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
王邦維教授
(1999年7月24日)
首先,我很感謝淨慧法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是第一次來柏林寺,也是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活動。我主要是來參拜聞名已久的柏林古寺和向大家學習,沒有想到要做報告。淨慧法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交流,從我自己的體會來講,對于佛教我們都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在學校裏從事教學工作,對佛教的人物、經典、曆史有較多的接觸,感覺到需要了解需要學習的還是很多,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我得到很多啓發,在此,我把過去所了解到的一些情況與大家做個交流,題目叫做《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
除了玄奘大師,我還想談談其他幾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以及我做這方面工作的一些體會。我想談叁位大師,一位是大家聞名已久的玄奘大師,第二位是晚于玄奘法師的高宗到武後時期的大法師--義淨法師,最後我還想談談比玄奘法師早兩叁百年的法顯法師,他是中國漢地第一個到達印度本土的高僧。這叁位法師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我想給大家介紹幾本關于玄奘法師的書,我所講的也都是這些書中的內容。中國的老百姓對玄奘法師都很熟悉,他們是從哪知道的呢?是從《西遊記》知道的。《西遊記》家喻戶曉,裏面有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玄奘法師在《西遊記》裏是一個很善良、很慈悲的和尚,雖然是個正面形象,但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和過于迂腐,老是被人騙,而且他主要是靠孫悟空的幫助才到達西天。這是玄奘法師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的形象。這個形象好不好呢?這個形象當然不是太壞,但這不是一個真實的形象。所以,前幾年我在中央電視臺製作節目時與他們談起應該還玄奘法師以本來面目。因爲玄奘法師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高僧,他不遠萬裏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去學習佛教、去把經典帶回中國來,並把這些經典翻譯成漢文,把他學到的佛教知識介紹到中國來,而且他建立了在中國佛教史上有相當地位的一個派別,所以玄奘法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不是一個神話故事。所以當中央電視臺與我談這件事時,我說應該還一個曆史的、真實的玄奘,把玄奘法師的情況介紹給中國的老百姓。不要一談到玄奘、一談到西天取經,總是《西遊記》裏唐僧的形象,這與真實的玄奘法師有很大的距離。中央電視臺的有關人員也同意我的意見。當時做的是一個文化節目的電視片。我當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從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史的發展、玄奘他個人作爲一個高僧對佛教的貢獻以及他這種崇高精神--在現實中對我們有什麼啓發的意義來講的,今天我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關于玄奘法師大家可能讀過一些有關書籍,到過與玄奘法師有關的曆史遺址,比如西安有名的大雁塔,叫做慈恩寺--這是玄奘法師主持的寺院,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師主持修建的,也是爲了放置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像和經卷。關于玄奘法師的生平,有一本很有名的書,這本書我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叫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大慈恩寺在西安城南,到西安的很多人都會去那裏瞻仰,寺裏有一個塔,就像我們柏林寺有這樣一個有名的石塔一樣,稱做大雁塔,這個名字也是取自印度。叁藏法師是玄奘法師的一個稱號,不是所有的法師都能有這個稱號,他必須要有很大的學問。我們知道佛教的經典分叁個部分:經藏、律藏、論藏。玄奘法師對叁類經典都很精通,所以被稱爲叁藏法師。中國曆史上被稱爲叁藏法師的人並不是很多。這本書是玄奘法師的兩位弟子在他去世以後寫成的,一位是慧立,一位是彥宗。慧立法師首先寫了前五卷,由彥宗再補充。當時慧立寫好以後,怕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就把它藏在地窖裏,快臨終時才取出來,又由彥宗補充形成,一共十卷,將近十萬字。這在佛教的僧傳中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爲一位高僧、一位大師、所謂傳主用十卷的篇幅,在中國古代的傳記作品中也是很特別的。同學們可能都讀過《史記》、《漢書》等其他的史傳文學,那些傳都很短,沒有超過一卷的,有時一卷裏面好幾個傳。那麼,爲一個高僧寫十卷的傳,在曆史上是很少見的,也可以說在民國以前是絕無僅有的。所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大學者梁啓超非常稱贊這本書。我爲什麼建議大家讀這本書呢?因爲從這本書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僅是關于玄奘個人的曆史,也有關于唐代的佛教曆史,還有當時印度的情況。玄奘爲了宏揚佛法,不怕千辛萬苦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最後成功地從印度學習了佛教,取得了經典回來,這樣的一種精神,可以通過讀這本書得到教育。
除了這本書以外,還有一些關于玄奘法師的材料,比如玄奘法師的《行狀塔銘》。還有一本很有名的書,是玄奘法師寫的,叫《大唐西域記》,這是一部名著,是玄奘法師的一大貢獻,在國際上影響非常大。這本書是玄奘法師口述的,由他的弟子辨機記載,共十二卷,記載了玄奘法師從中國出發沿途所經過的一百多個國家,他的所見所聞,其中重點是他見到的佛教的情況。這幾本書也不難找,既有古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卷有《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第五十一卷有《大唐西域記》;也有新的校刊本,金陵刻經處出的《玄奘法師全集》,這是在50年代出的。有一位已經過世的老居士叫呂秋雨,他出過一個《大慈恩叁藏法師傳》的校刊本,是金陵刻經處開版印的。除此之外,中華書局也印過。
現在我介紹一下玄奘法師自身的情況。爲了准備與大家做這樣一個交流,昨天、前天我又把這本書拿來看了一下。這也是一個因緣吧,玄奘法師到過趙縣,當時稱做趙州。他在這個地方學習了十個月之久,是在哪個寺院,我沒有仔細考證過。唐代時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寺院叫開元寺,我們現在柏林寺的這個位置大概是開元寺的東院或叫觀音院。因爲開元寺很大,開元寺的中心位置大概是在趙縣街上那個陀羅尼經幢的位置。玄奘法師曾經到過這個地方,所以今天講玄奘法師我覺得也是一段因緣。
我把從《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和其它材料中了解到的玄奘法師的情況彙總起來統一地談。比玄奘法師稍微晚一些,實際上是同一時代人的道宣律師寫了一本書--《續高僧傳》。高僧傳有幾部,第一部是《梁高僧傳》,第二部便是《續高僧傳》,也叫《唐高僧傳》。《續高僧傳》裏卷四有玄奘傳。我把這些材料彙總起來給大家做個介紹。據傳記裏講玄奘法師俗家姓陳,他叫陳祎,是河南人,出生在隋代後期,在當時隋朝洛州的缑氏縣,祖上是河南陳留郡的人,這個地方現在還有。傳記裏講的陳堡谷現在是個鎮,屬于洛陽市管轄。偃師縣的缑氏鎮有一個村叫陳河村,這個地方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那裏修建了一個玄奘法師紀念館,叫玄奘故裏,趙樸老題的字,據說是玄奘法師當年住過的。大的位置是沒有問題的,就是這個村。這個村現在還有不少陳姓的人家,他們聲稱就是玄奘法師這一支傳下來的,這還是有可能的,不會有太大的差錯。
玄奘法師有一個比較好的家庭,祖上都是做官的,他的父親在湖北江陵做過縣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炀帝時,玄奘法師的父親看到政治上很腐敗就回到家鄉。洛陽一帶本身就是佛教很盛行的地方。在隋唐時代,許多富家子弟受過很好的教育,雖然家境很好,但是他們信仰佛教,願意出家修行。玄奘法師的父母笃信佛教,他的二哥叫長捷,在洛陽附近的淨土寺出家修行。現在洛陽附近還有一個淨土寺,是不是就是當年的淨土寺,我沒有把握。玄奘法師大概是在十二歲左右被他的哥哥帶到淨土寺,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佛教的影響和教育。玄奘法師從小就很聰明。當時隋炀帝有一個命令,可以在那裏度十四個僧人。因爲出家要考試的,比較嚴格,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而且國家要控製度僧的考試。應試的人有數百個,也是由于年齡太小,玄奘法師沒有考上。《傳記》裏講,他就立于公門之側,就在衙門附近站著,當時朝延派來主持的官員是位大理卿,名字叫鄭善果。鄭善果見到公門口站著一個小孩子,很奇怪,就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出家。”“你叫什麼名字?”他就告訴名字和是誰家的。鄭善果又問:“你出家要幹什麼呢?”玄奘法師當時雖然小小年紀,但回答卻很有份量,傳記中記載了原話:“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一聽,這孩子雖然很小,但志氣很大,就大爲嘉獎。再一細問,覺得他很了不起,也覺得他的模樣很不一般。就對他的同僚說:“誦業易成,風骨難得。”他說找幾個人念念經很容易,人的氣質是很難得的。“若度此子,必爲釋門偉器。”如果讓這個孩子出家,必能成爲佛門的大器。“但恐果與諸公不得見也。”只是恐怕我與諸位等不到這一天了。因爲自己年齡已經很老了,而玄奘法師還很小。“不見其翔雲宵,灑演甘露耳。”形容他成爲佛門的大器,施灑甘露,爲佛教做出很大貢獻。這樣玄奘法師就出家爲僧。用現在的說法是破格錄取的。
玄奘法師出家以後,就表現得非常非常地出色。我想有兩個因素,一是他天資聰明,二是他信仰堅定。他在佛教的學習上做了很大努力,學習了各種經典。在隋唐時代,僧團的教育有一套完整的製度,要學什麼經、什麼論,都有一定規矩。講經師也有分工,專門講《涅槃經》的稱做涅槃師,講《成實論》的叫成實師。玄奘法師當時在洛陽學習經論。他對佛教太熱愛了,所學經論一聽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當時的老師就讓他升座,那時他才十叁歲。
隋朝末年發生了隋末的農民大起義,後來建立唐朝李氏家族的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義,洛陽這個地方就成爲戰亂的中心。我們知道的瓦缸寨就在洛陽附近,很不安定。玄奘法師就與他的二哥去了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到了長安以後,戰火很快又漫延到了長安,他們就又去了四川成都。在成都…
《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王邦維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