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

  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

  王邦维教授

  (1999年7月24日)

  

  首先,我很感谢净慧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是第一次来柏林寺,也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活动。我主要是来参拜闻名已久的柏林古寺和向大家学习,没有想到要做报告。净慧法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讲,对于佛教我们都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对佛教的人物、经典、历史有较多的接触,感觉到需要了解需要学习的还是很多,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此,我把过去所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与大家做个交流,题目叫做《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

  除了玄奘大师,我还想谈谈其他几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以及我做这方面工作的一些体会。我想谈三位大师,一位是大家闻名已久的玄奘大师,第二位是晚于玄奘法师的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大法师--义净法师,最后我还想谈谈比玄奘法师早两三百年的法显法师,他是中国汉地第一个到达印度本土的高僧。这三位法师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想给大家介绍几本关于玄奘法师的书,我所讲的也都是这些书中的内容。中国的老百姓对玄奘法师都很熟悉,他们是从哪知道的呢?是从《西游记》知道的。《西游记》家喻户晓,里面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玄奘法师在《西游记》里是一个很善良、很慈悲的和尚,虽然是个正面形象,但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和过于迂腐,老是被人骗,而且他主要是靠孙悟空的帮助才到达西天。这是玄奘法师在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这个形象好不好呢?这个形象当然不是太坏,但这不是一个真实的形象。所以,前几年我在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时与他们谈起应该还玄奘法师以本来面目。因为玄奘法师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僧,他不远万里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去学习佛教、去把经典带回中国来,并把这些经典翻译成汉文,把他学到的佛教知识介绍到中国来,而且他建立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相当地位的一个派别,所以玄奘法师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神话故事。所以当中央电视台与我谈这件事时,我说应该还一个历史的、真实的玄奘,把玄奘法师的情况介绍给中国的老百姓。不要一谈到玄奘、一谈到西天取经,总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形象,这与真实的玄奘法师有很大的距离。中央电视台的有关人员也同意我的意见。当时做的是一个文化节目的电视片。我当时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从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史的发展、玄奘他个人作为一个高僧对佛教的贡献以及他这种崇高精神--在现实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的意义来讲的,今天我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关于玄奘法师大家可能读过一些有关书籍,到过与玄奘法师有关的历史遗址,比如西安有名的大雁塔,叫做慈恩寺--这是玄奘法师主持的寺院,大雁塔就是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也是为了放置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像和经卷。关于玄奘法师的生平,有一本很有名的书,这本书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叫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慈恩寺在西安城南,到西安的很多人都会去那里瞻仰,寺里有一个塔,就像我们柏林寺有这样一个有名的石塔一样,称做大雁塔,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印度。三藏法师是玄奘法师的一个称号,不是所有的法师都能有这个称号,他必须要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佛教的经典分三个部分:经藏、律藏、论藏。玄奘法师对三类经典都很精通,所以被称为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并不是很多。这本书是玄奘法师的两位弟子在他去世以后写成的,一位是慧立,一位是彦宗。慧立法师首先写了前五卷,由彦宗再补充。当时慧立写好以后,怕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就把它藏在地窖里,快临终时才取出来,又由彦宗补充形成,一共十卷,将近十万字。这在佛教的僧传中是很典型的一部作品,为一位高僧、一位大师、所谓传主用十卷的篇幅,在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中也是很特别的。同学们可能都读过《史记》、《汉书》等其他的史传文学,那些传都很短,没有超过一卷的,有时一卷里面好几个传。那么,为一个高僧写十卷的传,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也可以说在民国以前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清末民国初期的大学者梁启超非常称赞这本书。我为什么建议大家读这本书呢?因为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不仅是关于玄奘个人的历史,也有关于唐代的佛教历史,还有当时印度的情况。玄奘为了宏扬佛法,不怕千辛万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最后成功地从印度学习了佛教,取得了经典回来,这样的一种精神,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得到教育。

  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一些关于玄奘法师的材料,比如玄奘法师的《行状塔铭》。还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是玄奘法师写的,叫《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名著,是玄奘法师的一大贡献,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这本书是玄奘法师口述的,由他的弟子辨机记载,共十二卷,记载了玄奘法师从中国出发沿途所经过的一百多个国家,他的所见所闻,其中重点是他见到的佛教的情况。这几本书也不难找,既有古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卷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五十一卷有《大唐西域记》;也有新的校刊本,金陵刻经处出的《玄奘法师全集》,这是在50年代出的。有一位已经过世的老居士叫吕秋雨,他出过一个《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的校刊本,是金陵刻经处开版印的。除此之外,中华书局也印过。

  现在我介绍一下玄奘法师自身的情况。为了准备与大家做这样一个交流,昨天、前天我又把这本书拿来看了一下。这也是一个因缘吧,玄奘法师到过赵县,当时称做赵州。他在这个地方学习了十个月之久,是在哪个寺院,我没有仔细考证过。唐代时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寺院叫开元寺,我们现在柏林寺的这个位置大概是开元寺的东院或叫观音院。因为开元寺很大,开元寺的中心位置大概是在赵县街上那个陀罗尼经幢的位置。玄奘法师曾经到过这个地方,所以今天讲玄奘法师我觉得也是一段因缘。

  我把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其它材料中了解到的玄奘法师的情况汇总起来统一地谈。比玄奘法师稍微晚一些,实际上是同一时代人的道宣律师写了一本书--《续高僧传》。高僧传有几部,第一部是《梁高僧传》,第二部便是《续高僧传》,也叫《唐高僧传》。《续高僧传》里卷四有玄奘传。我把这些材料汇总起来给大家做个介绍。据传记里讲玄奘法师俗家姓陈,他叫陈祎,是河南人,出生在隋代后期,在当时隋朝洛州的缑氏县,祖上是河南陈留郡的人,这个地方现在还有。传记里讲的陈堡谷现在是个镇,属于洛阳市管辖。偃师县的缑氏镇有一个村叫陈河村,这个地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那里修建了一个玄奘法师纪念馆,叫玄奘故里,赵朴老题的字,据说是玄奘法师当年住过的。大的位置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这个村。这个村现在还有不少陈姓的人家,他们声称就是玄奘法师这一支传下来的,这还是有可能的,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玄奘法师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祖上都是做官的,他的父亲在湖北江陵做过县令。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时,玄奘法师的父亲看到政治上很腐败就回到家乡。洛阳一带本身就是佛教很盛行的地方。在隋唐时代,许多富家子弟受过很好的教育,虽然家境很好,但是他们信仰佛教,愿意出家修行。玄奘法师的父母笃信佛教,他的二哥叫长捷,在洛阳附近的净土寺出家修行。现在洛阳附近还有一个净土寺,是不是就是当年的净土寺,我没有把握。玄奘法师大概是在十二岁左右被他的哥哥带到净土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佛教的影响和教育。玄奘法师从小就很聪明。当时隋炀帝有一个命令,可以在那里度十四个僧人。因为出家要考试的,比较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而且国家要控制度僧的考试。应试的人有数百个,也是由于年龄太小,玄奘法师没有考上。《传记》里讲,他就立于公门之侧,就在衙门附近站着,当时朝延派来主持的官员是位大理卿,名字叫郑善果。郑善果见到公门口站着一个小孩子,很奇怪,就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出家。”“你叫什么名字?”他就告诉名字和是谁家的。郑善果又问:“你出家要干什么呢?”玄奘法师当时虽然小小年纪,但回答却很有份量,传记中记载了原话:“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一听,这孩子虽然很小,但志气很大,就大为嘉奖。再一细问,觉得他很了不起,也觉得他的模样很不一般。就对他的同僚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他说找几个人念念经很容易,人的气质是很难得的。“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如果让这个孩子出家,必能成为佛门的大器。“但恐果与诸公不得见也。”只是恐怕我与诸位等不到这一天了。因为自己年龄已经很老了,而玄奘法师还很小。“不见其翔云宵,洒演甘露耳。”形容他成为佛门的大器,施洒甘露,为佛教做出很大贡献。这样玄奘法师就出家为僧。用现在的说法是破格录取的。

  玄奘法师出家以后,就表现得非常非常地出色。我想有两个因素,一是他天资聪明,二是他信仰坚定。他在佛教的学习上做了很大努力,学习了各种经典。在隋唐时代,僧团的教育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要学什么经、什么论,都有一定规矩。讲经师也有分工,专门讲《涅槃经》的称做涅槃师,讲《成实论》的叫成实师。玄奘法师当时在洛阳学习经论。他对佛教太热爱了,所学经论一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当时的老师就让他升座,那时他才十三岁。

  隋朝末年发生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后来建立唐朝李氏家族的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义,洛阳这个地方就成为战乱的中心。我们知道的瓦缸寨就在洛阳附近,很不安定。玄奘法师就与他的二哥去了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了长安以后,战火很快又漫延到了长安,他们就又去了四川成都。在成都…

《玄奘法师的西天之行及其伟大精神(王邦维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