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思想體系及其現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合一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劍客,碰到一位習性還沒有淨化的對手時,他可以將對手的每一個念頭,一招一式,包括劍會從哪個地方刺來,會在什麼時間刺來,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美國、日本、古代中國的那些劍仙練劍,練到沒有長進的時候,就會去學禅,禅能使人徹底放松自己,發揮生命的潛能。西方有位學者去日本學習箭術,後來寫了本書叫《箭藝中的禅》,書中寫到最後射箭時,不是我在射,而是箭自己在射出去,人與箭的融合達到了相當深的境界,就像果子成熟了從枝頭掉下來那樣,非常自然,毫不勉強造作。這就是一種直覺的境界。要做好一名劍客,先要苦練劍術,要把一招一式記得很熟,但是練完之後就必須忘掉,如果忘不掉,一旦到了競技場上,肯定會吃大虧。忘掉它,就是把分別意識、把劍與我相分別的意識也給忘掉,這樣才能灑脫、自如。還有當禅僧行腳時,不但要把行囊放下,還要把腳放下,那是才是真正的行腳。《金剛經》對這種境界表述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禅宗把修道悟禅的心比喻爲:“雁過長空,影沈寒水”,“水無照月之心,月無映水之意,水月兩忘,方可稱斷”。水月相忘,就是修行到了高深的境界時,就像水和月亮互相映照,互相反映對方,同時,又很灑脫,很自在,毫不粘著。

  第叁,珠光交映的圓融境。《華嚴經》裏有“因陀羅網”的比喻,《維摩經》裏說,“芥子納須彌”。一座那麼大的喜瑪拉雅山,一個小小的芥子就把它裝下了。“芥子納須彌”這樣的體驗佛經裏比比皆是。如“毛端容國土”,是說一根毛的頂尖上有無數佛菩薩的國土。蘇轼也有兩句詩說:“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這樣的表述就是大小圓融。還有時空圓融,《華嚴經》講“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現代相對論認爲時空是不能絕對分開的,單純的春夏秋冬是毫無意義的,百花齊放就是春天,萬木凋零就是秋天。有人問愛因斯坦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回答:“你抱著一個火爐,五分鍾感覺好像是一個小時;你和一位你喜歡的姑娘在火爐邊呆上一個小時,一小時感覺只有五分鍾。”這說明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沒有一種絕對的標准。梁朝的傅大士有首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那就是一種直覺的圓融境界,時間、空間、過去、未來、動、靜統統圓融了。

  第四,饑餐困眠的日用境。大珠慧海禅師開示學人講:“同樣是吃飯,你們沒有禅,而我則有禅;因爲我吃飯時就只是吃飯,你們吃飯時卻想這想那。”禅就是饑來即餐困來眠。馬祖大師講“平常心是道”,其精髓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龐蘊居士講“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這是真正了悟的神通妙用,而不是在講法時離地叁尺,懸在虛空,或探囊取物之類才是神通。因爲這種神通用正眼看來都是不如法的,真正的修行與受用就是運水搬柴。趙州禅師對來求法的人講:“吃飯了沒有?吃過了就洗缽去。”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悟境。還有一個公案說,一位徒弟對師父說,自己來廟裏已經叁年了,怎麼沒見師父告訴他半句佛法,爲此感到很痛苦。師父便對他說:“你端飯來時,我吃了;你端茶來時,我接了;你行禮時,我點頭了。這還不是在指示心要嗎?”這裏面的禅機是非常高深的。我們來到趙州禅院,更熟悉的是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來過的、沒來過的都吃茶去,在吃茶之中,萬別千差,全都消融。只有用一顆平常心才能吃茶,這就是饑餐困眠的日用境。

  禅宗的修行是非常講究“一期一會”的。每次大家相互見面或見到師父都是各不相同的,是一生中唯一的、僅有的一次,大家用心體會,就可以感受得到。禅宗講“一期一會”是把生命的莊嚴表達得淋漓盡致,也正是茶道的精神。柏林寺有很多師父對茶道有非常精湛的研究,這次來參加夏令營的營員和老師們中也有人對茶道有很高的造詣,我在這裏就算班門弄斧也講幾句。

  趙州茶、平常心。如果咕咚、咕咚地把茶喝下去,就不叫禅,可能連喝茶也稱不上,只能叫“牛飲”。茶與禅的意韻是非常美的。在日本的禅院裏,有客人要來,師父會叫徒弟把庭院好好打掃一下,徒弟會把庭院打掃得連片樹葉都沒有,師父檢查時還要搖一搖樹看會不會再有樹葉掉下來。對此,我們不能從自然與不自然的角度看,只能從茶道對客人的恭敬角度來理解。日本平常的茶房比一般居室的造價要高出多少倍,是非常有品味的人才享用得得起的,茶房庭院的建築也跟禅的意境一樣,空靈清寂,曲徑通幽。茶室裏放兩排凳子,沒有尊卑長幼,一律平等。不論吃茶的是國王宰相,還是貧民小販,大家坐在裏面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區別。煮茶的鐵壺底下放個鐵片,水一煮開,鐵片咣噹、咣噹跟茶水聲一起響,大家一起細細品茶,其感覺就好像在懸崖飛瀑邊上品茶,意境是非常美妙的。

  茶道的精神,按日本茶道的解釋是和、敬、清、寂。“和”就是平常不講話、不來往、有矛盾的人,一到茶室聽空聲飛瀑、品袅袅茶香,人際關系就會有一種親近感,彼此的心會靠得很近。“敬”就是恭敬,洗茶、沏茶、上茶、敬茶等每一個動作都對他人恭恭敬敬,尊敬他人也是尊敬自己,大家互相尊敬,那是一種非常美好崇高的情感。“清”,茶室裏是紅塵不落之處,遠隔紅塵的萬丈喧囂,大家可以感受清淨的境界。“寂”是寂靜,不是寂寞,寂靜是涅槃的感受,熄滅了心頭諸般欲火之後,心情就會變得非常的平靜,有著柔軟與慈愛的那種感受。這是日本同道總結出來的茶道精髓。

  我相信,大家這次參加夏令營回去後,也會深知趙州茶味。我在開營式上講:“趙州茶香千余栽,勞勞浮生誰知味?”我們都太勞累了,太忙碌了,盡管有這麼好的趙州茶,但我們沒有心情、時間與境界去品味它,這是很可惜的。大家能來到這裏經過這麼一段時間修習,對趙州茶的味道大家一定品嘗到了。

  在這裏我順便向大家介紹一個好去處,就是長安終南山上的淨業寺。淨業寺是律宗祖師道宣律師的道場,有一個石臺是依山而做的一把椅子,這個石臺的位置很高,又叫天人感應臺。傳說當年道宣祖師坐在這裏,雙腿一盤,底下是萬丈懸崖,頭上是湛碧的藍天,仿佛與天相通。佛菩薩給了他很多啓示,像道宣法師的《高僧傳》等很多在佛教史上永垂不朽的著作都是在這裏寫出來的。那個地方確實非常清淨,現在的住持也是很解趙州茶味的。他在山的孤峰上建了個茶亭,在寺院中鑿了個天池,池子裏的水靠的是天水。每年長安第一場冬雪的時候,我就和一些朋友去那裏品茶。用初雪融化的水泡出的茶,真是妙味無窮。更妙的還是孤峰,很小的一塊地方,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我們在那裏和心性清淨的法師一起喝茶,有時談到興高采烈處,一眨眼對面的和尚不見了,原來是被白雲遮住了,也就一個方桌那麼遠的距離,那種感覺是非常奇妙的。所以大家吃完趙州茶,再去吃淨業茶,也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受。

  大家剛來柏林寺時,我問大家吃了趙州茶沒有,大家都說沒有。我想,現在通過這段時間的修行與體驗,加上我上面的一大段葛藤,大家可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趙州茶的深意,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到你們的本位,要時時品味趙州茶。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總結起來不外本心、迷失、開悟、境界這八個字。最後有一點就是請大家注意,請大家一定要記住:走出這個門時就要把我所說的趕快忘掉,要把它化爲實實在在的禅悟感受。

  

  

《禅宗思想體系及其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的修行與受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