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王邦維教授)▪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玄奘法師就和他的哥哥住在成都西很有名的一個寺廟,四處尋求師父,學習各種佛教經典。當時四川很安甯,沒有受到戰火波及。住了一段以後玄奘法師覺得還不夠。玄奘法師有一大特點,到印度去的時候也一樣,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總是不滿足。他到一個地方之後,總是去找那個地方對某一部經論最有學問的僧人學習,往往結果是他很快掌握了這部經或這部論,甚至超過他的老師,而且他有所發明有所提高。在成都呆了一段時間以後,他還想去其他地方遊學。他想去江陵,到湖北的荊州。當時他二哥還不同意,說成都條件好,你不要去了。他非要去,求法的熱情特別強烈,因此就與二哥分手,自己一個人坐船經過峽口,也就是現在的叁峽,到達了湖北的荊州。

  玄奘法師到了荊州以後,在有名的天皇寺學《攝大乘論》,這是一個當時很有名的阿毘昙論藏,自夏及冬各得叁遍,還不滿足,就又到湘州,跟休法師學習。後來他就來到我們趙州,當時趙州有一位有名的法師,叫道深法師,講《成實論》。這部經典傳到中國來以後對中國佛教理論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僧人學習這部論,當時趙州的道深法師特別精通這部經典。道深法師住在趙州的什麼寺廟我們無法考證,玄奘法師前後在這裏呆了十個月學習《成實論》。

  玄奘法師離開趙州以後,隋朝滅亡了,新的王朝唐朝建立了,也以長安爲首都,這時長安就比較安定了。玄奘法師離開趙州以後就回到了長安。當時,他已經很有名望了,被稱爲釋門千裏駒,既年輕又有學問,前途無量。玄奘法師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經典,向四處的高僧請教,他覺得還是有些問題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呢?當時印度的一個學派叫瑜伽行派,是當時新出現不久的一個學派,剛介紹到中國來不久。瑜伽行派有一部很有名的經典叫《瑜伽師地論》,這是瑜伽行派也叫唯識派最基本的經典之一。這部經典當時沒有一部完整的翻譯。在南北朝後期的年代,有一個不完整的翻譯,按玄奘的看法不是太好,有很多問題玄奘法師覺得沒有解決。他到處請教也解決不了問題,于是就下了一個決心要到印度去,尤其是要學《瑜伽師地論》。他要到印度去把不清楚的問題弄清楚,他還聯絡了許多年輕人大家相約到印度去。于是他們給當時的朝廷上表,用現有的話說就是打報告,我們要到印度去留學,政府沒有同意。爲什麼不同意呢?因爲唐朝剛建立,政權還不穩定。唐朝政府控製的西部邊境,我們叫做西域,也就是玉門關之外的地方。從敦煌往西去有兩個關口,南邊的叫陽關,北邊的叫玉門關。在中國的古代,陽關與玉門關以西稱做西域,這在當時不屬于唐朝政府所管轄的範圍,這一帶不安全,而且包括西北一帶也不安全。和現在一樣,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國的,寫了報告也不行,因爲邊境不安全,不讓走。當時可能還更嚴格一些,因爲城門也不是隨便可以出的。我們現在看見西安還有城牆,城牆是封閉的,城門是關著的,只有在白天的某個時候可以開,還要有一定的手續,才可以進出城門。

  因爲政府沒有同意,玄奘法師不能隨便走,他只好等待機會。這個機會是怎麼得到呢?一種說法是在貞觀元年,也有的說是在貞觀叁年。我比較傾向于貞觀元年的說法。貞觀元年,西安附近也就是關中地區發生了災荒,城市裏沒有糧食吃,政府就同意城市裏的人可以隨豐就食。什麼叫隨豐就食呢?就是哪個地方收成好,老百姓就可以到那裏去,這樣就可以有糧食吃了,饑民就可以不被餓死,這就叫隨豐就食。這是以前的政府在災荒年間采取的一個政策。這時就把城門開了,長安城裏的老百姓就可以出城了,玄奘法師就隨著饑民出了城。老百姓隨豐就食去了,玄奘法師就一直往西去,這是他去印度的一個機會。他就走出了長安城。

  于是玄奘法師就到了秦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水。天水現在很有名的,當時的佛教也很興盛,麥積山石窟就在天水。因爲玄奘法師在佛教界是有名的一個人物,一路上都有居士和僧人幫助他。後來他又到了蘭州,還有涼州(即現在的武威)。涼州的都督叫李大亮,有人向他報告有和尚從長安來要往西邊去,李大亮就要玄奘回去。涼州有一個法師叫慧威,是河西佛教的領袖。慧威法師很佩服玄奘法師,他悄悄地派了兩個弟子送玄奘法師離開涼州,晝伏夜行到了瓜州。瓜州在現在的敦煌縣東邊一點的安西縣。瓜州的刺史叫獨孤達,獨孤達信佛,聽說玄奘法師來了非常高興。有人告訴他,玄奘法師准備從這個地方去印度。當時的玉門關與現在敦煌縣的玉門關不是一個地方,現在的玉門關在敦煌縣的西邊,唐代的玉門關在現在玉門市的西邊一點,也是屬于安西境內。當時有條河叫誇瓜河,現在叫疏勒河,這條河現在還在,越過這條河可以進入當時的一個戈壁,這個戈壁的沙漠上修了五個烽火臺,一個烽火臺駐一批軍隊。當時唐朝的西邊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與唐朝的管轄區經常有磨擦。北方有個少數民族叫突厥,這個帝國當時的勢力非常大,分爲東突厥和西突厥。北邊的情況非常危險,駐紮了軍隊。玄奘法師要往西邊去,必須要過這五烽,每個烽之間相距百裏。在河西一帶有時還能看見烽火臺的遺址。每個烽火臺下面有點水,百裏之間就沒有水草,完全是戈壁。只有有水的地方可以駐軍隊,軍隊就保衛這個地方。而且烽火臺之間,如果發生軍情,就點燃狼煙,狼煙升起來,一個一個地傳回來,後邊就可以做好准備。這是當時邊防線的情況。

  有人告訴玄奘法師五烽之間“相去百裏,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碛,即現在的新疆。玄奘法師怎麼去呢?後邊又有人來捉他,涼州都督李大亮已經發了文要捉他回去。這一帶有做生意的,他們有時穿越戈壁,用駱駝帶上水,帶上商品,他們熟悉這段路,然後玄奘法師就在瓜洲找了一個胡人做向導。這裏邊還有一個故事,當時玄奘法師做了一個夢,說有人會來接引他。後來他在廟裏時,有個胡人來拜佛,他就給玄奘法師行禮,跟玄奘法師受了五戒。胡人就是少數民族,這個胡人叫石磐陀。玄奘法師告訴他說要到印度去,第一個關口是要越過這五峰。石磐陀就給他帶了一匹馬來,一匹老馬,很瘦。玄奘法師很奇怪,石磐陀就告訴玄奘法師,這馬已經在戈壁灘上走過十來次了,他認識路,這馬比人靈啊,它對路的記憶比人的記憶還強。我們知道新疆有一個地方叫哈密,出哈密瓜的地方,唐朝時叫伊吾,是經過五烽以後到達的第一個地方。到達伊吾就行了,下一步就可以到達吐魯番,那時稱做高昌。石磐陀答應給玄奘法師做向導,又有那麼一匹識途的老馬,應該是沒有問題了。

  于是在一個晚上,他們就悄悄地出發了。因爲玄奘法師沒有簽證也沒有護照,是過不了關口的,只有晚上悄悄地走。叁更便到了河邊,遙見玉門關,順著河走到關上10裏的地方,兩岸只有一丈多寬的時候,岸邊有梧桐樹,石磐陀就把樹砍下來搭成橋,把草墊上去,馬和人便可以過去。過去以後走了五十余步,玄奘法師就下馬休息。玄奘法師閉著眼沒有完全睡著,他發現這個胡人拔出刀來,朝自己走了十幾步,退回去,又走了十來步,又退回去。玄奘法師都看在眼裏,覺得這個胡人雖然受了叁皈五戒,是不是起了異心?玄奘法師就坐起來念觀音菩薩,這個胡人沒有害他,睡覺去了。天明後,玄奘法師把他叫起來,取水洗臉,把水裝上,胡人對玄奘法師說:“師父啊,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他說我們只有在五個烽火臺下邊才能取到水,但是被駐守的士兵發現的話,就必死無疑,這屬于偷渡邊境,是要殺頭的。這個胡人害怕了,他說我們還是回去吧,“用爲安矣”,這樣才安全一點。但玄奘法師“確然不迥,乃挽仰而進”--我只能往前走,我不能回去。這個胡人就拿出寶劍,讓法師在前面走。玄奘法師怕胡人有害他的心,不敢居前。這個胡人往前走了幾裏就不走了,他說弟子不能去呀,他說家累甚大,而王法不可犯啊。法師也很同情他,就允許他回去。胡人說:“師必不達”,你肯定去不了,如果你被捉住了,“相引奈何”?你把我供出來怎麼辦哪?法師說:“縱割此身如微塵者,決不相引。”就是把我割成一塊塊的,我也不會把你供出去,你放心。對這個胡人發了重誓,這個胡人把馬放下就回去了。玄奘法師想有一個向導的,現在也沒有了,玄奘法師就自己往前走。我這個故事可能講得太長,一路上這種故事很多,這才是剛開幕。這等于是走出當時國門的第一步,還沒走出去,因爲還沒有到五烽。

  玄奘法師一個人往前走,經過了一個烽又一個烽,孜然孤遊,“唯望白骨馬糞而進。”大家去過沙漠的人可能不多,沙漠和戈壁都是一片荒涼,找不到什麼標志,那時候也沒有先進的定位裝置。我前幾年到沙漠去找些和佛教有關的遺址,帶的是GPS全球定位系統,開著越野沙漠車,一旦出現危險,還可以叫飛機來救我們,就是這樣也都感到很艱難。後來我寫了一篇文章,我真是很難想象玄奘法師一個人穿越戈壁的情形,設想一下都讓人覺得恐懼。

  玄奘法師和胡人分別以後,看著骨頭和馬糞往前走,走了八十裏地才見到第一個烽火臺。他怕被人發覺,就隱伏在沙溝裏,“至夜方發”。到了烽西,“見水下飲,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射來,幾中于膝,須臾更一箭來。”法師知道被發覺了,“乃大言,我是僧,從京師來,汝勿射我。”即牽馬回烽,守兵見他過來了,就停止了射箭。“開門而出,相見,知是僧。”烽火臺的校尉叫王祥,一看不是當地的和尚,確實是從京師來的。法師告訴他是要到西天去,“校尉頗聞涼州人說,有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曰:聞師已東還,何因到此?”法師就把帶著的章疏及名字給他看,王祥就相信他了。王祥就對他說,去西天的路很遠,很難到達,“我今不與師罪,弟子是敦煌…

《玄奘法師的西天之行及其偉大精神(王邦維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