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與佛學(楊勳居士)

  人生與佛學

  楊勳居士

  (2000年7月24日)

  

  感謝淨慧法師給我這個機會,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對人生究竟跟佛學有什麼關系的一點體會。很多人認爲佛教有神秘感,其實佛教不是神秘的,佛學應該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一定要跟我們的生活要結合起來,要用的上。今天下午在這裏希望大家能配合起來,配合什麼?因爲現在流行互動,不光是我在講,需要大家動腦筋,找尋一下可以解決我們問題的方法。

  首先,我們人生要追求一些什麼?希望大家像我剛才講的,要互動,大家動腦筋。(營員紛紛回答:追求幸福/覺悟/追求事業成功/道德圓滿/真正的快樂/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對。在我們生活中能離開這兩樣東西嗎?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因爲我們每天要吃飯,要穿衣,要走路。因爲我們活著就要吃飯、要喝水、要穿衣服,要坐車子,能離開這物質的東西麼?要住房子,下雨刮風我們沒有房子住,那怎麼能可以呢?這就是物質。但是人也是離不開精神的。所以大家找到了,我們需要物質和精神。大家有沒有找到在現實社會裏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習、工作/充分實現自我/科學。)是啊,這個同學講的很好,科技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物質上的需求,去的幾百年證明這是可以的。但是要解決一個人精神上的問題,往往就要靠宗教,宗教還比較容易解決我們思想上的問題。因爲有了宗教,日子會好過些,但是能不能真正解決呢,這就要靠大家努力,因爲宗教上很多的問題需要大家去研究。

  人工作的目的爲了什麼?對,(財産/名利。)有時候有了名氣,甚至有權力了,這下滿足了沒有?還夠不夠?(精神和愛/健康長壽。)剛剛有同學講要健康長壽,我們每天都希望不要生病,生病很痛苦。夠不夠?(精神的寄托/快樂。)還有麼?(自己和子孫後代都幸福。)剛才我們已經找了,家庭幸福,子孫後代也要幸福,還要快樂,差不多了吧。我們有這麼多的想法,但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實現我們的願望呢?最基本的方法有哪些?(勞動/奮鬥/信心/智慧/勤勞/艱苦創業/宗教信仰/遵守秩序。)我認爲,一個人你如果要自立,就要靠我們剛才講的努力,靠你的勤勞和智慧,不怕吃虧,如果有這幾樣法寶,就能解決你的衣食住行的問題。

  當我們做下屬時,我們需要這叁樣東西:勤力、勤勞,肯吃虧,有頭腦、有智慧,這就能解決我們衣食住行的問題。但是呢,當我們以後有了名跟權力,做了上司,還需要什麼?(以誠對人/要奉獻/尊重別人/欣賞別人。)對,這樣你才有下屬爲你幹活。如果你當下屬的時候要表現自己,當上司時也要表現自己,都是以你自己爲中心,結果幹活的只是你自己,別人就不替你幹活了。這樣的一個工作者,他能夠把事業發展好嗎?

  好,我們還是轉回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健康長壽,怎麼才能健康長壽?(不吃葷/鍛煉身體,保衛自己/少生氣/樂觀。)還有呢?(平常心/快樂的心/生活規律……)是啊,做到這些,當然不能完全解決我們的健康長壽問題,但我估計我們的身體會好一點,生病會少一點。

  別外呢,我們要家庭幸福,怎麼樣才能家庭幸福呢?(互相尊重/不生氣/奉獻愛心。)奉獻愛心這算一個,每一個家庭要奉獻,每一個社會要奉獻,不是社會給與自己,我們要能夠奉獻給國家。國家富強,要靠我們每一個人去奉獻給國家,如果每一個人都向國家索取,結果這個國家會怎麼樣。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家庭都一樣,如果每一個家庭,大家都只回去吃飯,不去交夥食費,你說那個家庭會怎麼樣,破産是不是?還有嘛?(忍讓/寬容/爲對方著想/尊老愛幼/互相體諒,互相關心。)(幹脆就不成家了。)你不成家,但是你現在有沒有家?沒家就沒有你啦。你可以不結婚,但你還有家,有父母有兄弟啊。(上敬下和。)對,這就是愛心。一個家庭裏,大家要互相關心,要有愛心,要有奉獻心,不要我交夥食費我交了多一點,你的工資比我高爲什麼少拿一點,爲什麼你要穿的好一點,爲什麼看電視你要看這個臺,不可以遷就我一下。兩夫妻有時候都有工作,結果呢,家裏沒有人打掃,男的認爲他在外面幹活了,家裏面的事情應該女的幹;但女的也在外面幹活了,她會想憑什麼家裏的事情都我幹?是吧,經常吵架。我經常聽到這種情況,我們公司員工很多都是女性,年輕時沒有問題,成家後,有時候可能收入比丈夫還高,那她對家裏的貢獻要大一點,拿錢回去要多一點,那麼矛盾就來了。有時候她自己不介意,但是她丈夫可能還會不滿意,女的比男的強,他就不滿意了,這樣家庭會怎麼樣呢?他們曾經跟我提過這個問題。我說,既然你們已經把這個家庭組織起來了,就要維持這個家庭的幸福,家庭的幸福是沒有計較誰貢獻大的,每一個人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奉獻,這樣家庭才會幸福。

  好,還是回到我們的話題。怎麼樣能夠令我們快樂?(當你覺得快樂就快樂/幫助別人。)助人爲快樂之本,這算一個,還有嗎?(清心寡欲/知足長樂。)知足長樂,只要我們自己欲望不要太多,每一個人都能幫助別人,我估計你的日子會快樂一點。怎麼樣才能幫助別人,這裏我也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一般認爲別人有問題時替他解決是一種幫助,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讓別人擔心,可能這也是幫助別人了。比如說你們在外面念書,家長擔不擔心?少讓他們擔心,就能夠令自己快樂,也就是令別人快樂。在我們公司裏,我時常提到一點,就是說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把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就是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同事的一個幫助、一個奉獻。一個企業辦的好,能夠使這麼多的人就業,令社會少負擔這些人,其實就是對社會的貢獻,所以說你把你自己的行爲、一舉一動做好了,不讓別人擔心,這就是幫助別人;若把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不要讓別人幫你解決,這就是爲別人做奉獻,就是對社會做奉獻。

  大家來這裏參加生活禅夏令營,是希望來學習我們偉大的佛陀,學習佛教。因爲我們要尋求解決我們另外一半的需要,剛才我們講了是宗教,所以在這裏我們主要探討一下佛教是否能真正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呢?我有一些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什麼是佛?大家都要動腦筋。(覺悟。)覺者是佛,還有沒有?(慈悲。)慈悲是佛。(智慧圓滿/解脫/救世/大徹大悟/離苦得樂,修成正果/心裏有佛/明明白白/完全了脫生死/自覺覺他,覺性圓滿。)佛跟我們的區別是什麼?我們剛才講了,覺者是佛,正等正覺是佛,一切圓滿是佛,那跟我們有什麼區別?因爲覺者是佛,迷者是人,人跟佛的區別就在這裏,是不是?那究竟佛又覺悟了什麼?大家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緣起緣滅/六道輪回和因果道理/覺悟一切。)好,他明白了宇宙所有的一切。那宇宙的本源是什麼呢?宇宙的本源有沒有生滅,是不是永恒呢?(不是。)爲什麼呢?(緣起性空。)宇宙的規律是什麼?剛才講的緣起緣滅是因果的關系,這是規律,不是它的本源。因爲有這個因果的規律,所以就産生了變化。因爲有過去現在跟未來,這是規律。那麼六道輪回,大家參與一下,什麼是六道?(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在這個空間裏面,除了這六道,還有什麼?(佛,菩薩,聲聞,緣覺。)對,這就叫十法界。

  那麼人怎麼樣才可以成佛呢?(持五戒。)這是最基本的,殺生、盜竊、邪淫、妄語、飲酒五戒。如果基本上能做到這幾點,下一輩子可能成仙,這要比做畜生好。十善的前叁種是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這是身體方面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這是口的方面的;還有意識方面的,就是不貪、不嗔、不癡。六波羅蜜是持戒、忍辱、布施、精進、禅定、般若。如果這些都能夠做到,就可以成佛了。

  這裏,老祖宗告訴我們四個字——信、解、行、證。信,剛才大家都知道了基本的修行方法,但要做到深信不疑。你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相信這些方法,就能夠把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這就是自保。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可以基本上不入六道輪回了,就是聲聞的境界。解,就是除了你自己明白、相信,還要能夠向別人講出來,這就是一個緣覺的境界,就是一個辟支佛的境界。剛才我們講了五戒、十善。持好五戒,我們可以做人;修好十善,我們可以到天上去做人。但是,我們要成佛,怎麼樣能夠成佛,怎麼樣能夠成聲聞、緣覺?另外,你自己能明白,能堅信,能講出裏邊的道理,還能替別人解決問題,這是菩薩的境界。一切都圓滿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這就是佛了。

  課堂提問

  問:您是怎麼想到去香港發展的?

  答:每個人都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我們生長在廣東,文化大革命時我還到農村種了叁年的地。我19歲到香港,我哥哥楊钊比我早去五年。我考慮連自己生活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就算今天解決了,明天能不能解決還不知道。因爲這樣,所以就跑到香港去了。當時在香港,雖然是做一個工人,但是我們很努力,也不怕吃虧,人家不幹的我幹,人家要幫忙了,自己主動去做,下班時,人家走了,自己走在最後,這樣很快就當上了領班。有了自己的小工廠後,白天幹完了自己工廠的事情,晚上到別的工廠去幫忙。這樣慢慢就有朋友了,有了朋友,你要解決你的衣食住行的問題就很容易了。因爲你平時幫的人多,別的人幫你的就多了,這樣你的工廠就比較容易成功。你幹得好了,自然你的財富就會增長。我的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問:假如你當初不到香港去,你能成功嗎?

  答:我認爲,我的事業、我的財富並不代表我的成功。可以告訴大家,我感到很高興的是我生活得很愉快。但是比起我的員工,我比他們誰工作的時間都長,比他們誰都辛苦,盡管我比他們誰都…

《人生與佛學(楊勳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