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宗性法師
承蒙大和尚慈悲,今天很榮幸地有機會在這裏和大家作一些佛法上的交流。我個人很慚愧,但是我也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學習佛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今天上午我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爲通過我自己出家這十多年來的學修,我深深地感覺到,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很多情況下,我們的煩惱不是因爲物質的缺乏,或者生活條件的不好,而是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缺乏勇氣和信心。這種勇氣和信心的缺乏,我覺得是由于我們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智慧,使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覺得不那麼自在、和諧,老是有坎坷、碰撞與摩擦,有情緒的起落、起伏。所以,在現在社會裏面,我們除了要改變生活狀態的一些情況以外,更需要提倡去擁有智慧,去開發自己內心智慧的寶藏。用佛法中的智慧來透視生活,也就是如何在今後的生活和修行當中,過一種智慧的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用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包容與慈悲,少一些摩擦、隔閡,那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如實地觀照生活,所以我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
我打算分兩個部分來講:第一,就是爲什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它;第二,就是我們如何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一、我們爲什麼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
我覺得這有兩個層面,從人類現在的人文精神需求的角度,我們需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從現在信仰的現狀來講,我們更需要用佛法真正的智慧來透視生活。
(一)、人文精神的需求。
人文精神的需求,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與光明來照澈我們的內心,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科技不斷進步、信息的全球化等等,使我們這個社會彼此之間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是所謂的地球村,拉近了大家生活的距離。雖然經濟、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運用一些方法、手段、技術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結果自然沒有被征服,相反出現了不協調的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可怕的報複。比如水災、火災、生態平衡失調等等,嚴重威脅到我們大千世界芸芸衆生的生存環境,給我們帶來了生存危機,使我們沒有一種依靠感和安全感,人們稱它爲"生存危機"。另一方面,這種科學技術的進步,還使人們意識形態産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使一些人的精神領域中,尤其是價值觀、人生觀也面臨著嚴肅的考驗。出現了道德觀念的淡化,價值取向的轉變,使得承擔精神少,拿來主義多;奉獻精神少,占有主義多。一些人只知道去占有大衆的、公家的、別人的,而不知道把自己的東西奉獻給大衆、奉獻給社會,甚至看見別人的奉獻,他還懷疑別人是不是在出風頭、沽名釣譽。一些人別人拿東西給他,歡迎;讓他拿東西給別人,不行,這東西是我的,是我好辛苦弄來的。有的人讓他做些事,他不願意承擔,還會講這事不是我幹的,我是幹大事的等等,我們把它叫做“價值觀的危機”。物質文明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出現的生存危機和價值觀危機。在這種危機背後,我認爲現代人類面臨著叁種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
第一,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老是要去征服大自然,就把人和自然放在一個對立的層面和對立的角度,這樣違背了自然的存在與發展規律。在中國傳統哲學裏講的“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與自然應是和諧一體的,是互相依靠的,而不是對立的。如果對自然索取、占有太多,就破壞了它自然運轉的規律和平衡,就會遭到報複,這也是一種因果關系。佛家講"依正不二",就是告訴我們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是互相依靠的,是在一個平等的層面,而不是誰高于誰和誰征服誰。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和諧、不統一、不平等,是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提倡、在呼籲需要大家去解決的矛盾。
第二、人與他人的矛盾。奉獻少、占有多;承擔少、拿來多,就造成了人與他人的矛盾。在家裏,一個人必須面對家庭的其他成員,如果關系處理不好,就會容易吵架、摔東西,現在人吵架最愛摔鍋、摔碗,甚至還有摔電視機的,結果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我認爲學佛的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家庭問題,學佛的人喜歡講要“普度衆生”,芸芸衆生我一個都不放過,可是恰恰就把家裏那幾個人給放過了。度不了家裏那幾個人,肯定也度不了天下衆生。雖然度天下衆生的心願很好,我們很贊歎、隨喜,但要從眼前做起,因爲家庭成員都不支持,後院起火了,就會不讓你出門,不讓你學佛,苦惱、矛盾自然就來了。要處理自己同家人的關系,就是要放下,放下自己的身份。現代人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現象挺嚴重的,比如一個人回去以後就往那兒一坐,要家裏人給拿水、做飯,家人自然就會反感,這樣跟老婆孩子、父母的關系就很難相處。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學佛的老太太、老頭上廟裏皈依以後,回到家裏就宣布:自己是佛教徒,從今天開始,我要過我的生活,你過你的生活,我們誰也不管誰。這樣的家庭關系一定是處理不好的,所以我經常對那些初皈依的老頭、老太太說,你們皈依以後應比以前表現得更好,比如你把地擦得能照出人影來,他回來保證高興,你要去廟裏、要去朝山拜佛,本來只給你一百塊錢,結果會給你一千塊錢,因爲他覺得你學佛挺好,回來會更好地爲家裏服務。
單位同事之間也不好處,現在競爭機製很厲害,處理不好就是矛盾,特別在工資、晉升方面很容易鬧出矛盾,這個競爭機製一方面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但另一方面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傷害。我們佛教徒,在單位裏一定要協調好和同事的關系,要不怕人家升級,你跟人家關系好,人家升級了還真有可能幫助你。還有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系,這都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透視、協調它。
第叁、人與自我的矛盾。有的人會講,自己跟自己還能有什麼矛盾?其實,這個矛盾最大,人跟自己的矛盾很多。比如今天你在辦公室,有個人給你送了個紅包,你就在那裏選擇,要了,會不會有人揭發;不要,這個東西又很可愛。這就看這一念間你能不能戰勝自我,能不能戰勝邪惡,如果是不要白不要,反正沒人看見,便揣起來了,你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沒有戰勝你內心邪惡、貪欲的觀念。所以,解決人與自我的矛盾,就是要用智慧去戰勝邪惡、戰勝貪欲,也就是你的內心裏善與惡的鬥爭,就是你自己人格的鬥爭。西方心理學家講人有多重人格,人一會兒非常善良、笑容可掬,一會兒又是青面獠牙;一會兒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會兒又內心肮髒。相對前面兩個矛盾,後面這個人與自我的矛盾最不好解決。因此,人必須在內心裏面去戰勝那個自我,那個自我裏的邪惡、貪欲,讓你的人格在自善、兼善的下面統一起來,要把那些邪惡的、貪欲的自我觀念統統清除出去。
對上面談到的兩種危機和叁種矛盾,我覺得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化解矛盾與危機,讓我們人與自然協調、人與他人和諧、本身人格統一。要樹立很好的價值觀,不斷地提高我們生存的質量,提高生活的質量,進而提升我們生命的質量。所以,從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我們要調整兩重危機、化解叁個矛盾,就必須運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解決、協調它,最後達到能夠真正化解這些矛盾與危機。
(二)、信仰現狀的需求。
我出家已十二叁年,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不論是在僧團裏,還是在社會信衆群體裏面,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和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的情況,都很不理想,很多人學了多年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根據目前信仰的需要,我也覺得需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像我們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禅一樣,能夠觀照生活,能夠在生活中充滿禅機,在禅修中生活。就需要在信仰的層面做一些調整。我們現在信仰的現狀,主要存在叁個層面的問題,即盲目主義、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
第一、盲目主義。現在很多人去廟裏喜歡拿一大把香,跪在蒲團上面,念道什麼觀音娘娘、玉皇大帝、竈王老爺、土地公公,只差沒念到真主和耶稣,好像聯合國要開會了。出現這種現象,這也不能責怪他們,是由于非常的盲目,他們分不清這些名字代表的意義。有人將這種盲目主義歸爲"見佛就拜,見官就賴",這些人不是見了佛才拜,而是見了什麼都拜,只要是在臺子上的都拜,不管是什麼玉皇大帝、土地公公、竈王老爺、城隍、火神雷神風神,反正一大堆。他就覺得這東西好,當然應該肯定這個心情是好的,至少他有一顆敬畏的心,如果他沒有一顆敬畏的心,他不會去拜,而是讓你拜他還差不多,但是這善良的心的背後有一種盲目的觀念。上次我有一個同學到成都,我就陪他去幾個地方走走,看見兩個東北人先在我們廟裏拜,我那同學也是東北人,于是寒暄了兩句;我們去青羊宮時,碰見這倆人又在那兒;後來到了武侯祠,看見那倆人又在那兒拜起了諸葛亮。我就想中國人這種民俗信仰,不管是紅臉黑臉,還是包公關羽,他都覺得可愛,只要能給自己好處的都拜,這就是一種盲目主義。
第二、功利主義。現代人老老少少都有所求,老人希望菩薩保佑自己沒病沒災,保佑全家人都不吃藥。有一個笑話,一個老太太跑到廟裏去請願,她丈夫家姓史,她就在佛像前說:“菩薩呀,你要保佑我們家死(史)老大、死(史)老二、死(史)老叁,”旁人聽了納悶,她還繼續說“還有死(史)老頭。”年輕人不同了,拜一拜求他的股票明天漲一漲,炒股的要靠菩薩,考學、上研究生、找對象等等都要靠菩薩,菩薩千手千眼都不夠用了。城裏人條件好一點,拜佛有時能…
《祖師禅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宗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