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不僅倡導等級秩序,而且鼓吹男尊女卑。視婆羅門信仰爲正統的印度社會,至今都是重男輕女的,其中有些內容竟然和我們中國的叁從四德不謀而合,要求女人小的時候要聽從父親的;成年之後要聽從丈夫的;等到老了、丈夫去世了,就要聽從兒子的,反正女人自己是沒有自主權的。印度時興火葬,丈夫去世了,還有女人要跟著一起陪葬燒死,而且還把這種行爲當作婦女的美德加以宣傳和贊美,這是非常殘酷的。

  在聲稱傳承《吠陀》傳統的所謂六派正統哲學中,真正忠實地延續婆羅門祭祀信仰的是彌曼差派(Mimamsa),這一派後來在印度的影響並不大;到了近代,影響就更加微弱了。到了公元前九百年至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雅利安人進駐印度之後一千年至一千叁百年左右,出現了一個在名義上闡釋《吠陀》的文獻叫《森林書》(Aranyaka),特別是它的末尾部分--Upanisad,對後世印度文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Upanisad一詞是由詞根sad(坐)加前綴ni,再加前置詞upa(靠近)構成,可直譯爲"近侍坐",意思是老師讓學生坐到他的近旁,向學生私授神秘的訓示。因此Upanisad漢譯爲《奧義書》,《奧義書》是一個論文集,有一百多篇,其中最重要的有五十篇,這五十篇《奧義書》由徐梵澄先生譯成了漢語,名爲《五十奧義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奧義書》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Vedanta,漢譯《吠檀多》,Vedanta這個詞是Veda加anta構成,Veda就是《吠陀》;anta是終點、頂點的意思,Vedanta 就是對《吠陀》的最終的最高的闡釋。雖然《奧義書》標榜自己是在诠釋《吠陀》,其實我們會發現《奧義書》裏邊有很多在叁部《吠陀本集》裏絕對沒有的東西,而且很多觀點與雅利安信仰相矛盾,甚至還有嘲笑婆羅門的內容,這一點非常重要。舉個例子,輪回(Samsara-Transmigration)這個概念在印度宗教中是舉足輕重的,我們學佛是要解脫(Moksa-Release from transmigration),尋求解脫的前提是相信輪回。印度人對生命的一個獨特的理解就是生死輪回,死了再來,死了再來,無有窮盡,只要你不解脫就永遠地輪回。輪回的思想不是佛教所獨有的,輪回的思想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呢?有人說它是雅利安人提出的,因爲它出自于《奧義書》,所以是《吠陀》的思想。是不是這樣呢?下面我們就讀一下《奧義書》中有關的文字,涉及到輪回的最早的兩部《奧義書》是著名的《廣林奧義書》(Brhadaranyaka up.)和《歌者奧義書》(Chandogya up.)。

  在這兩部《奧義書》裏記載了一個相同的小故事,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非常博學的婆羅門喬達摩·阿魯尼(Gautama Aruni),他的兒子叫施偉多凱徒·阿壟涅耶(Svetaketu Aruneya),有一次阿壟涅耶到一個名叫班茶羅(Pancala)的部落參加聚會。這個部落的酋長叫般婆赫拿·茝芭蓠(Pravahana Jaibali ),他是個刹帝利,就像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一樣是個小國王,刹帝利般婆赫拿問這個小婆羅門阿壟涅耶:你父親那麼有學問,他是不是教誨過你呀?小婆羅門回答說:那當然,父親教誨了我。刹帝利又說那我問你幾個問題吧,一共問了五個問題,其中前兩個問題就是關于輪回的,刹帝利問小婆羅門:“汝知凡人逝世之後分途而去乎?”小婆羅門一聽就茫然了,答曰“不知也”,刹帝利又問:“汝知彼等重返斯世乎?”小婆羅門又答曰:"不知也",這是輪回學說在印度文獻當中第一次明確出現。刹帝利有點嘲笑這個小婆羅門了:“然則汝如何可說汝曾受教耶?人而不知此等事,如何而可說其曾受教耶?”小婆羅門覺得有點受到了屈辱,拒絕了刹帝利留宿的邀請,馬上跑回家去見他的父親老婆羅門喬達摩。他問父親:"阿父嘗謂我已受教,固如是矣?"老婆羅門答曰"何耶?聰明兒!"小婆羅門說:"親王問我五問,我一亦不知也!""是何五問?"老婆羅門問,如此如此,小婆羅門一一爲述其端。這時老婆羅門對他的兒子說:“愛兒,汝當如是知我,如凡我所知者,皆盡以教爾矣!如汝所雲,我亦不知其一也!”原來老婆羅門也答不上來這幾個問題,老婆羅門又說:"來!我等且往彼處學之。"老婆羅門來到了刹帝利跟前,恭敬地向刹帝利請教:"願王所言于童子之前者,以教我也,我固來從師也!"鑒于老婆羅門的虔誠,刹帝利就把問小婆羅門的幾個包括涉及輪回觀念的問題給老婆羅門講解了一遍。講完之後,刹帝利說了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話:"喬達摩,誠然如是,此學至今未嘗存婆羅門道中,此學在汝以前,未嘗達乎婆羅門族也!“這不是說得很明白了嗎?輪回的觀念不是出自于婆羅門教的《吠陀》傳承,《奧義書》只是名義上在诠釋《吠陀》,而實際上是在傳授某種非雅利安的文化。這就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啓示,在當時的印度社會顯然存在著區別于婆羅門文化傳統的非《吠陀》文明,而且這些非雅利安思想對後世印度宗教、文化和哲學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程度也許遠遠超過了雅利安文明。可以說,《奧義書》實際上是非雅利安學者披著雅利安統治者意識形態外衣,實質是在宣揚著跟統治者思完全不同的一種文明。那麼,這個文明是什麼呢?這正是“印度早期宗教源流”要討論的問題。

  再有,《奧義書》裏有很多關于修習禅定(Dhyana)的方法,並且極力宣揚修行禅定的功德,而《吠陀本集》和《梵書》所倡導的祭祀則退到了極其不重要的地位。通過冥想體證真理成爲了《奧義書》的主流,叁部《吠陀本集》和《梵書》中沒有禅修的內容。大家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遊牧民族,騎著馬到處遷移,他們怎麼Dhyana

   他們是沒有辦法禅修的,一定是定居的民族、安居樂業的民族才能修習禅定。《吠陀》所宣揚的外化的祭祀與《奧義書》所倡導的內省的禅修是多麼的迥異!這說明《奧義書》是在傳承著某種非雅利安的文化,那麼,這種非雅利安的文化得自于哪兒呢?

  在《奧義書》以及後期的吠陀經典裏邊是有一些蛛絲馬迹可尋的,這是我們研究印度宗教史、哲學史要特別注意的。在早期的吠陀文獻裏經常出現雅利安人與一個叫“Dasa”的民族打仗,雅利安人總是勝利,Dasa人總是失敗。最後Dasa這個詞在梵文中就轉義成"奴隸"的意思,因爲老吃敗仗,就只有當奴隸了。但是到了後期的吠陀文獻,Dasa這個詞作爲部落名稱的記述就沒有了,而出現了另一個很重要的詞“ Nisadha”,並且出現頻率越來越高。這也是個部落的名字,它是生活在恒河邊的住在森林裏的安居樂業的民族,後期吠陀文獻經常提到這個林居的氏族部落,經常提到這樣一種生存形態,而雅利安人沒有和他們打仗。當雅利安人向東推進到恒河流域時,他們之間是相互寬容的,這就暗示著在恒河流域生存著一些土著的森林居民,他們肯定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這種文化傳統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處在多高的發達程度?它對《奧義書》是否産生過重大影響?這都是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當雅利安人全面統治印度之後,當雅利安人在印度完成了由遊牧狀態向定居狀態轉變之後,恒河林居居民的生活形態對他們的影響就反映在後期的婆羅門教中,把一個婆羅門的一生分爲四個階段,最後一個階段就是進入森林修行。

  如果我們認爲恒河流域的土著林居文明是《奧義書》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那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沒過多久,就是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印度發生了一次偉大的思想革命,住在恒河流域的這些森林居民當中産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一個思想流派--沙門學派(Sramana )。如果說《奧義書》還是披著雅利安統治者意識形態外衣、在羞羞答答地傳承非雅利安的文化,那麼沙門學派的出現是雅利安人統治印度之後的第一次公開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想運動,第一次公開傳播一種與雅利安文化相違背的學說。屬于沙門學派而流傳至今的有兩派:一是佛教;一是耆那教(Jain)。據佛教文獻記載,沙門學派有近百種派別,其中最重要的有六派,被稱爲六師。佛教成爲了世界性宗教;耆那教沒有走出印度的國門,現在還在印度存在著。

  這些沙門教派之間有不同的觀點,所以佛說他們是九十六種外道。但是大家要注意,就印度早期宗教的源流而言,我們要區分好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這近百個沙門派別之間相互有矛盾,但這些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整個沙門學派與婆羅門《吠陀》之間的矛盾是"敵我矛盾"。釋迦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曾跟隨兩位老師學習,他們都是當時著名的沙門。沙門各教派是有共同點的,第一,都反對婆羅門教,即反對吠陀天啓,反對祭祀萬能,反對婆羅門至上,倡導衆生平等。佛陀收弟子,再卑賤的百姓他也收,佛陀高舉衆生平等的旗幟,就是針對于當時印度婆羅門主流文化把社會劃分爲不同的種姓,高種姓壓迫、歧視低種姓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當年佛陀不贊成用吠陀語傳播佛教,所以我們才有現在的南傳巴利聖典;佛陀要求比丘用俗語,用各自的地方語言,而不是官方婆羅門的吠陀語傳頌佛法,從此可以看到這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之間的沖突。第二,沙門都承認輪回,也都是以尋求解脫爲根本目標,在這一點上所有沙門教派都是一致的(把順世論-Lokayata 除外,順世論也許與後面要講到的印度河Tantra文明更有密切的關系),他們的分歧只是在解脫的方法上。雖然他們在如何修行解脫上有矛盾,但在某些方面他們還是統一的、相通的,第一條就是嚴格禁欲,他們認爲世間一切的痛苦和輪回的根源都來自于我們的欲望,所以禁…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