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往不是這樣,但我們已經習慣了,所以需要改變,不想改變而想成佛,這是不可能的。有一個國王對佛陀講,自己既不想失去國王,也不想失去財寶、美女,還要學佛該如何?佛陀就告訴他去學金剛乘,那個金剛就是空,當你不執著、不挂礙時,你可以擁有,但那像走鋼絲繩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的。很多人常常說在空中,卻行在有中,這是一種執著,更多時間是在爲自己尋找一些漂亮的借口,清楚自己的境界,就沒有必要來安慰自己。向自己的觀念告別,也就是脫胎換骨、洗心革面,一味停留在人我是非、煩惱重重之上,必然還是糾纏不清的輪回。學佛的目的是爲了修行,是爲了改造自而己,不是作爲知識去炫耀。如果是作爲知識來學的,那根本沒法和社會上的學者相比。我們唯一的長處是對佛法的那一點感受,如果這一點都沒有了,恐怕就是挂羊頭,賣狗肉,就沒什麼意義,也很不劃算,因爲用人生作爲代價,既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自己。這個世界就像萬花筒一般,一切都不固定,不要拿你的觀念去衡量別人、斷定別人不合格,同樣別人苛求你也不行,因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我執。我們要改變已經習慣了的思維觀念,就要不斷在現實中練習,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事情是無常的,那個人是無常的,我也是無常的,慢慢地訓練,最後你就會走出來。當務之急是要做,我們太需要實踐,即使是世間求學還要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步步地學上去,何況是學佛這件艱巨的事情。有些人很向往開悟,其實開悟就如同鼻孔向下這麼簡單自然,問題是我們不願意這樣簡單,最後還鬧出事來,編織了很多故事,不是騙人,就是被騙。因此,我們要腳踏實地地去訓練自己,不要怕疼,要敢于改變自己。
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人出離心強,他們感覺人生無常,人生沒有意思,不願意在這充滿著痛苦的世界裏停留下來,對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薩行不感興趣。我們多數人還談不上有出離心,貪著這個世界是真實的,覺得名利是實在的,覺得人生來日方長。大乘行人認爲個人的解脫固然是重要的,但所有衆生的清淨更是重要,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點,自以爲幫助別人會吃虧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若無衆生,即無如來可成。”佛菩薩只有在度衆生的過程當中,才能積累自己成佛的資糧,佛菩薩把衆生和自己視爲平等不二,能作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修行的根本是以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爲本懷,就必須先爲衆生創造一個美滿的環境,這便是菩薩的回向,是把自己所成就的功德都給予法界衆生,自己不要,所以說:“人人爲自己,佛菩薩爲大家。”佛菩薩是聰明的傻瓜,是自私的聰明人,而我們是自私的傻瓜,老是自私,最後把自己弄到地獄裏去了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我經常聽一些居士發牢騷講,自己家裏的關系老搞不好,還說自己對別人都行,就是對家裏這幾個人不行,其實連自己的家人都度不了,又怎能談得上去度別的人,別人不吃你的飯、花你的錢,當然就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這個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回向偈,最後一句是"同生極樂國",有人會說發願大家一起去就可以嗎?答案是不一定的,發願只是發心,發心等于改變自己的觀念、想法,至于能不能去,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你肯定能去,但別人不一定能去。菩薩戒本裏有見了豬馬牛羊,應當觀想“汝是畜生,汝發菩提心。”我開始讀時對此也有些困惑,人怎麼能和動物對話呢?但這確實是在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我執,是體現了慈悲的精神,而且自己由此可能成佛,但衆生還隨著業力依舊在輪回。學佛就得改變自己的觀念,那種念佛是爲我父母、家人念,打普佛我要承包的觀念,是太狹隘自私的,不能爲他人考慮,自己就永遠沒有機會。學佛和世間法盡管事相上沒有什麼差異,但在感受上卻是不一樣的。因此,奉勸大家不要再去嗔恨衆生,“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可以認爲別人可憐可悲,但不要認爲可恨,如果你覺得別人可恨,自己則完了。我們要從自己身邊最近的人做起,不要去討厭、抱怨、嗔恨他們,然後我們慢慢擴散到對所有的衆生。放生的功德固然很大,但拿幾萬塊錢去放生,就不如救濟失學的孩子更有說服力。所以,我們要從救度他人開始,去不斷積累往生西方的資糧,成就成佛的正因。
二、往生佛國淨土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它深入人心,深入民間,流傳極廣,中國人更相信淨土。現在修禅宗的人也念佛,覺得念佛方便,而且容易下手;學淨土應該一門深入,只不過念佛裏也感受到禅。日本的宗派觀念比較強烈,在中國宗派觀念不是很強烈,中國人的心量應該說是比較寬闊的。學佛最主要是增加智慧,不可以誹謗對淨土的信仰,淨土不只是一種佛國淨土,它既包括往生西方淨土,也包括往生藥師、彌勒等一切淨土。只不過從某種角度講,西方淨土和我們娑婆世界衆生更有緣份而已。但我覺得在古代,還是以彌勒淨土更適應,後來有人利用彌勒造反,反來反去,西方淨土才開始興盛,這也是個因緣吧!十方諸佛所居住的都是淨土。盡管西方淨土與我們這些衆生更有殊勝緣份,但切不可以心胸狹隘走極端,那就不能往生了。有人曾對我講,歸依佛,就要歸依阿彌陀佛;歸依法,就要歸依《無量壽經》;歸依僧,就要歸依觀音菩薩。我想這就是一種狹隘的觀念,也許當事者在弘揚淨土法門時並沒有這種意思,但傳來傳去,越傳越狹隘了,這是不應該的。你不給別人機會,還是自私自利在作怪,否定其它法門,自己也是不能成就、往生的,況且其它法門也是回歸淨土。反過來學禅的,也不應反對淨土,否則也不是禅。各種各樣的淨土是有差異的,但不可以否定別的淨土,否則是沒有心量的,沒有心量是不能往生的。所以佛陀講,“十方淨土,隨願往生,”只要有緣,願意去哪都行,當然,有緣也得努力,做到信願行具足。
很多學佛的人對淨土的存在表示懷疑,有人講淨土是假的,一樣是幻化的,但我要講的是假也有假相,實際上淨土是存在的,是真實不虛的。禅宗裏講:“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心經》也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告訴我們既不可以執著在有上,也不要執著在空上。有些人一提空就走極端,認爲一切都是空的,自己就可以解放了,可以胡作非爲,這種斷滅空的觀念是很可怕的,也肯定是修不成的。《阿彌陀經》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而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一劫是由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組成的,現在是住、壞階段,可見娑婆世界相比極樂世界是不真實的,極樂世界是要更真實些。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因緣是阿彌陀佛證得的真空而生出的妙有,再加上願力,其它佛國淨土也是如此,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是衆緣所生法,目的是接引娑婆世界的衆生,一旦所有的衆生都被接走了,極樂世界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從緣起論來看,沒有絕對的存在,佛爲了接引身處穢土的衆生,必然要方便地成就一個與不淨國土相對應的清淨國土,這邊苦,那邊樂,你才願意去,這很符合相對論的觀念,此有故彼有,世界都是相對的存在。
據說現代科學家已發現了反物質的存在。我們人能看到的物質只占總物質的1%,而不可見的物質要占99 %,可見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極樂世界等佛國淨土的真實存在。這個存在是爲了我們這樣一類衆生而設的,如果沒有我們衆生,就不會有無量諸佛刹土。有人講要把西方極樂世界拿來給他看看才相信,這是很幼稚的態度,《維摩經》講:“日月豈不見也?而盲者不見。”日月難道沒有光明嗎?盲人卻看不到。相對而言,我們就是一批瞎子,我們汙染很重,執著、挂礙太多,所以我們沒法感受到佛告訴我們的境界,看不見那莊嚴神聖的佛國淨土。"佛說切法,爲度一切衆",我們一要深感佛恩浩大,要聽聞佛法後努力修行,以報佛恩,所以希望大家發起出離心,發願與佛相應,往生佛國淨土。
叁、心能轉境
佛法認爲:"是心是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應當回歸當下,從身邊擁有的因緣開始,八面玲珑不要有障礙,心裏有佛哪裏都有佛,心裏無佛哪裏都沒有佛。積累往生資糧的下手處就是當下,就像有兩首詩寫的:“動物隨其生子,植物隨其留香,氣候隨其寒暑,時間隨其短長。“家翁主宰吾心,家丁服務平常,遇之者不知親疏,受之者不知其詳。”所以我們要面對現實,感受到一切都是無常,心轉了就會自在。有人講自己的煩惱很多,其實大家都有,妄想也差不多,但有人會轉,就像糞便有人認爲很臭,有人則把它集起來倒到花園裏,花兒會由此茁壯成長。
我們的心念很重要,一個念頭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爲,甚至改變自己的一生。有個故事講,有兩個僧人都想去南海朝拜觀音菩薩,其中一個攢了好多年的錢,做了大量的物資准備,仍沒有去成;而另一個什麼准備也沒做,就憑一缽一鏟就去朝拜了觀音。這則故事一直影響著我,我感到條件不是主要的,而在于你發不發心,你願意發心就一定能去,不願意發心即使有再好的條件也是去不了。有人去拜觀音,卻沒有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想法,那是沒有用的,只不過結結緣而已,而以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去拜,就一定會起作用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自己的念頭,當我們認識到生命的本質以後,就不要對自己太苛求,而是心裏非常坦然地爲他人作出奉獻。前兩年我遇到了一件令我很傷感的事情,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居士,他告我有個人在家裏用米、點心養老鼠,認爲這是在修菩薩行,而且每天還要給老鼠磕頭。有一天,他覺得功夫到家了,想和老鼠的關系靠近些,就用手去碰老鼠,結果被咬了一口,他傻了,就趕快上醫院去了。居士問我:那個人的做法對不對?當這種事情出現時,別人指責佛教是迷信,我還能覺得委曲嗎?對這樣的觀念,我真不知如何去回答。
一片荒地可以開辟爲花園,也可以…
《創造人間淨土,即是往生佛國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