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P3

  ..续本文上一页位模特,画出来后,大家都认为漂亮,尤其是相信基督教的人更加赞叹。过了几年后,他觉得画耶稣是不够的,还要去画魔鬼撒旦,丑模特却很难找到,有人建议去监狱里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一位,画着画着,模特哭了,画家很奇怪,说:我并没打算不给你钱。模特告诉画家,几年前画耶稣的模特也是他,正是上次当模特的钱惹了祸,他有了钱,就吃喝玩乐,钱花光了,便去杀人抢劫,于是进了监狱。可见,心改变了人的相貌,也许某人长得并不漂亮,但如果心地善良,或许能弥补些不足,即便长得丑陋,那也不必在意,不在意反而很自在。因此,想长得漂亮点,得多做些好事,多改变一下自己的执著。

  我们身体的健康与我们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很执著,斤斤计较,这样的人容易得病,爱生气的人得病更历害。有人认为执著是爱憎分明,我们是应该有原则,但与爱憎分明而伤害自己是不一样的。学佛的第一步是要学会爱惜自己,不要摧残伤害自己,老指责别人错了,但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们经常做傻事,尽管傻,还理直气壮,所以要改变这种心态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徒应该活得自在,活得法喜充满,因为你看到了现象中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没有理由去计较。当我们在火葬场中,看到的是男女老少、高官百姓结果都一样,非常的公平,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放下。放下,但不应该放弃应尽的责任,如放弃了责任,就不是佛教徒,是在为自己堕落找借口,找一个非常漂亮的台阶。一个人想吃肉,这时告诉别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谁能知道你心里有没有佛。所以佛法不落在实处,可能就是漂亮的说词,没有任何意义。

  面对生活的现实,我们真正感受到实物的真相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会左右逢源,而不会左右为难。蚊子、苍蝇可不可打死,没有标准,以慈悲做此事是对的,而以嗔恨心去做,即使你不打死,也是错的,你恨它影响你。但是,我们很少有慈悲心,仅仅只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借口,所以要好好地给自己定位,然后选择应该做的方法,心的改变正是我们命运的改变。鱼认为水是它的家,人认为是生存的源泉,感觉是不一样的,而恶鬼感觉是脓血,非常可怕,这都是由于受业力的支配,不想这么认为也不行。人看到狗吃粪便会觉得脏,狗却觉得是美味,业力不一样,你有权力认为它脏,它有权力认为美味,要改变狗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首先要改变自己。

  受菩萨戒时有这样的说法,见到动物,内心应该观想:“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最初读到此处时,我不明白动物怎么发菩提心,后来才知道由于自己心念的改变,而积累了成佛的资粮,动物能不能发菩提心已不重要了,这是一个下手处。有位哲学家讲:“心情改变,你的态度就跟着改变。”生活常常是这样的,那些像变色龙的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那条狗是当官家的,他对它就非常尊重;如果那是条野狗,他的态度马上就变了。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我们都知道现实社会很麻烦,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只猫和一只老虎在森林边相遇了,都非常瘦,老虎对猫讲:现在老鼠这么多,你不致于饿成这样子吧!猫感慨地说:现在的鼠辈都成精了,我哪敢吃。猫反问老虎:你可是吃人的,人口发展那么快,你怎么也会饿成这样子?老虎讲:现在哪个人像人啊!其实这不是抱怨,这是事实,如果人的欲望膨胀,道德伦理不能维持着,人类社会便会自取灭亡。现在生态环境多么糟糕,大家要共同维持这个环境,尽管有人呼吁,但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非常好,外面没人管,非常自私自利,只能导致自己轮回,而且以为暂时得到就会永远得到,这种心态不改变是非常可怕的。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佛法告诉我们过去的已经过去,凡是发现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之所以不让它过去,是由于我们的无明,我们的无明执著不让它过去,所以我们活在过去,而不是当下。我们又往往活在未来,胡思乱想老琢磨未来比现在好、比过去好,这可能吗?佛教讲把我们心态的每一刹那都活在当下,我们没有时间回头,没有时间思考痛苦是什么滋味。观念改变,一切就改变,而且是活在一种智慧之中,这就是智慧之见。智慧之见并不是一个有形的见,因为空性肯定是一个无形的,像今天破外道、立起佛教的正知见,其实是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按普通人的价值观念可能是有实在的东西,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比如一个男人作儿子是定法的话,则永远当不了父亲,事实是即可作父亲、也可作丈夫、孙子等等,一个人可以充当很多角色。只能充当一个角色,会被束缚住,我们应该是自在的,我们之所以不自在,是由于自己的愚昧导致的。

  回向

  人们经常回向,但不知道回向是何意,回向就是调转一个方向。现代的佛教太形式化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改变自己的观念,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演戏的人站在舞台上,一会儿演张飞,一会儿演李逵,但他既不是张飞也不是李逵,但我们往往相信是,我们会对戏台上的各种角色认真。当师父以特定的方式告诉你不要认真,那是假的,而这时你的情绪会很激动,可能会跟师父争吵起来,你最后抱怨佛教是消极的。所以佛教要求回向,回过头来看,一路执著下去肯定是轮回。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像赵州禅法一样——万语千言无非吃茶去。一句“吃茶去”就够了,“吃茶去”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块布,就是空性,结果就只是行脚,知道该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让足下的每一步都能与“吃茶”相应。

  回向是非常艰难的,回向不外乎五种,首先是回事向理。明白“吃茶去”是什么意思,把“吃茶去”放在生活中试试,坦坦然然保任“吃茶去”,如能保任就已解脱自在了。如果把佛法放在生活中,你觉得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该烦恼的还是烦恼,依然保持习气毛病,佛法就没有生命力了。如果真的能改变自己,能让佛法空性的理放在生活中,依然是空性,但你确实能对生活负责,而且也很随缘,这就很难得。随缘并不是随便,如让卫生间也改变了,改变了男女性别是不可以的。回事向理给我们提出挑战,就是一定要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去。这就是生活禅的内涵,也就是龙树菩萨讲的“不得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当我们有了抵抗力之后,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磨炼陶冶自己,让现实生活都回归佛法,那时我们就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可怕,而是最好的锻炼。《维摩诘所说经》讲“火中生红莲,难能而可贵”,现实生活中是污染的,才能生出莲花,才能得到锻炼,莲子放在干净的阳台上是长不出莲花的,但如果认为污泥就是莲花肯定也是错的。

  我们要透视事物的真相,原本没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之间没有区别,本来没有一个实在的烦恼,那个时候,你将发现烦恼就是菩提。烦恼与菩提没有任何区别,但我们站在众生的角度,没有任何理由这样讲,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受益。即使你受益了,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如果你讲生死即涅槃,烦恼就是菩提,他可能胡来,而你得负责任。中道是不应该偏向一边的,佛教讲空是即有即空,讲有是即空即有。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烦恼时,应认为这个烦恼没有自性;持戒时,应明白去恒顺众生,对没有自性的戒条就像游戏一样,持戒则很容易。当思维观念改变时,就不会认为持戒是件困难的事。之所以觉得持戒很难,是由于我们很笨,经不住生活的诱惑,不喝酒时感到很难过,这样持戒是没有意义的。持戒是用智慧来持,才会自在,如果持戒变成一种被动,是无可奈何,咬牙切齿地挺着,就会非常痛苦,与学佛是不相吻合的。

  第二是回小向大。在回小向大时,只能说我们在度众生的利他中完成自利,让我们改变心态,能够奉献与付出,只有这样才能回小向大,否则心里很狭隘。小乘人讲有男女的界线,大乘佛法认为根本没有男女,是分别出来的,按照社会价值观念认为男女是不可错位的。佛教徒应该保持伦理道德,不邪淫、不淫欲,但不能看到如幻如化,持戒就很困难;如果看到如幻如化,就能够回小向大,就不再认为男女的可怕。记得济群法师1998年曾就不净观进行讨论,说人体本没什么可爱,美女并不可爱,都是不净的,当时有许多营员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明明是美女,怎么可以说是丑陋的。我觉得这是由于对佛法的不理解。由于男相、女相是导致我们贪欲的根本,在对治的过程中才有不净观,如果欲望已经治愈了,应该说没有男也没有女,建立在这个层次上才有不净观的对治方法。所以,佛法是活的,我们要发大心,不能斤斤计较,不能以自了汉为目标。学佛要度众生,但必须有本钱,如果你也在水中挣扎,凭什么度众生,这是大家应该清楚的一件事情,否则没有度了众生,可能还会让众生把自己给度跑了,这是值得警惕的。

  第三是回自向他。每个人都有个我执,这个我执非常强烈,佛经中讲:“我今不求阴界入,无量劫来虚妄故,若有贪求如是我,是人终不得解脱。”如果执著我是实在的,这个人永远没办法解脱,有人讲明明有个我,怎么说会不存在?佛法承认其存在,但不是真的,是变化的、是假的,假的就是空的,不是变化了以后才是空的,而是当体即空。要打破我执,就要为更多的众生考虑,不能站在自我的价值观念考虑,要多为别人想想,不该做的事别做,不该说的话别说,通过人相突破我相。站在众生相角度,观想那个人可能是你的朋友、亲戚,你和他的因缘很殊胜,通过众生相突破人相。一般人家乡观念很重,这是不行的,要站在寿者相的角度去考虑,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虑,人生百年实在算不了什么,是微不足道的,可以通过寿者相突破众生相。永嘉大师《证道歌》里讲:“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正是由于这种提醒,才明白那不…

《学佛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