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漫谈
净慧法师
我今天讲的应该叫做佛经漫谈。我们要了解佛教、学习佛教、奉行佛教,就必须对佛经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觉得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
佛经有很多,用成语来说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我们平常只知道佛经有三藏十二部,有各种各样的底本,各种各样的文体。那么佛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这就是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问题――佛经的起源。顾名思义,所谓佛经,当然就是佛说的经典。实际上不尽如此,佛经以佛说为主,佛的弟子、天人、变化人、五通仙人也都可说经,不过是在佛在世的时候、佛在现场的时候,在佛的印证、佛的加持下说经。所以佛经通五人说,也就是有五种人说经――佛说,弟子说,仙人说,诸天说,化人说。化人就是佛、弟子、仙人、诸天隐本现化,就是把他本身的形象、身形隐没了,变化成另外一个身形来说法,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的三十二应化身都是属于化身。佛也可以变化为其他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佛涅槃以后,所谓五人说经这个事实就不存在了。佛去世以后,出现的类似经典的著作一概都称为论。只有在中国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六祖坛经》。
第二个问题,这五种人说的经是怎么样保存下来的
那就要通过结集:也就是在口头上以诵文的形式把它保存在记忆中,所以佛经的结集要通过很多次大家共同的认可和印证。结集经典有说三次、四次或者五次。结集的仪式叫会诵,召集能背诵三藏的法师到一起,大家你背诵一段我背诵一段,彼此来校正,看背错了没有,然后请最高的长老来认可、来印证。经典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存下来的。所以佛经保存下来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在记忆中保存了将近五个世纪。印度人有一个天赋――记忆力特别强。每一次结集,并不是把它写在纸上或者贝叶上,而是由大家共同来纠正你的记忆有没有错,你的师父传给你是不是这么背诵下来的。伊存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到中国来传播佛法的人,他也是凭着记忆口授《浮屠经》,传授给中国的博士弟子。所以说古印度僧人的使命是极其艰巨的,他们要把三藏经典通过记忆把它保存下来。
在斯里兰卡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没有饭吃,很多和尚都饿死了。有一位法师能够背诵三藏,为了完整地、准确地保存三藏,大家包括罗汉在内,化来的饭情愿自己不吃,都要供养这位背诵三藏的法师,使他不至于饿死。由此可见,佛经的保存在记忆的阶段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古代,出家人没有别的事情,就是读诵经典,从老师那里一句一句地把它学会,学会了以后就反复地读诵;然后坐禅,因为禅定可以加强记忆。
经典的正式书写在贝叶上,大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间。把经本写在贝叶上是佛法能够长久住世的一个根本保证,如果没有这一条的话,随着能够记忆三藏的法师一个一个倒下,随着外教的入侵,佛法在印度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说把佛经刻在贝叶上是佛教弘传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进步。
第三个问题,每部经典都有一个题目,那么题目是怎样归纳分类的呢
佛经的命题有七种方式,叫做七种立题。七种立题不外乎有人、法、喻三个内容。以单人立题、单法立题、单喻立题的佛经,比如《佛说阿弥陀经》、《涅槃经》、《梵网经》。第四种是人法立题,人和法加在一起,比如说《文殊问般若经》。第五种是法喻立题,像大家读过的《妙法莲华经》。第六种是人喻立题,像《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第七种是具足立题,就是在一个命题当中,人法喻三法具备,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大师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切佛经的命题大致如此。
第四个问题,向大家介绍一下经典的文体和内容的构成。这就是所谓的十二分教,或者说十二部经。皈依仪式中我们要皈依法——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十二部不是指一部一部的经典,而是说所有的经典从文体或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第一是长行,是所有经典的主要部分,或者说散文部分。大家读过《普贤菩萨行愿品》,前面那部分散文就叫做长行。第二是重颂,就是对散文的内容以偈颂的形式做一次复述和归纳,也就是以诗歌的形式、以颂文的形式来复述一遍。第三是授记,授记与长行、重颂的内容相关,是佛对弟子说,你什么时候成佛、你成佛的国土如何、你的名号如何、你的国土庄严情况如何等等。第四是孤起,经典里有一些偈颂与前后的长行无必然联系,如《金刚经》中有一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第五是自说,许多经典都是有弟子请问,佛来回答,但是也有个别经典没有弟子请问,是佛主动说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还有《法华经》中的方便品,也是没有待弟子问,佛就说出来了。第六是因缘,记载佛说法教化的因缘,比如经典中的序品。第七是譬喻,讲譬喻的经典很多,像《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这是《金刚经》有名的六个喻;《法华经》里也有很多比喻,像化城喻、火宅喻、药草喻、衣珠喻。第八是本事,就是讲过去的佛菩萨在行菩萨道教化众生时的事迹。第九是本生,就是讲佛在过去生中修行的大悲行,像《法华经》里的十六王子的事迹。第十是方广,就是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第十一是未曾有法,就是记载佛陀及弟子种种稀有难得之事。第十二是论议,是指佛与弟子在说法的过程中以问答的形式讨论某一个法义、某一个间题。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可能在一部经中就完全具备,比如《法华经》,十二个内容、十二个部分或者说十二个文体,它本身就具备。十二部经在大乘经典中共通,但小乘经典并不完全具备,小乘经典只有九分,没有授记、自说和方广。介绍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读经时具备一点点常识而已。
第五个问病题介绍经典的文字。从现行的经典的文字来看分为三个系统:巴利语经典、汉文经典和藏文经典。佛陀时代有一种梵语,是雅语,是上层社会使用的语言;巴利语是俗语,是普通大众使用的语言。佛为了使自己的说法让社会大众都能够理解,他用俗语来说法,没有用雅语说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佛教本身的平民色彩。佛陀时代采取的托钵化饭的形式,也是一个以平民色彩出现的沙门集团。由此可见,佛教不是贵族的宗教,是平民的宗教,是大众的宗教。但是巴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它便于记忆,读诵起来音调非常好听,所以佛经要记载下来,一种是巴利语借用其它文字的字母来书写佛经,另一种是用梵文,这实际上也要经过一个翻译过程。因此传到中国的经典,早期是从巴利语翻成汉文的,晚期是用梵文本来翻译的。像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绝大部分都是从梵文转译过来的。因为佛教在印度经过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所以很多经典都失传了。现在在中国保存的汉文经典和藏文经典是世界上保存佛经最丰富的经典。
巴利语系、汉语系和藏语系这三大语系的佛教,基本上代表了印度乃至整个佛法传承的三个时期。巴利语系的佛教代表了早期的佛教,大概从佛圆寂一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后,这个时期一般叫做小乘佛教,60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就是印度的大乘佛教时期,这个时期是佛教东传的黄金时代,中国把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几乎所有的经典基本上都翻译过来了,汉语系佛教代表了印度佛教第二个600年。第三个时期是藏语系佛教,它虽然也翻译了一些像《阿含经》等显宗的经典,但它以密教经典为主,所以密乘佛教代表了印度佛教的第三个600年。
除了这三种主要文字的经典以外,还有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满文、傣文等比较古老的文字记载的经典。近代以来,由于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翻译成各国文字的经典越来越多。在美国过去有一位宣化法师,有一个国际译经院,用14种文字翻译过佛经。纽约还有一位大居士叫沈家祯,也办了一个译经院,也用欧美各国的文字来翻译佛经。当然最早把巴利语或梵文的佛经翻译成英文的,是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个“巴利圣典刊行会”,他们翻译过许多佛经。
翻译经典是非常艰巨、非常严肃的事情。在古代,像鸠摩罗什的译场、玄奘法师的译场,都是集中了全国的高僧大德在一起来翻译经典,有几百人参加,是一个集体的劳动过程。每一段文字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研究,才把它确定下来;然后还要送到皇帝那里,皇帝再交给翰林院的文学大家逐字逐句地来审查,看是不是符合中国的语法,是不是能够被中国人接受,最后再由皇帝钦定发表出来。当时也没有报纸,就是请翰林院写字写得特别好的人书写多少部,送到各个大寺院藏经楼去收藏,然后天下人再照皇帝钦定的经本来书写、流通、读诵。所以说一部经典翻译形成的过程是非常严肃的。由此联想到当今有人说要修改佛经,增加几个字或者减少几个字,最明显的事实就是所谓夏汇本《无量寿经》,实际上这是一种不严肃的态度。现在佛教界有许多人、许多刊物纷纷起来,指出夏汇本并不能够真正代表净土宗的意义,他的这种做法违背了佛经翻译的严肃性。我觉得应该纠正这种做法,因为有文学修养、有佛法见地的人很多,如果大家都这么做,那么佛经就乱套了,佛法的严肃性就没有了。所以我赞成一切都保持佛经原来的面貌,我们可以有研究的心得,但是不能修改佛经一字。修改佛经一字,就是瞎众生的眼目。
第六个问题谈一下经典的分类。广义的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三个部分。经通五人说,律不同,律只有佛一个人能够制定,所以对戒律更是一个字都不能动。根据国情、根据时代,你可以有选择地弘扬某一部戒律或者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但戒律是佛制定的,绝不能修改…
《佛经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