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河,恶鬼看到的是一滩脓血,而鱼虾的眼里又是宫殿一类的东西。所以说,我们所见的一切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只有参禅悟道开了慧眼时,所见到的才是宇宙人生原本的真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价的珍宝,但却到处寻求,希望我们困惑的生命得到安宁。所以大珠慧海禅师告诉前来求法的人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们来干吗?都给我回去,你们每个人本身就具有珍贵的宝物。在禅门里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笑贫儿。”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的迷失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开悟论

  既然是迷失了,我们每个人就要求取解脱,解脱就是开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我们沉迷的生命得到觉醒,使我们飘泊的心灵得到安宁。

  关于开悟,在禅宗那里也历来有两种方法,一是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宗旨的渐修法门。关于这类开悟的法门,在禅宗语录和大乘经典里,经常用磨镜作比喻,也用调狂象作比喻。人心就像一头狂野不驯的大象,通过禅定、止观、禅修等等手法,就会把这头狂象给驯服了。佛教还常用心猿意马来作比喻,是说人心就像猿猴一样,尤其喜欢爬树,看到什么东西都会贪恋,而有贪恋就有执著。关于禅宗调养心性的过程,大家更为熟悉的是用牧牛作比喻。牛的习性是很难驯服的,有时还要偷吃庄稼,你要紧紧地抓住牛绳才能制约它,当你把它调养到一定的时候,你就是用鞭子赶它去吃庄稼,它都不会去吃,这时的牛就成为一头露地白牛。

  “牛”就是我们执著的、分别的、狂野的、不净的心。开始时,我们的心都是很干净的,后来认同了外境,生起种种分别、产生种种迷茫,修行悟道就是要把丢失的心再找回来。这个工作开始是非常艰难的。有则寓言说,一只猫变成了公主,当她看见老鼠从面前经过,公主立即变回了猫,要去捉老鼠吃。这说明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无明、妄想确实很难粉碎。但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与锻炼,最后还是能够调柔心性,使你的心成为一颗慈悲的、柔软的、法喜的、安祥的心,就像露地白牛一样。这是渐修,讲的是对心性的艰苦锻炼与调顺。

  二是顿悟禅,它是禅宗的主流。赵州禅师叫我们“吃茶去”,那是何等的痛快和直截。顿悟禅的基础是要证得诸法空性,就是人空法空。人空指组成我们人身的四大五蕴,达到《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就会觉得自身不过是一具臭皮囊、一堆碳水化合物,这正是佛教的智慧。《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也是我们证得顿悟的基础。顿悟禅另外一个重要基础是中观思想,即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在《维摩经》里讲得最多,它是中道哲学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一个产物。不二法门非常干脆利落,不是慢慢地磨镜,干什么事都是一刀两断,运用的手法是“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在般若利剑下,一切善恶、是非、美丑、大小、得失,统统被粉碎无疑,没有任何相对意识存在的余地。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不二法门里的几个具体内容。一是彼此不二。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思想,是其他宗教、哲学所不具备的智慧。缘起就是各种因缘、各种条件的组合。现代物理学已经揭示了缘起之真谛,过去把物质分到原子、中子,现在已分得越来越小,到了夸克甚至比夸克小多少倍的东西,到最后观察的仪器与观察的对象之间,已经有不能隔断的联系,也就是被观察的夸克、中子、原子等,总是受着观察仪器的影响。科学为佛法的缘起论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色和空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和客体也是不能分开的,也就是彼此不二。

  二是垢净不二。禅宗里常有“什么是佛?干屎厥!”“什么是佛?麻三斤!”这样的对话,把很清净、神圣的佛与很脏、很乱的东西捏在一块,就是要截断人的思维之流,打破人们执著的思维,就是要通过剧烈陡峭的机锋来粉碎疑情,使人桶底脱落,明心见性。有句禅语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确实是很能扰动人的心性,但它再强劲也吹动不了天上的明月。明月指我们干净、明亮的佛性,污垢与干净只不过是我们人为的分别而已。

  三是烦恼与菩提不二。六祖开示说,无常者即佛性也。佛性也存在于人生的痛苦与欲望之间,能够体证到痛苦与欲望的空性,烦恼当体就可以转化为佛性。禅宗里有首诗说:“三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所谓“心头”就是相对认识的“两头”,即冷热、苦乐、黑白、高低、美丑等等。把“心头”灭掉,把相对的认识给粉碎了,即使在熊熊烈火当中也能得到大自在。这首诗只有真参实修的人才写得出来,而不是文字禅、口头禅。洞山祖师在开示学人时也有很精彩的回答。学人问祖师:“天气这么热,如何去躲避?”祖师回答说:“热就好好热死,到火炉里去躲着;冷就好好冷死,到冰窟里去躲着吧。”这样的开示实在是非常的慈悲。因为我们的“心头”有分别、执著,就有了痛苦,而一味的逃避痛苦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痛苦,体证到痛苦的空性,才能在痛苦之中证得觉悟,获得生命的圆满与安祥。就像我们夏天拿着扇子拚命地扇还是觉得热,而在太阳底下打球的人,尽管汗流浃背,却感觉不到热,并不以热为苦;冬天我们刚握住一把雪时,会感到冰凉剌骨,而过了一会,把雪扔掉后,手心会有热乎乎的感觉。同样的道理,逃避烦恼是没有用的,必须直面它,否则,就不叫生活禅。

  四是色空不二。《心经》里最精彩的话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经、禅语都开示我们色空不二,只有色空不二,我们的生命才能自在、安祥。如果我们偏于色,偏于物质的东西,我们就容易沦为物质的奴隶,陷入拜金主义的狂潮,一个人一辈子为物质而活那是很可怜的;但如果我们偏于虚、偏于空,什么东西都空,好就是了,了就是好,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没有向上的力量,这样的生命也是一种迷失。所以,并不是某人说“我看破了红尘、我放下了”,就是觉悟,这样的人也是迷,是更大的痴迷。所以,佛法是双刃剑,放下的时候应挑得起,挑起来的时候又能放得下,这样就能得大自在、得大受用。

  人生是很短暂的,一眨眼就过去了。宇宙在科学家眼里是一百亿年,我们每个人能活几十年或一百来年,这在整个宇宙生命里连个呼吸都不够;太阳系在宇宙间有几千亿个,地球在宇宙的大海里就像一滴水,一个人在宇宙里更是连一滴水都不如,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短暂、渺小。所以,我们要分外珍惜做人的缘份。人身难得今已得,我们没有权力去浪费生命,消磨时光。如果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还要偏偏去追求污垢的东西,实在是太可惜了。

  《五灯会元》第五卷有一个故事讲,一位老婆婆供养一位出家人修行二十多年。老婆婆经常让一个女孩子给出家人送饭。为了看看那位出家人的道行到底怎样,有一天她就让送饭的女孩子在送饭时把出家人抱住,问问他感觉如何。女孩子就照着办了,出家人回答说,此时他的心就像枯死的木头倚靠地冰冷的岩石上一样,一点感觉没有。老婆婆一听,就把茅屋给烧了,把那位出家人给赶走了,说没想到我二十年供养的竟然是一个俗汉!这说明这位出家人的道心还不够,他仅仅体证到空的一面,还没有体会到真空里的妙有。有一则日本禅宗的公案可以与这则公案互补。一位小沙弥和他的师父坦山禅师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见一位姑娘过不了河,师父就把那姑娘抱到对岸,放下之后,两人继续赶路。一路上小沙弥噘着个嘴,很不高兴,也不和师父说话,晚上睡觉时翻来复去睡不着,他认为师父的作法是犯戒了,爬起来问师父为什么白天要抱那姑娘过河,师父回答说:我早已把她给放下了,而你现在还抱着啊!所以说修行不仅仅去体证空,还要在空中感觉到妙有。

  境界论

  开悟是明心见性的方法,境界就是当你把生命的迷失、执著破除了以后的精神体验、感受。在我看来,禅悟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我们见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真如佛性,一旦开悟之后,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苏轼的一首诗这样写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雪堂行和尚看到这首诗偈时,说“便是”、“岂非”、“夜来”、“他日”八字多余,最好删掉。白隐和尚的老师正受老人说:“广长舌、清净身也不要,只要溪声、山色就可以了”。不顾庵禾山和尚更进一步的说:“溪声、山色也都不要,若是老僧我的话,只要嗯哼的一声就可以了。”与苏轼齐名的一位大诗人黄庭坚跟晦堂禅师参禅,但晦堂禅师什么也不和他说。有一天,他和禅师一块散步,一阵木樨花香飘来,晦堂禅师慈祥地问他闻到花香了吗?他回答说闻到了。于是禅师便讲:“你不是经常向我讨教什么是佛法吗?我对你一点都没有隐瞒,因为它本来就很简单,只是你不肯留意罢了。”黄庭坚当时一听,便泪流满面,跪地而拜。禅师笑着说:“我只不过是让你到家罢了,恭喜居士终于到家了!”这就是佛法禅宗所体证的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界,是容不得比量,容不得分别的,就像看山一样,受到小我蒙蔽时所看到的山,已不是原本的山水,只有当我们以一颗澄明无染的心走到山里去,人到山里去,山到人里来,才是见山只是山。当你听到荷叶上的雨滴声,仅仅感觉到那是雨在不停的滴落,感觉到不知是雨滴落下来,还是你自己滴落下来,而不要去感觉雨是从何处、又是如何的滴落下来,那才是你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境界。

  第二,水月相忘的直觉境。古代剑客练剑可以达到超越剑术的层面,通过练剑到达见道,那就是物我为一、人剑…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的修行与受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