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創造人間淨土,即是往生佛國淨土

  創造人間淨土,即是往生佛國淨土

  靜波法師

  

  感謝上淨下慧大和尚,感謝柏林寺常住,給了我一個鍛煉自己的機會,和大家結一次法緣。《華嚴經》講:"生爲佛子,當作佛事。"生活禅夏令營這樣一種嘗試,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個出家人的天職是弘法利生,因爲不願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毫無疑問,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輝煌是付出後的回報。爲了發掘生活禅的內涵,我作了些思考,那就是學佛的下手處。

  一、學佛的下手處

  經常聽人講漢傳佛教沒有次第,沒有下手處,其實不然,那是由于我們忽略了,或者是由于我們總想尋覓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將它們忽視了。往生佛國淨土的基礎就是創造人間淨土,關鍵在于把握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到,現在的也不會停留,當下如果把握不住,什麼都不做,就是在浪費生命,那還有什麼意義呢?現在很多人感覺學佛與現實有沖突,認爲現實存在很多錯綜複雜的矛盾,使自己無法正確面對。還有人認爲淨土與禅宗相違背,淨土就是淨土,禅宗就是禅宗,密宗就是密宗。我們認爲它們之間有差異,但僅僅是方法上的

  差異,歸根結底在本質上沒有差異,就如《法華經》裏講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有些學佛的人往往陷入誤區,覺得自己只能學淨土。有段時間不少人打電話給我說來不及了,只能學淨土。1999年有位居士當面對我說, 8月18日人類有大劫難,讓我趕快念《無量壽經》,我對他講等過了 8月18日看他還活不活,之後我又碰到他,他就像作賊似的趕緊躲掉了。何必要製造這些流言蜚語,自己沒有免疫力,還要去汙染環境,這絕對是不應該的。

  學佛最大的障礙是我執,我執是人生最大的敵人,打破了我執就有希望,打不破我執就只能輪回。正是由于我執,在學佛的過程中才會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去年我去東北參加一個開光法會,坐在我旁邊的是該省統戰部的部長,他看到很多佛教徒拿著鏡子照來照去,就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今天如果是晴天,他們這樣做只會讓我們睜不開眼睛,他又問我那是不是在開光,我說不是,是他們自己願意這麼幹。他們認爲那就是在學佛,而且很多人說天上有觀音菩薩顯現,這是沒有的事情。剛開始我心裏還感到不痛快,覺得自己學佛這麼多年,怎麼什麼也看不見。別人對我也感到失望,說人家剛學佛就能看見一些東西。後來才知道我是最正常的,我非常高興自己正常。而有一些人在搗鬼,是他們不願意正常,甚至有人跟我講,有人學佛後晚上可以看見東西,我便說貓和老鼠都可以晚上看到東西,講起來真是夠滑稽的。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不知道學佛從哪裏開始,就像佛教講的,"學佛的人多如牛毛,成道的人少如牛角。"真正感受到佛法的人是一小部分,感受不到的人更多。

  龍樹菩薩講,"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佛教徒是不應回避現實的,回避現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有句話說,"小隱隱于深山,大隱隱于鬧市。"真正的隱者身處鬧市而心無挂礙。由于不執著,所以他自在。你沒有辦法面對現實,你化解不了一些問題,對很多事情沒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就只好逃掉,但逃避不是辦法,只是暫時去解決一些問題,最終還是要出來的。雖然學佛的人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往生不是目的,往生是爲了成佛。想要成佛還需倒駕慈航,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做得到。他們到婆娑世界來鍛煉自己,跟衆生結緣,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面對現實生活,首先要改變觀念,而不是改變事物。學佛不是沒有原則的,但那只是一個遊戲的規則而已。比如你可以對某件事情堅持一種對的或錯的看法,但心裏應該明白,其實是沒有對和錯的,那只不過是個假的遊戲規則。

  一般人念佛、坐禅時,感到妄想太多,胡思亂想,拼命控製,這是由于我們學佛還不得力的緣故。舉個例子,有個人在非常汙濁的環境裏,拿著一個饅頭用餐,結果蒼蠅滿天飛,都盯著那個饅頭,于是這個人就只好忙著驅趕蒼蠅。其實,如果真要解決問題,就把饅頭吃進去,蒼蠅也就沒有辦法了,而他偏偏忙于趕蒼蠅這件無謂的工作。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總覺得妄想是實在的。妄想本來是不實在的,如果你不給它充電、加油,它就沒有發展的余地,不可能延續下去。就像坐在車上抱怨車子爲什麼不會跑,如果你不給車加油,車子就不會走下去的。所以禅門裏有句話講,“車不走,你要打牛,而不要打車。“我們要抓住根本,不能舍本逐末,這樣解決不了問題。學佛就要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血液中,要去化解煩惱、解決問題,如不能這樣做,學佛就毫無意義。有人說自己念了很多經,那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經驗,如果你沒有消化,用于解決自己的問題,經和你就毫無關系,那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欲望、貪執是不是太重了,而不怪要佛法太難、太高深了。佛法既親切又真實,就像生活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盎然的禅趣。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要去掉我執,《心經》告訴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佛教徒必須面對的現實,要通過這個照空來解決我執的問題。佛教認爲“我”並不是常有的、固定的,而是無常的,僅僅是一個過程,但一般人對這個觀念是不太接受的,就像在《涅槃經》中,有些人問佛陀如果沒有我,那誰在修行、誰在持戒、誰來成佛呢?佛陀沒有辦法,只好說有的、有的,等那些人修到最後才明白原來"我"是沒有,原來“我”是假的。當你認識到“我”是假的,你才能放得下,而不會去計較、去執著,但是我們已經執著慣了,總喜歡按照固有的觀念、行爲去對待事情。在《維摩诘所說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印度國王要懲罰一個罪犯,就讓一頭喝醉酒的大象去追罪犯,大象醉後會發瘋地追人,直到追上後用腳蹋爛爲止。罪犯爲了求生,拼命逃跑,不幸掉到了枯井裏,井壁上正好有一條樹藤,他就使勁地抓住,此時井下面有條毒龍要把他吞食,一黑一白兩只老鼠正在咬噬著樹藤,井壁還有五條毒蛇窺視著罪犯的身體,醉象在井口邊繼續吼叫著,生命危在旦夕。但罪犯突然看到井上有棵樹,樹上有窩蜂巢,蜂蜜正滴往滴下掉,犯人張開嘴接著,還覺得非常美味,很享受、很陶醉,所有的恐懼都忘掉了。此事用來比喻我們的人生,醉象好比無常一直在跟著我們,我們一出生就開始倒計時,無常一直在緊緊追著我們;井下的毒龍是叁惡道,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去;井邊的五條毒蛇是五蘊,是我們的身體;那根藤是我們的命根,是我們的意識,我們躺著睡覺時,之所以是活人不是死人,是由于我們有意根緊緊抓著身體;一黑一白兩只老鼠好比日月,白天與黑夜的時光;蜂巢裏掉出的蜜滴好比五欲之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種無常裏,隨時隨地可能墮入叁惡道中,但我們還覺得五欲之樂是很美的,一旦認識到生命的真相我們就一定樂不起來。我們的人生是很短暫的,“黃梁美夢”這個典故講的是呂洞賓進京考試求功名,路上在一個殿裏休息,別人給煮了一鍋黃梁米飯,他自己睡著了還作了個夢,夢見自己當了國王,醒來之後發現米飯還沒有煮熟。所以我們要看透人生,要認識生命的無常,不要去執著。

  一切衆生無論是胎、卵、濕、化,都必須存在一個空間之內,有一個空間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佛菩薩的化身也是如此。每個人有正報、依報,所依靠的場所是依報,我們靠依報生存,我們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是我們的正報。真正的佛教徒修行到最後應該是沒有喜怒哀樂的,因爲這些情緒、觀念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是我們五蘊製造出來的陰影,是一廂情願的,而不是真實的。學佛必須要認識空性,《無量壽經》中定自在王如來顯示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法藏比丘都感覺不滿意,最後用他自己的空性成就了極樂世界,萬法都歸于空性。如果我們認爲萬法是實有的、不變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會執著挂礙,就會有好壞美醜之分,就會活在一個二元的世界裏,這個二元的世界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也是一廂情願的。當我們認爲萬法是實在的,我們必然就會執著,執著就會挂礙,挂礙就會造作,造作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于是産生輪回,而且不會停止。所以,我們要認識到空性,認識到空性就不會爲境所轉,我們就可以放下。當然是放下一切法,而不是放棄一切法,像*輪功所說放下生死,就去天安門自焚,那時絕對錯誤的。

  我們所處的國土世界有淨有穢,我們要努力淨化國土,就是要將我們臭穢的世界轉化成清淨的世界。從淨化有情身心來說,就是要將我們痛苦的身心淨化成快樂的身心,生活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體悟到了生活禅,就會活得快樂;如果不快樂,那就不是生活禅,而是口頭禅。這兩個轉化的根本在一個淨字上,淨的內涵是心的清淨,《維摩經》講:“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二祖講:“我心不安,乞師安心。”達摩祖師講:“將心拿來。”二祖講:“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講:“吾與汝安心竟。”這個安心,就是無所得,就是清淨心,當你不去執著,而能與事物的真相完全相應、相契時,那就是清淨心。所以淨土是體現在這個淨字上,禅宗體在現沒有挂礙上。只有真的認識到沒有自性、真實、永恒不變的東西時候,你才會心甘情願覺得人生就是這樣,你願意學佛,願意放下,願意謙讓別人。可見佛門無量義,淨心爲根本,十法界由一心所攝,心可以作佛,心可以作魔,心可以作天,心可以作人,心什麼都可以作,關鍵看我們發的是什麼樣的心。《華嚴經》講:“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我們要努力改變我們的貪嗔癡之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學佛是要向人的原有思維觀念挑戰、告別的。人認爲是這樣的,但真實情況…

《創造人間淨土,即是往生佛國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