀誦。所以說一部經典翻譯形成的過程是非常嚴肅的。由此聯想到當今有人說要修改佛經,增加幾個字或者減少幾個字,最明顯的事實就是所謂夏彙本《無量壽經》,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肅的態度。現在佛教界有許多人、許多刊物紛紛起來,指出夏彙本並不能夠真正代表淨土宗的意義,他的這種做法違背了佛經翻譯的嚴肅性。我覺得應該糾正這種做法,因爲有文學修養、有佛法見地的人很多,如果大家都這麼做,那麼佛經就亂套了,佛法的嚴肅性就沒有了。所以我贊成一切都保持佛經原來的面貌,我們可以有研究的心得,但是不能修改佛經一字。修改佛經一字,就是瞎衆生的眼目。

  第六個問題談一下經典的分類。廣義的佛教經典包括經律論叁個部分。經通五人說,律不同,律只有佛一個人能夠製定,所以對戒律更是一個字都不能動。根據國情、根據時代,你可以有選擇地弘揚某一部戒律或者某一個方面的內容,但戒律是佛製定的,絕不能修改…

《佛經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