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的禅宗大德非常了不起,當發現戒律在中國的寺院裏不能夠完全地遵守,或者說不可以在中國的國土上完全兌現,就製定了一個“百丈清規”。清規是遵照中國的風俗習慣來製定的,是對戒律的一種補充。所以我經常說,中國的佛教是戒律與清規並行的雙軌製,這個辦法是很高明的。曆朝以來都在做這件事,一直到現在,中國佛教協會也在做這件事,製定了《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也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清規,實際上也是在現今國情、現今社會製度下出現的對清規戒律的補充。當然也有人提出要修改戒律,但是都遭到一些有正知正見的大德法師長者居士的拒絕。論基本上是對經律的解釋,分宗經論和釋經論。所謂宗經論是以經典的內容、經典的宗旨爲原則,但它並不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像《大乘起信論》等等;釋經論是具體地解釋某一部經的,像《大智度論》等等。大體上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書就是經律論叁藏。當然經又分大乘經、小乘經,律又分大乘律、小乘律,論又分大乘論、小乘論;大乘、小乘之下按照各個部派又有分類,那就非常詳細,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二
下面我想講一點實用的東西。我們在家學佛,究竟應該讀誦哪些經典?剛才我們說佛經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那麼把叁藏經典全部讀完,對于一個專業從事佛教弘傳工作的人來講,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對于我們一般的人來說,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修學的法門,在本宗、本系統裏選擇一些經典來讀誦、來研究。比如發給大家的《禅宗七經》,傳統的只有五經,《金剛經》、《楞伽經》、《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诘經》,後來我又加了《心經》和《六祖壇經》。因爲《壇經》已經叫做經了,是祖師語錄,所以也把它放在裏面。如果學禅宗的人很好地留意研讀這七經,不但在佛教的理路上、修行的方法上會有一個系統的把握,而且在修行過程中乃至在修行體驗的一些具體問題上,也能夠從這些經典中找到糾正的方法,找到印證的觀點。所以這七經對于修學禅宗的人來講是必須認真研讀領會的。我們也編了一本《在家教徒必讀經典》,一共包括十部經,都是針對在家教徒修戒定慧的需要來選擇的,受到了廣大在家教徒的歡迎。同時我們在虛雲禅林專門開過課程,其中的叁、四部經典都由明海法師向廣大在家信衆講解過。
我平常教在家信徒早上讀《普賢菩薩行願品》,晚上誦《金剛經》。這兩部經一個講有,一個講空;一個講事,一個講理;一個講奉獻,一個講覺悟。《普賢菩薩行願品》的重點放在不舍衆生,是講奉獻;《金剛經》提倡般若空慧,教我們做一切布施要叁輪體空,舍棄執著,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真正徹底覺悟,所以《金剛經》的重點是講覺悟。有許多在家信徒按照這個方法在修在做,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受用,不僅覺悟提高了,奉獻精神也越來越旺盛。而且身心都很健康,家事和睦,工作也順利。也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不已。讀這兩部經夠不夠呢
因爲念《大悲咒》有種種靈驗,念《地藏經》可以不墮地獄,念《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來接引,念這兩部經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效益,都是要我們付出,得不到什麼。實際上無得之得是不可限量的。佛法就是教導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耕耘,收獲就在其中。如果在耕耘中還要何收獲,那就是一種執著,那耕耘就是有相的,就是有取有舍有分別,就不是平等心、無住的心。
《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願願不離衆生,念念不舍衆生。如果能夠時時處處想到衆生,我們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心態。我們的心態不好,就是因爲我們經常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衆生,或者想得太少。我們心中只有自己,只裝著一個我,只裝著一個我所有,這就是我執和法執,處處從我出發、從我所有出發,所以才處處不得自由、處處不得自在、處處不得圓滿。如果我執淡一點、少一點,我們就會輕松得多,潇灑得多。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分房子,想到我了;發獎金,想到我了;動員下崗,又想到我了。應該說這是一些實際問題,因爲我們生在世間,生活在社會當中,不可能不想這些問題。但是怎麼去想、怎麼去做,就是一個有沒有智慧的問題。有智慧的人,不是到要分房子的時候才想到房子,不是到要發獎金的時候才想到獎金,而是一心撲在工作上,撲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上面。如果你能夠處處帶頭,事事走在別人前頭,我想,一切不求而自得,發獎金有你,分房子會優先考慮你,下崗沒有你的份。那麼這是不是跟所謂的“吃小虧占大便宜”差不多呢
不是那個意思,佛教教導我們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根本就不考慮獎金的問題。因爲在一個單位,在這個社會,在這個國家,我們受到衆生的恩惠,受到師長的恩惠,受到國家的恩惠,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回報衆生、回報社會、回報國家。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所以我希望我們在家佛弟子要真正從內心深處把好事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所謂“代衆生苦”。這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精神,也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不是供在大殿裏泥塑木雕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覺悟了的或者正在追求覺悟的人,一切正在追求覺悟、正在努力奉獻的人都是菩薩,都是菩薩行者。泥塑木雕的只是表法,象征景仰的對象、我們的行爲模範,我們行菩薩道、做人的標准。我們要怎樣行菩薩道、怎樣度衆生、怎樣做衆生的朋友
那就要向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四大菩薩學習,學習他們的大智慧、大行願、大慈悲、大願力,有這四大,菩薩的精神就完全地具足了、圓滿了。
除了日常讀誦的這兩部經之外,還有兩部經――《華嚴經》淨行品和《善生經》也是我們學習生活禅的教科書。《華嚴經》淨行品是一本很短的經,是以頌文的形式說了141個願。盡管其中有一些適用于出家衆,但至少有十四條是專門爲在家衆說的,爲出家衆說的一些內容也同樣適用于在家衆的修學。一開始就講:“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這是總說,然後就每一件具體的事情告訴我們怎麼做。
“孝事父母,當願衆生,善事于佛,護養一切。”我們要像恭敬供養佛那樣來恭敬自己的父母,並以此爲出發點去愛護一切衆生。接下來,“妻子聚會,當願衆生,怨親平等,永離貪著。”跟妻兒聚首是一種天倫之樂,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發願,希望整個人類社會,都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無間,共享天倫之樂。所以佛教並不是沒有人情味,菩薩也並不是沒有人情味的。“若得五欲,當願衆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穩。”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位法師講課時說對五欲要不拒不迎,這就符合《華嚴經》淨行品的精神。我們得到了五欲,也希望衆生不要被五欲的現象所迷惑,不要被五欲的世事所纏繞,要得到究竟的安穩。因爲五欲不能長久,只有涅槃才是究竟的安穩。“妓樂聚會,當願衆生,以法自娛,了妓非實。”妓樂聚會相當于現在的卡拉OK,在那個時候,我們也要非常的清醒,要以佛法做爲自己內心的一種娛樂。這並不是說在卡拉OK那種地方要拿出一本經來學習,而是要觀察緣起性空的道理,一切現象都不過是一時的緣生緣滅,因爲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那個時候你固然是在那裏唱,在那裏跳,但是你內心還是保持了一種清涼的境界,那種專注、清明、綿密的境界沒有消失,這就能夠達到“以法自娛,了妓非實”。像這樣共有141條,許多內容對我們出家、在家的教徒都非常有用。
出家人有一本《毗尼日用》,其中至少有45條是選自這個淨行品的。出家人每天從早上一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覺,每一件事都要念一個偈子,再念一個咒語,實際上就是要這顆心安頓在正念上,不至于使心走失。心的走失,從菩薩行者來看,莫過于忘記了衆生。妙湛老和尚有一句名言:“勿忘天下苦人多。”這就是不舍衆生。這個苦,我想不僅僅是沒有飯吃、沒有衣穿、不能上學,衆生被貪、瞋、癡等煩惱所淹沒才是最大的苦。我們救濟衆生,雖然要從衣食住行方面以最大的努力去投入、去關注,但是如果得到了衣食住行而煩惱不除,可能貪心會越來越大,痛苦會越來越深。所以菩薩救護衆生,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先要在物質上給予一切衆生以適當的滿足,然後要引導他們得到究竟樂。
我們每天的叁皈依也是出自淨行品。“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我建議大家有機會好好地讀誦淨行品,它可以說是生活禅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教科書。這本書總的精神是教我們時時處處善用其心,時時刻刻想著衆生,讓我們保持平等的、慈悲的、無住的心態。
《佛說善生經》是佛專門爲在家佛教徒說的一本經,也就是佛對一個叫善生童子的居士所講的一部經。《善生經》主要內容是教誡我們怎樣認識善惡罪福的根本是什麼,教誡我們怎樣求財謀生,教誡我們怎樣擇友,怎樣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這本經實在是好得很,一共講了169件事,對每件事我應該盡什麼責任和義務,對方應該盡什麼責任和義務,都交待得非常具體,用現在的話說,《善生經》具有可操作性。
《善生經》是以六方來代表六種人際關系而展開的。六方在印度是一個很流行的方位概念。《阿彌陀經》中有六方諸佛共贊釋迎牟尼佛說阿彌陀經。六方不像中國人說的東西南北那樣,方位是對立的,印度人說方位—東南西北是順時針的,是圓融的。這樣的順序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它把東方比喻爲父子關系,南方比喻爲師生關系,西方比喻爲夫婦關系,北方比喻爲主仆關系,下方比喻爲親族之間的關系,上方比喻爲信徒和出家人的關系。
比如父子關系,規定了兒子應該對父母盡什麼責任和義務,父母又應該…
《佛經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