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P3

  ..續本文上一頁欲主義是沙門教派的重要標志。第二條就是修習禅定,他們認爲修習禅定是擺脫痛苦和超越輪回的最重要的手段。《奧義書》裏的禅定方法不是雅利安的,它是恒河流域的森林居民的,這也是蘊育了偉大佛陀的文化背景。

  很巧,昨天上午宗性師講了四念住,下午妙華法師講了禅定,這就是沙門思想反映在佛教裏最重要的兩個支點。四念住第一條就是觀身不淨;還有一條是觀受是苦,一切的感受都是苦,目的就是要斷欲、要厭世,生起出離心,一個佛教徒如果生不起出離心,那他的一切的修行都是空中樓閣。當然,四念住在後期的大乘佛教中被做了一些積極的理解,做了一些調和,但從原本的沙門思想來講,就是厭世的。在所禁的諸多欲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就是對異性的貪愛之欲,所以沙門教派才倡導出家,成爲比丘(Bhiksu)。出家人要修習不淨觀以斷性欲,這也是修習禅定的基礎,如果沒有嚴格的禁欲作前提,禅定的修習就沒有了根基,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沙門教派的第二個支柱是修習禅定,昨天下午妙華法師講了很多,就是如何心住一處、靜坐冥想、直觀真谛。耆那教比佛陀的教法在禁欲方面走得要極端得多,佛陀講中道,避免苦行,佛教比丘是剃頭,而耆那教的出家人是把頭發一根根地連根拔掉。耆那教有兩派,其中一派叫"天衣派",就是"以天爲衣",真的就是裸體,他們認爲身上哪怕有一點點東西,都是對貪心的助長。印度這個國家非常的熱,全裸還是可以生存的,如果到了中國的北方,冬天來了,恐怕"天衣派"是要被凍壞的,耆那教走不出國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佛教在印度斷了,而耆那教到今天還在印度延續著,也許正是耆那教徒這種極端的苦行,使得印度民衆始終都能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敬仰之心。當然,沙門思想各教派之間雖有共通之處,不同點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說,佛陀所倡導的諸行無常、諸法緣生無我等,都是佛法與外道不共之法,這是絕對不能抹殺的。

  到此爲止,我們已經把印度的宗教源流歸納出兩條線:婆羅門和沙門,現在一般的印度宗教史教科書都是把印度宗教劃分成這樣兩個源流來理解。還有沒有第叁個源流呢?當考察整個印度的宗教,特別是考察了克什米爾(Kashmir )地區的宗教傳承和我國藏族地區的密宗佛教的傳承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僅用這樣兩根線來統攝印度的宗教源流顯然是不夠的,很多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因爲這樣的劃分也許並不符合印度早期宗教的事實,我覺得極有可能還存在著第叁個源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印度河流域的重大的考古發現,爲我的這個觀點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證據。從1924年開始,一些歐洲的考古學家與印度的考古學家一起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沿岸)先後發現了兩個規模宏大的古代城市遺址,把它們定名爲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anjodaro),它們之間相距叁百五十英裏,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讓印度人歡欣鼓舞。因爲這項考古發現足足把印度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一千年,它揭示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一千八百年)之前,在印度河流域曾經存在著非常絢爛的古代文明。這兩個城市遺址的年代顯然是在公元前兩千年以前,城市街區井然有序,有完備的排水系統。它們雖然相距叁百五十英裏,但兩個城市的總體規劃竟是極其相近的,而且這兩個城市出土的陶器是同一種類型的,銅製工具都是標准化打造的,出土了相同的珠、鏈等裝飾物。顯然,在那個時期、在那樣一個大的範圍裏,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文化圈。在遺址中還發現了無數谷物的印迹,以大麥和小麥爲主,發現了很多動物的骨骼,經學者研究以後斷定,幾乎全都是家養的綿羊、山羊和牛等,這說明這是一個以種植谷物爲主並飼養家畜的安居樂業的農業城市文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發掘中沒有發現一件武器,我們因此可以推測這不是一個強權國度,而是一個祥和安甯的社會。這和早期《吠陀》中記載的大量的戰爭和屠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差太大了。

  更重要的發現是在哈拉巴民居中挖掘出了無數的女神像,最早的女神雕像是公元前叁千年左右製成的,是女神像,這是非常重要的。幾乎在世界範圍內的考古發現都能有這麼一個結論,大約在距今四千年以前,特別是距今五千年的時候,人類普遍生存于母系社會之中;從距今四千年開始母系文明衰落了,父權文明上升了;到了距今叁千年左右,在世界上很多地區,父權得以確立。比如在中國,周王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標志著中國父系文化的確立,周文王改造過的《易經》被稱爲《周易》,是以“乾”卦爲首,“乾”卦是全陽,象征天、代表男性,而失傳的夏朝的《連山易》和商朝的《歸藏易》分別是以"艮"卦和"坤"卦起首。不要小看了這個變化,這是父權文化確立的標志。孔夫子一生致力于複興周公的禮,建立並得以弘揚的儒家學說是集中國父系文明之大成,它統治、教化了中華民族,是中華文明近兩千五百年的正統。中國人受儒家的薰習,因而習慣說"乾坤",不習慣說"坤乾",但是,道家講"陰陽",不說"陽陰";我們習慣說"陰陽五行",不習慣說"陽陰五行",從這個細節上就流露出儒道兩家是分屬于不同的文化傳承。其實,老子傳承的是五千年前女娲伏羲以及炎帝黃帝的遠古母系文明。當然,這些是中國的事,是題外話。哈拉巴發現的大量的女神像這一事實告訴我們,當時在印度河流域生存的這個定居的農業社會屬于發達的母系文明。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在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了幾枚粘土印章,印章上有人形蓮花坐姿像,還有各種瑜伽(Yoga)姿勢。顯然,修行是這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形成的以典型的東方內省修行爲主要特征的印度宗教,在這裏不是找到了源頭了嗎?在印章上還有一些文字,可惜到現在爲止還沒有被破譯。它一定保存有很重要的文化信息,一旦破譯,將是震撼人心的。

  問題是印度河流域的這個古老的文明爲什麼忽然消逝了?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論是大約在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期間,在印度河流域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首先是幹旱。按照記載,當時還有一條重要的河流,叫薩拉斯瓦帝(Sarasvati )河,其規模不小于印度河,由于幹旱而幹涸了,那是非常嚴重的事。隨後又發了大洪水,河流大規模改道。正在遭受如此嚴重的天災之時,強悍好戰的雅利安人到來了。

  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史前的原住民已經享有了極爲輝煌的文明生活。雅利安人的入侵實際是一個崇尚父權的遊牧民族對一個信仰母系文明的農業民族的鎮壓,它意味著野蠻戰勝了一個非常古老且具有明顯優勢的城市文明。《梨俱吠陀》中記載了這場戰爭,記載了雅利安人摧毀了無數的城市。一個文化上落後、武力上強盛的民族戰勝一個文化上先進但在武力上相對落後的民族,這樣的事情在近叁千年的人類曆史上並不少見!但是,被鎮壓了的文明民族,雖然它不能不屈從于統治者,可是他們的優秀文化往往不會輕易的滅絕;只是成爲潛流,等待時機,蓄勢待發;它甚至會反過來去同化統治者。這樣的事情在印度確實發生了,比如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了一部新的《吠陀本集》,叫《阿達婆"吠陀"》(Atharva-”veda”),它雖名爲《吠陀》,實則傳承著另外一種文化("其教則必甚古,且其思想有早于《梨俱吠陀》者"--湯用彤先生語),它被名爲《吠陀》,顯然這是在野文明同化雅利安統治者的結果。《阿達婆"吠陀"》裏女神崇拜多于男神,而《梨俱吠陀》以男神爲主,阿達婆"吠陀"》裏大量使用密咒,這是它的一大特點,《阿達婆"吠陀"》具有明顯的母系文明特征。《阿達婆"吠陀"》體系的文獻也被收入了《奧義書》,最著名的是《蛙氏奧義書》(Mandukya up.),又譯爲《"唵"聲奧義書》。這部書非常非常的重要。這部《奧義書》是解釋《阿達婆"吠陀"》的密義的,它把覺性(Caitanya)分爲醒(Jagrat)、夢(Svapna)和深眠(Susupta)叁種狀態,貫穿這叁種狀態的叫Turya。turya就是four,無以名狀,索性就叫Turya,Turya遍滿醒、夢和深眠。要想對印度宗教和哲學追本溯源的話,就必須深入研究這部《蛙氏奧義書》。今天時間不夠了,不能細致講了。

  到了公元二、叁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宗教流派出現了。這個流派被後世稱爲怛特羅(Tantra),這個詞的詞根是tan,是"延伸"、"延續"義,就是把"小我"延展開來,與宇宙的"大我"相融合。怛特羅教派的出現是劃時代的,他們自稱傳承的是遠古的母系文明,他們反對婆羅門教,在這點上與沙門相一致,顯然屬于反雅利安陣營。但在修行實踐上與沙門教派的方法很不一樣,怛特羅教派不主張禁欲,甚至在某些形式上是縱欲的,怛特羅教派中也有苦行的派別,但不是主流,也許是受沙門苦行或婆羅門苦行的影響的結果。怛特羅認爲性欲不可禁,也不能禁,性欲只可轉,因此,在修行上怛特羅教派不只是在心性上作禅定,而是要喚醒生命的原動力莎克蒂(Sakti,可譯作“性力”),使之與靈性的濕婆(Siva)相結合。這種修行的方法更強調對身體的修煉,密咒(Mantra)的運用是怛特羅教派重要的修行手段。在修行結果上怛特羅教派以獲得悉地(Siddhi-At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power)和頗伽(Bhoga-Experience of supernal pleasure )爲最高境界,有八十四位具大神通的成就者。怛特羅教派具有強烈的母系文化的特征,莎克蒂就被比喻成一個女神,沒有她濕婆就失去了能力,這種母性的力量是萬物之源。甚至在有的怛特羅經典中視一切女人爲女神,怛特羅教派在印度始終都是女性利益最堅決的維護者,倡導重女不輕男、女尊男不卑。怛特羅教派在傳承上有很多女上師,認爲上師對弟子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怛特羅教派到了公元十世紀的時候,在克什米爾地區獲得了空前的成就,出現了一位集怛特羅教派之大成的最偉大的思想家阿毗納瓦笈多(Abhinavagupta,其代表作是Tantraloka ),他的地位相當于佛教中的龍樹和無著,相當于吠檀多派中的商羯羅(Sankara )。對阿毗納瓦笈多的研究現在是個空白,其中有無盡的寶藏等待我們去開發。

  其實,怛特羅對于我們並不陌生,因爲從公元四、五世紀開始,在印度東北方的孟加拉地區,一些佛教徒大量地吸收了怛特羅教派的修行方法,融合到自己的體系當中,這就形成了所謂怛特羅佛教(Tantric Buddhism)或佛教怛特羅(Buddhist Tantra)。這就是佛教密宗,被稱爲《續部》,佛教《續部》經典大多都能在Mantramarga 怛特羅中找到原形和出處,最早來中國傳授怛特羅的印度人是五世紀初來華的昙無谶,就是譯《涅槃經》、發揮一切衆生都具佛性的那位大師。公元七、八世紀,金剛智、善無畏和不空先後來漢地傳密宗。公元八世紀,印度蓮花生大師開始把密宗傳到西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

  那麼,現在就存在一個問題,密宗是佛說嗎?《續部》不是化身佛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在藏傳佛教中是定論,在藏密經典中有關《續部》的來曆有多種神秘的傳說。其實現在看來,密宗就是把傳承印度河遠古母系文明的怛特羅修行方法融合進佛教而形成,以佛教的見地作理論上的准繩(注意:這是要害!)。但是,在修行方法上佛教和怛特羅確實存在著很大差異,比如禁欲與非禁欲之間的差異,這就存在一個受比丘戒和密法修行之間的矛盾,藏傳佛教的很多祖師都不是出家人,這也是擺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個課題。宗喀巴大師的貢獻就是把屬于沙門教派的佛教與怛特羅教派在實踐上做了調和,當然,對他的功過的評價在藏地還是見仁見智的。漢傳佛教長期以來對藏傳佛教有一個誤解,認爲《續部》是婆羅門教的東西。其實,怛特羅不僅不是婆羅門教的,而且自始至終都是婆羅門教的反對者,在反對雅利安《吠陀》信仰上,怛特羅和佛教從來都是同盟軍,這一點必須澄清,這也許正是它們兩者可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就是我對"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的個人看法,概括起來是吠陀、沙門和怛特羅這叁個源流,正是這樣叁個文明相互的交融,造就出了印度這樣一個非常複雜而又非常絢麗的宗教國度。

  我今天就談這些,謝謝各位!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講(于曉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