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與思維觀念的轉變▪P3

  ..續本文上一頁位模特,畫出來後,大家都認爲漂亮,尤其是相信基督教的人更加贊歎。過了幾年後,他覺得畫耶稣是不夠的,還要去畫魔鬼撒旦,醜模特卻很難找到,有人建議去監獄裏找,找來找去,終于找到一位,畫著畫著,模特哭了,畫家很奇怪,說:我並沒打算不給你錢。模特告訴畫家,幾年前畫耶稣的模特也是他,正是上次當模特的錢惹了禍,他有了錢,就吃喝玩樂,錢花光了,便去殺人搶劫,于是進了監獄。可見,心改變了人的相貌,也許某人長得並不漂亮,但如果心地善良,或許能彌補些不足,即便長得醜陋,那也不必在意,不在意反而很自在。因此,想長得漂亮點,得多做些好事,多改變一下自己的執著。

  我們身體的健康與我們的情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很執著,斤斤計較,這樣的人容易得病,愛生氣的人得病更曆害。有人認爲執著是愛憎分明,我們是應該有原則,但與愛憎分明而傷害自己是不一樣的。學佛的第一步是要學會愛惜自己,不要摧殘傷害自己,老指責別人錯了,但受傷的往往是自己,我們經常做傻事,盡管傻,還理直氣壯,所以要改變這種心態與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徒應該活得自在,活得法喜充滿,因爲你看到了現象中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沒有理由去計較。當我們在火葬場中,看到的是男女老少、高官百姓結果都一樣,非常的公平,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放下。放下,但不應該放棄應盡的責任,如放棄了責任,就不是佛教徒,是在爲自己墮落找借口,找一個非常漂亮的臺階。一個人想吃肉,這時告訴別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誰能知道你心裏有沒有佛。所以佛法不落在實處,可能就是漂亮的說詞,沒有任何意義。

  面對生活的現實,我們真正感受到實物的真相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會左右逢源,而不會左右爲難。蚊子、蒼蠅可不可打死,沒有標准,以慈悲做此事是對的,而以嗔恨心去做,即使你不打死,也是錯的,你恨它影響你。但是,我們很少有慈悲心,僅僅只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借口,所以要好好地給自己定位,然後選擇應該做的方法,心的改變正是我們命運的改變。魚認爲水是它的家,人認爲是生存的源泉,感覺是不一樣的,而惡鬼感覺是膿血,非常可怕,這都是由于受業力的支配,不想這麼認爲也不行。人看到狗吃糞便會覺得髒,狗卻覺得是美味,業力不一樣,你有權力認爲它髒,它有權力認爲美味,要改變狗是非常艱難的,所以首先要改變自己。

  受菩薩戒時有這樣的說法,見到動物,內心應該觀想:“汝是畜生,汝發菩提心。”最初讀到此處時,我不明白動物怎麼發菩提心,後來才知道由于自己心念的改變,而積累了成佛的資糧,動物能不能發菩提心已不重要了,這是一個下手處。有位哲學家講:“心情改變,你的態度就跟著改變。”生活常常是這樣的,那些像變色龍的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那條狗是當官家的,他對它就非常尊重;如果那是條野狗,他的態度馬上就變了。心若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我們都知道現實社會很麻煩,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只貓和一只老虎在森林邊相遇了,都非常瘦,老虎對貓講:現在老鼠這麼多,你不致于餓成這樣子吧!貓感慨地說:現在的鼠輩都成精了,我哪敢吃。貓反問老虎:你可是吃人的,人口發展那麼快,你怎麼也會餓成這樣子?老虎講:現在哪個人像人啊!其實這不是抱怨,這是事實,如果人的欲望膨脹,道德倫理不能維持著,人類社會便會自取滅亡。現在生態環境多麼糟糕,大家要共同維持這個環境,盡管有人呼籲,但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把自己的房間布置得非常好,外面沒人管,非常自私自利,只能導致自己輪回,而且以爲暫時得到就會永遠得到,這種心態不改變是非常可怕的。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佛法告訴我們過去的已經過去,凡是發現的一切都已經過去,我們之所以不讓它過去,是由于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無明執著不讓它過去,所以我們活在過去,而不是當下。我們又往往活在未來,胡思亂想老琢磨未來比現在好、比過去好,這可能嗎?佛教講把我們心態的每一刹那都活在當下,我們沒有時間回頭,沒有時間思考痛苦是什麼滋味。觀念改變,一切就改變,而且是活在一種智慧之中,這就是智慧之見。智慧之見並不是一個有形的見,因爲空性肯定是一個無形的,像今天破外道、立起佛教的正知見,其實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按普通人的價值觀念可能是有實在的東西,認爲存在是永恒不變的,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比如一個男人作兒子是定法的話,則永遠當不了父親,事實是即可作父親、也可作丈夫、孫子等等,一個人可以充當很多角色。只能充當一個角色,會被束縛住,我們應該是自在的,我們之所以不自在,是由于自己的愚昧導致的。

  回向

  人們經常回向,但不知道回向是何意,回向就是調轉一個方向。現代的佛教太形式化了,如果我們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那是非常危險的。一個演戲的人站在舞臺上,一會兒演張飛,一會兒演李逵,但他既不是張飛也不是李逵,但我們往往相信是,我們會對戲臺上的各種角色認真。當師父以特定的方式告訴你不要認真,那是假的,而這時你的情緒會很激動,可能會跟師父爭吵起來,你最後抱怨佛教是消極的。所以佛教要求回向,回過頭來看,一路執著下去肯定是輪回。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像趙州禅法一樣——萬語千言無非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夠了,“吃茶去”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塊布,就是空性,結果就只是行腳,知道該如何鍛煉自己的心性,讓足下的每一步都能與“吃茶”相應。

  回向是非常艱難的,回向不外乎五種,首先是回事向理。明白“吃茶去”是什麼意思,把“吃茶去”放在生活中試試,坦坦然然保任“吃茶去”,如能保任就已解脫自在了。如果把佛法放在生活中,你覺得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該煩惱的還是煩惱,依然保持習氣毛病,佛法就沒有生命力了。如果真的能改變自己,能讓佛法空性的理放在生活中,依然是空性,但你確實能對生活負責,而且也很隨緣,這就很難得。隨緣並不是隨便,如讓衛生間也改變了,改變了男女性別是不可以的。回事向理給我們提出挑戰,就是一定要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去。這就是生活禅的內涵,也就是龍樹菩薩講的“不得世俗谛,不得第一義”。當我們有了抵抗力之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磨煉陶冶自己,讓現實生活都回歸佛法,那時我們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並不可怕,而是最好的鍛煉。《維摩诘所說經》講“火中生紅蓮,難能而可貴”,現實生活中是汙染的,才能生出蓮花,才能得到鍛煉,蓮子放在幹淨的陽臺上是長不出蓮花的,但如果認爲汙泥就是蓮花肯定也是錯的。

  我們要透視事物的真相,原本沒有生死,生死與涅槃之間沒有區別,本來沒有一個實在的煩惱,那個時候,你將發現煩惱就是菩提。煩惱與菩提沒有任何區別,但我們站在衆生的角度,沒有任何理由這樣講,因爲我們還沒有真正受益。即使你受益了,還有很多衆生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果你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就是菩提,他可能胡來,而你得負責任。中道是不應該偏向一邊的,佛教講空是即有即空,講有是即空即有。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煩惱時,應認爲這個煩惱沒有自性;持戒時,應明白去恒順衆生,對沒有自性的戒條就像遊戲一樣,持戒則很容易。當思維觀念改變時,就不會認爲持戒是件困難的事。之所以覺得持戒很難,是由于我們很笨,經不住生活的誘惑,不喝酒時感到很難過,這樣持戒是沒有意義的。持戒是用智慧來持,才會自在,如果持戒變成一種被動,是無可奈何,咬牙切齒地挺著,就會非常痛苦,與學佛是不相吻合的。

  第二是回小向大。在回小向大時,只能說我們在度衆生的利他中完成自利,讓我們改變心態,能夠奉獻與付出,只有這樣才能回小向大,否則心裏很狹隘。小乘人講有男女的界線,大乘佛法認爲根本沒有男女,是分別出來的,按照社會價值觀念認爲男女是不可錯位的。佛教徒應該保持倫理道德,不邪淫、不淫欲,但不能看到如幻如化,持戒就很困難;如果看到如幻如化,就能夠回小向大,就不再認爲男女的可怕。記得濟群法師1998年曾就不淨觀進行討論,說人體本沒什麼可愛,美女並不可愛,都是不淨的,當時有許多營員反對這種觀點,認爲明明是美女,怎麼可以說是醜陋的。我覺得這是由于對佛法的不理解。由于男相、女相是導致我們貪欲的根本,在對治的過程中才有不淨觀,如果欲望已經治愈了,應該說沒有男也沒有女,建立在這個層次上才有不淨觀的對治方法。所以,佛法是活的,我們要發大心,不能斤斤計較,不能以自了漢爲目標。學佛要度衆生,但必須有本錢,如果你也在水中掙紮,憑什麼度衆生,這是大家應該清楚的一件事情,否則沒有度了衆生,可能還會讓衆生把自己給度跑了,這是值得警惕的。

  第叁是回自向他。每個人都有個我執,這個我執非常強烈,佛經中講:“我今不求陰界入,無量劫來虛妄故,若有貪求如是我,是人終不得解脫。”如果執著我是實在的,這個人永遠沒辦法解脫,有人講明明有個我,怎麼說會不存在?佛法承認其存在,但不是真的,是變化的、是假的,假的就是空的,不是變化了以後才是空的,而是當體即空。要打破我執,就要爲更多的衆生考慮,不能站在自我的價值觀念考慮,要多爲別人想想,不該做的事別做,不該說的話別說,通過人相突破我相。站在衆生相角度,觀想那個人可能是你的朋友、親戚,你和他的因緣很殊勝,通過衆生相突破人相。一般人家鄉觀念很重,這是不行的,要站在壽者相的角度去考慮,要站在曆史的長河中去考慮,人生百年實在算不了什麼,是微不足道的,可以通過壽者相突破衆生相。永嘉大師《證道歌》裏講:“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正是由于這種提醒,才明白那不…

《學佛與思維觀念的轉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