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吴言生教授

  (2001年7月25日)

  

  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我看到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已与刚来的时候大不一样。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同学们很早就上殿,参加礼佛、读经、抄经、佛学讲座等活动,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高。再就是前来和同学们交流的法师与老师们,非常恪守职责,个个都是口吐莲花,大家听他们的讲课都会得到很大的受用。

  老师们已经把我要讲的题目都讲完了,我坐在这儿感到很茫然,该讲些什么成了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如果讲错了一句话就要五百世变成野狐身。我今天在这里肯定会有些不成熟甚至是荒谬的话,我担心我讲完后也变成野狐。但转念一想,哪怕是肤浅的东西,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是好的。

  我们这次很难得聚在一起,来参加夏令营,来吃赵州茶,来体验禅茶一味。我想,大家自从来到赵州、跨入柏林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吃赵州茶了。今天我把对禅宗、对赵州禅初步的看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想佛法是对那些最渴求、最需要的人讲的,而同学们已经是很解脱、很自在了,可能我在这里是画蛇添足或者是吃力不讨好。说得不好,我是用一种名相束缚了大家,大家记住一大堆名相,回去把自己束缚住了;说得好,就更麻烦了,又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名相束缚了大家。所以,在座的各位同学、营员,下课后大家首先要做的是,把我今天所讲的统统忘掉!

  我讲的题目是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我简单地以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八个字来进行论述。

  本心论

  禅宗的思想或佛教的千经万论,都是在说明我们原本具有善良、纯洁的心,禅宗的本心论就是解释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与超越的内涵。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对本心的阐述有《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华严经》、《圆觉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的核心就是从佛教经典里来的。在《楞伽经》、《大乘起信论》中,有关本心的基本观点是如来藏思想。所谓“藏”,是指我们修行路途中的佛性、佛性种子,她深深埋在生命的基因里面,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世上,我们就具有了佛性。《起信论》把心分成一心二门,从本体上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圆觉经》强调的是恢复每个人原本的圆满觉悟之心,即人人本有的清净本性。

  《法华经》里有一则衣藏宝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到他富有的亲戚家作客,亲戚请他吃饭,吃到一半,衙门来人叫亲戚去值班,这时穷人已喝醉了,亲戚临走前把一颗很珍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但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仍然像过去那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那个富有的亲戚碰面了,亲戚对他说,我在你衣服里缝的那颗宝珠你怎么还不拿出来用,还像过去那样贫困潦倒?于是穷人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打开衣服一看,果然有一颗无价的珍宝。《法华经》的这个故事,是用穷人来比喻我们凡夫,而富有的亲戚则是大智大觉的佛陀世尊,宝珠就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都有澄明的自性,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所以依旧在外面流浪,捧着金碗讨饭吃。

  《涅槃经》里用毗尼宝藏和力士额珠作比喻。毗尼宝藏大家比较熟悉,力士额珠讲的是,大力士眉间镶嵌了一颗宝珠,有一次与人相扑时,两个人的头互相抵触,把宝珠顶进了皮肤里,力士的额头上就长了个脓疮,疼痛难忍,便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宝珠还在额头上的皮肤里,只不过是由于嗔恨心把宝珠顶进去了,实际上宝珠还没有丢失。这个比喻说明每个人在自性上都是非常干净、珍贵的,但由于我们的贪、嗔、痴三毒使我们原本纯净的佛性隐没,不能够显现出来。

  禅宗对佛教的精华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汲取,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像大家熟悉的参话头等。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对惠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真如佛性,也就是干净的、没有被物欲障蔽的本心。关于“本来面目”,禅宗祖师们有很多类似的描述,比如说参禅要照顾“本地风光”、“本分田地”。“本分田地”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有祖辈传下来的那块田地,儿孙不争气卖了出去,参禅悟道就是要把这块田地再赎回来,使它重新回到自己的心中,重新展现纯真的自性。对如来藏思想的描述方法有很多,如临济禅师经常说的“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即是真如佛性。禅宗祖师在开示学人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父母未生时,你能给我说一句话吗?”这与如来藏思想更接近些。还有“混沌未分时”,指宇宙是茫茫一团之时,那时相对的意识还没有生起;“黑豆没有生芽的时候”,黑豆指语言文字,没有生芽是指分别意识还没有生起的时候;“洪钟未击时”,古老的钟声还没有敲响之时,人类的精神小舟静静停泊在港湾,没有飘泊、没有流浪,此时的心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禅宗祖师们经常用灵动的机锋,来说明本来面目的超越性、澄明性、圆满性与觉悟性。有一个“寸丝不挂”的公案说,玄机尼师自以为道行很高,就去雪峰禅师那里斗法。雪峰禅师问她从哪里来,她回答说从大日山来,意思是大日山的太阳要把雪峰山上的雪给化掉。雪峰禅师又问她叫什么,她回答叫玄机,意指玄妙的机锋。雪峰禅师再问她说,既然叫玄机,那么你一天能织多少匹布?她回答说寸丝不挂,意思是自己虽然是玄妙的织布机,但一丝一寸的布头都不会挂上,表示自己的境界很洒脱、很觉悟,对世间的一切已经没有挂碍了。雪峰禅师笑了笑,尼师于是很得意地转身就走,自以为占了上风。这时只听背后的雪峰禅师喊了句:“你的袈裟拖地,沾上泥了!”玄机急忙回头一看,雪峰禅师哈哈一笑,说了句:“好一个一丝不挂!”所以,真正圆满觉悟的本性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要一说出“寸丝不挂”,就给“寸丝不挂”的观念挂住了。

  赵州禅师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著名的禅话。当时有位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参禅时两手空空怎么办?”赵州禅师说,既然你两手空空,就把它放下。严阳尊者很纳闷:自己两手空空,没挑什么东西,还怎么去放下?他不知道,祖师叫他放下,是指把两手空空的意识也放下。“放下着”,古时写为“放下著”。在日本,有一则很有禅机的公案。有位尼师在参“一丝不挂”公案时,真的是赤条条一丝不挂来到师父面前,师父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您老不是教导我要“放——下著”吗?她把“放下著”故意破开,读为“放、下著”,“下著”即是指衣服,“放下著”就是把衣服给脱了。师父便指了指她,说:“你还有这个在!”这些公案都说明,澄明的本心确实是一丝不挂的,超越而脱落了超越的念头。禅宗祖师对一些自以为悟的小把戏当时就能给予粉碎。

  这些是大乘佛典及禅宗祖师对本心的开示。关于本心的表述,在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里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菩提、如来、法界、涅槃、如如、法身、真如、佛性等等,都是对本心的表述,本心在禅宗那里还有无底钵、无弦琴等等表述。

  迷失论

  禅宗体系第二个层面是迷失。禅宗迷失论是指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著的状况,是和本心论相对的。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对本心的迷失有很多细密、复杂的论述,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东西。

  《红楼梦》里有两句诗叫:“失去幽灵真境界,换来新就臭皮囊。”这两句诗非常深刻地解释了人生执著的原因,也可以看作是文字般若,不要认为仅仅是文学词汇,写得很华美精彩,就把它摒出佛法之大门,它谈得确实很到位。我们可以想一想,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菩萨圆满、觉悟、清净的本心,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执著、迷惘与焦虑?这就是由于我们起了分别心,由于我们有无明存在。《楞伽经》上讲,如来藏本来是很干净的,但受到境风的吹动,顿时掀起了波涛,有时甚至成为万丈波澜。对于执著,《楞伽经》里用春蚕作茧来比喻,我们每个人像蚕一样不停地吐出丝来,丝就是我们的欲望、幻想,这茧丝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结果我们像春蚕一样被自己的欲望所围困,牢牢地被束缚在其中,永远不得出来,所以,人生确实是非常的可怜。

  《法华经》有一个穷子舍父逃走的故事。有一户人家,儿子外出走失了,父母特别思念儿子,一边寻找一边把家迁居到另一个地方。后来父母经商有道,家里变得非常富有,而穷子仍然靠讨饭为生。有一天,穷子讨饭来到了父母家门口,父母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请儿子进去,儿子不敢相信自己家里有那么多的财富,就不敢进门,而是急忙逃走了。在这个比喻中,富有的父母就是佛,佛法有无穷无尽的宝藏,而穷子就是指我们不敢承当本有佛性而在外四处流浪的每个人。

  《圆觉经》里讲,虚空本来无花,但由于眼睛有病,得了白内障或饿得发昏,就见到了虚空中有很多花朵,也就是眼冒金星。金星是虚幻的,但有的人偏偏执著那是真的。还有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感觉不到是云彩在飘动,反而觉得是月亮在移动;在船上不是感觉船在飞速行驶,而是觉得两边的河岸在不停往后退。这就是说由于我们受到种种物理的、内心的局限,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产生一种幻觉、一种错误,由此生起了无明,生起了困惑。禅宗常说,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之门,所得到的印象是很不准确的。在佛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对同样一条河,菩萨看到的是琉璃玛瑙,凡夫看到的是一条…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的修行与受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