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经漫谈▪P2

  ..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的禅宗大德非常了不起,当发现戒律在中国的寺院里不能够完全地遵守,或者说不可以在中国的国土上完全兑现,就制定了一个“百丈清规”。清规是遵照中国的风俗习惯来制定的,是对戒律的一种补充。所以我经常说,中国的佛教是戒律与清规并行的双轨制,这个办法是很高明的。历朝以来都在做这件事,一直到现在,中国佛教协会也在做这件事,制定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也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清规,实际上也是在现今国情、现今社会制度下出现的对清规戒律的补充。当然也有人提出要修改戒律,但是都遭到一些有正知正见的大德法师长者居士的拒绝。论基本上是对经律的解释,分宗经论和释经论。所谓宗经论是以经典的内容、经典的宗旨为原则,但它并不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像《大乘起信论》等等;释经论是具体地解释某一部经的,像《大智度论》等等。大体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书就是经律论三藏。当然经又分大乘经、小乘经,律又分大乘律、小乘律,论又分大乘论、小乘论;大乘、小乘之下按照各个部派又有分类,那就非常详细,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二

  下面我想讲一点实用的东西。我们在家学佛,究竟应该读诵哪些经典?刚才我们说佛经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那么把三藏经典全部读完,对于一个专业从事佛教弘传工作的人来讲,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对于我们一般的人来说,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修学的法门,在本宗、本系统里选择一些经典来读诵、来研究。比如发给大家的《禅宗七经》,传统的只有五经,《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后来我又加了《心经》和《六祖坛经》。因为《坛经》已经叫做经了,是祖师语录,所以也把它放在里面。如果学禅宗的人很好地留意研读这七经,不但在佛教的理路上、修行的方法上会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而且在修行过程中乃至在修行体验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也能够从这些经典中找到纠正的方法,找到印证的观点。所以这七经对于修学禅宗的人来讲是必须认真研读领会的。我们也编了一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一共包括十部经,都是针对在家教徒修戒定慧的需要来选择的,受到了广大在家教徒的欢迎。同时我们在虚云禅林专门开过课程,其中的三、四部经典都由明海法师向广大在家信众讲解过。

  我平常教在家信徒早上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晚上诵《金刚经》。这两部经一个讲有,一个讲空;一个讲事,一个讲理;一个讲奉献,一个讲觉悟。《普贤菩萨行愿品》的重点放在不舍众生,是讲奉献;《金刚经》提倡般若空慧,教我们做一切布施要三轮体空,舍弃执着,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彻底觉悟,所以《金刚经》的重点是讲觉悟。有许多在家信徒按照这个方法在修在做,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受用,不仅觉悟提高了,奉献精神也越来越旺盛。而且身心都很健康,家事和睦,工作也顺利。也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不已。读这两部经够不够呢

   因为念《大悲咒》有种种灵验,念《地藏经》可以不堕地狱,念《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来接引,念这两部经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效益,都是要我们付出,得不到什么。实际上无得之得是不可限量的。佛法就是教导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耕耘,收获就在其中。如果在耕耘中还要何收获,那就是一种执着,那耕耘就是有相的,就是有取有舍有分别,就不是平等心、无住的心。

  《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愿愿不离众生,念念不舍众生。如果能够时时处处想到众生,我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我们的心态不好,就是因为我们经常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到众生,或者想得太少。我们心中只有自己,只装着一个我,只装着一个我所有,这就是我执和法执,处处从我出发、从我所有出发,所以才处处不得自由、处处不得自在、处处不得圆满。如果我执淡一点、少一点,我们就会轻松得多,潇洒得多。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分房子,想到我了;发奖金,想到我了;动员下岗,又想到我了。应该说这是一些实际问题,因为我们生在世间,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能不想这些问题。但是怎么去想、怎么去做,就是一个有没有智慧的问题。有智慧的人,不是到要分房子的时候才想到房子,不是到要发奖金的时候才想到奖金,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扑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上面。如果你能够处处带头,事事走在别人前头,我想,一切不求而自得,发奖金有你,分房子会优先考虑你,下岗没有你的份。那么这是不是跟所谓的“吃小亏占大便宜”差不多呢

   不是那个意思,佛教教导我们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根本就不考虑奖金的问题。因为在一个单位,在这个社会,在这个国家,我们受到众生的恩惠,受到师长的恩惠,受到国家的恩惠,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回报众生、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家佛弟子要真正从内心深处把好事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所谓“代众生苦”。这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精神,也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不是供在大殿里泥塑木雕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觉悟了的或者正在追求觉悟的人,一切正在追求觉悟、正在努力奉献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行者。泥塑木雕的只是表法,象征景仰的对象、我们的行为模范,我们行菩萨道、做人的标准。我们要怎样行菩萨道、怎样度众生、怎样做众生的朋友

   那就要向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四大菩萨学习,学习他们的大智慧、大行愿、大慈悲、大愿力,有这四大,菩萨的精神就完全地具足了、圆满了。

  除了日常读诵的这两部经之外,还有两部经――《华严经》净行品和《善生经》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禅的教科书。《华严经》净行品是一本很短的经,是以颂文的形式说了141个愿。尽管其中有一些适用于出家众,但至少有十四条是专门为在家众说的,为出家众说的一些内容也同样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一开始就讲:“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这是总说,然后就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告诉我们怎么做。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我们要像恭敬供养佛那样来恭敬自己的父母,并以此为出发点去爱护一切众生。接下来,“妻子聚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跟妻儿聚首是一种天伦之乐,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发愿,希望整个人类社会,都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佛教并不是没有人情味,菩萨也并不是没有人情味的。“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位法师讲课时说对五欲要不拒不迎,这就符合《华严经》净行品的精神。我们得到了五欲,也希望众生不要被五欲的现象所迷惑,不要被五欲的世事所缠绕,要得到究竟的安稳。因为五欲不能长久,只有涅槃才是究竟的安稳。“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妓乐聚会相当于现在的卡拉OK,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要非常的清醒,要以佛法做为自己内心的一种娱乐。这并不是说在卡拉OK那种地方要拿出一本经来学习,而是要观察缘起性空的道理,一切现象都不过是一时的缘生缘灭,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那个时候你固然是在那里唱,在那里跳,但是你内心还是保持了一种清凉的境界,那种专注、清明、绵密的境界没有消失,这就能够达到“以法自娱,了妓非实”。像这样共有141条,许多内容对我们出家、在家的教徒都非常有用。

  出家人有一本《毗尼日用》,其中至少有45条是选自这个净行品的。出家人每天从早上一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每一件事都要念一个偈子,再念一个咒语,实际上就是要这颗心安顿在正念上,不至于使心走失。心的走失,从菩萨行者来看,莫过于忘记了众生。妙湛老和尚有一句名言:“勿忘天下苦人多。”这就是不舍众生。这个苦,我想不仅仅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不能上学,众生被贪、瞋、痴等烦恼所淹没才是最大的苦。我们救济众生,虽然要从衣食住行方面以最大的努力去投入、去关注,但是如果得到了衣食住行而烦恼不除,可能贪心会越来越大,痛苦会越来越深。所以菩萨救护众生,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要在物质上给予一切众生以适当的满足,然后要引导他们得到究竟乐。

  我们每天的三皈依也是出自净行品。“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我建议大家有机会好好地读诵净行品,它可以说是生活禅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教科书。这本书总的精神是教我们时时处处善用其心,时时刻刻想着众生,让我们保持平等的、慈悲的、无住的心态。

  《佛说善生经》是佛专门为在家佛教徒说的一本经,也就是佛对一个叫善生童子的居士所讲的一部经。《善生经》主要内容是教诫我们怎样认识善恶罪福的根本是什么,教诫我们怎样求财谋生,教诫我们怎样择友,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本经实在是好得很,一共讲了169件事,对每件事我应该尽什么责任和义务,对方应该尽什么责任和义务,都交待得非常具体,用现在的话说,《善生经》具有可操作性。

  《善生经》是以六方来代表六种人际关系而展开的。六方在印度是一个很流行的方位概念。《阿弥陀经》中有六方诸佛共赞释迎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六方不像中国人说的东西南北那样,方位是对立的,印度人说方位—东南西北是顺时针的,是圆融的。这样的顺序含有很深的哲学思想。它把东方比喻为父子关系,南方比喻为师生关系,西方比喻为夫妇关系,北方比喻为主仆关系,下方比喻为亲族之间的关系,上方比喻为信徒和出家人的关系。

  比如父子关系,规定了儿子应该对父母尽什么责任和义务,父母又应该…

《佛经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