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P3

  ..续本文上一页欲主义是沙门教派的重要标志。第二条就是修习禅定,他们认为修习禅定是摆脱痛苦和超越轮回的最重要的手段。《奥义书》里的禅定方法不是雅利安的,它是恒河流域的森林居民的,这也是蕴育了伟大佛陀的文化背景。

  很巧,昨天上午宗性师讲了四念住,下午妙华法师讲了禅定,这就是沙门思想反映在佛教里最重要的两个支点。四念住第一条就是观身不净;还有一条是观受是苦,一切的感受都是苦,目的就是要断欲、要厌世,生起出离心,一个佛教徒如果生不起出离心,那他的一切的修行都是空中楼阁。当然,四念住在后期的大乘佛教中被做了一些积极的理解,做了一些调和,但从原本的沙门思想来讲,就是厌世的。在所禁的诸多欲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之欲,就是对异性的贪爱之欲,所以沙门教派才倡导出家,成为比丘(Bhiksu)。出家人要修习不净观以断性欲,这也是修习禅定的基础,如果没有严格的禁欲作前提,禅定的修习就没有了根基,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沙门教派的第二个支柱是修习禅定,昨天下午妙华法师讲了很多,就是如何心住一处、静坐冥想、直观真谛。耆那教比佛陀的教法在禁欲方面走得要极端得多,佛陀讲中道,避免苦行,佛教比丘是剃头,而耆那教的出家人是把头发一根根地连根拔掉。耆那教有两派,其中一派叫"天衣派",就是"以天为衣",真的就是裸体,他们认为身上哪怕有一点点东西,都是对贪心的助长。印度这个国家非常的热,全裸还是可以生存的,如果到了中国的北方,冬天来了,恐怕"天衣派"是要被冻坏的,耆那教走不出国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佛教在印度断了,而耆那教到今天还在印度延续着,也许正是耆那教徒这种极端的苦行,使得印度民众始终都能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敬仰之心。当然,沙门思想各教派之间虽有共通之处,不同点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佛陀所倡导的诸行无常、诸法缘生无我等,都是佛法与外道不共之法,这是绝对不能抹杀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印度的宗教源流归纳出两条线:婆罗门和沙门,现在一般的印度宗教史教科书都是把印度宗教划分成这样两个源流来理解。还有没有第三个源流呢?当考察整个印度的宗教,特别是考察了克什米尔(Kashmir )地区的宗教传承和我国藏族地区的密宗佛教的传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仅用这样两根线来统摄印度的宗教源流显然是不够的,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因为这样的划分也许并不符合印度早期宗教的事实,我觉得极有可能还存在着第三个源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河流域的重大的考古发现,为我的这个观点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从1924年开始,一些欧洲的考古学家与印度的考古学家一起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沿岸)先后发现了两个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遗址,把它们定名为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anjodaro),它们之间相距三百五十英里,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让印度人欢欣鼓舞。因为这项考古发现足足把印度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一千年,它揭示出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公元前一千八百年)之前,在印度河流域曾经存在着非常绚烂的古代文明。这两个城市遗址的年代显然是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城市街区井然有序,有完备的排水系统。它们虽然相距三百五十英里,但两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竟是极其相近的,而且这两个城市出土的陶器是同一种类型的,铜制工具都是标准化打造的,出土了相同的珠、链等装饰物。显然,在那个时期、在那样一个大的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文化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无数谷物的印迹,以大麦和小麦为主,发现了很多动物的骨骼,经学者研究以后断定,几乎全都是家养的绵羊、山羊和牛等,这说明这是一个以种植谷物为主并饲养家畜的安居乐业的农业城市文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一件武器,我们因此可以推测这不是一个强权国度,而是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这和早期《吠陀》中记载的大量的战争和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差太大了。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哈拉巴民居中挖掘出了无数的女神像,最早的女神雕像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制成的,是女神像,这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都能有这么一个结论,大约在距今四千年以前,特别是距今五千年的时候,人类普遍生存于母系社会之中;从距今四千年开始母系文明衰落了,父权文明上升了;到了距今三千年左右,在世界上很多地区,父权得以确立。比如在中国,周王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标志着中国父系文化的确立,周文王改造过的《易经》被称为《周易》,是以“乾”卦为首,“乾”卦是全阳,象征天、代表男性,而失传的夏朝的《连山易》和商朝的《归藏易》分别是以"艮"卦和"坤"卦起首。不要小看了这个变化,这是父权文化确立的标志。孔夫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公的礼,建立并得以弘扬的儒家学说是集中国父系文明之大成,它统治、教化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近两千五百年的正统。中国人受儒家的薰习,因而习惯说"乾坤",不习惯说"坤乾",但是,道家讲"阴阳",不说"阳阴";我们习惯说"阴阳五行",不习惯说"阳阴五行",从这个细节上就流露出儒道两家是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传承。其实,老子传承的是五千年前女娲伏羲以及炎帝黄帝的远古母系文明。当然,这些是中国的事,是题外话。哈拉巴发现的大量的女神像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当时在印度河流域生存的这个定居的农业社会属于发达的母系文明。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出土了几枚粘土印章,印章上有人形莲花坐姿像,还有各种瑜伽(Yoga)姿势。显然,修行是这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形成的以典型的东方内省修行为主要特征的印度宗教,在这里不是找到了源头了吗?在印章上还有一些文字,可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破译。它一定保存有很重要的文化信息,一旦破译,将是震撼人心的。

  问题是印度河流域的这个古老的文明为什么忽然消逝了?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论是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期间,在印度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首先是干旱。按照记载,当时还有一条重要的河流,叫萨拉斯瓦帝(Sarasvati )河,其规模不小于印度河,由于干旱而干涸了,那是非常严重的事。随后又发了大洪水,河流大规模改道。正在遭受如此严重的天灾之时,强悍好战的雅利安人到来了。

  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史前的原住民已经享有了极为辉煌的文明生活。雅利安人的入侵实际是一个崇尚父权的游牧民族对一个信仰母系文明的农业民族的镇压,它意味着野蛮战胜了一个非常古老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城市文明。《梨俱吠陀》中记载了这场战争,记载了雅利安人摧毁了无数的城市。一个文化上落后、武力上强盛的民族战胜一个文化上先进但在武力上相对落后的民族,这样的事情在近三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被镇压了的文明民族,虽然它不能不屈从于统治者,可是他们的优秀文化往往不会轻易的灭绝;只是成为潜流,等待时机,蓄势待发;它甚至会反过来去同化统治者。这样的事情在印度确实发生了,比如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一部新的《吠陀本集》,叫《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它虽名为《吠陀》,实则传承着另外一种文化("其教则必甚古,且其思想有早于《梨俱吠陀》者"--汤用彤先生语),它被名为《吠陀》,显然这是在野文明同化雅利安统治者的结果。《阿达婆"吠陀"》里女神崇拜多于男神,而《梨俱吠陀》以男神为主,阿达婆"吠陀"》里大量使用密咒,这是它的一大特点,《阿达婆"吠陀"》具有明显的母系文明特征。《阿达婆"吠陀"》体系的文献也被收入了《奥义书》,最著名的是《蛙氏奥义书》(Mandukya up.),又译为《"唵"声奥义书》。这部书非常非常的重要。这部《奥义书》是解释《阿达婆"吠陀"》的密义的,它把觉性(Caitanya)分为醒(Jagrat)、梦(Svapna)和深眠(Susupta)三种状态,贯穿这三种状态的叫Turya。turya就是four,无以名状,索性就叫Turya,Turya遍满醒、梦和深眠。要想对印度宗教和哲学追本溯源的话,就必须深入研究这部《蛙氏奥义书》。今天时间不够了,不能细致讲了。

  到了公元二、三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流派出现了。这个流派被后世称为怛特罗(Tantra),这个词的词根是tan,是"延伸"、"延续"义,就是把"小我"延展开来,与宇宙的"大我"相融合。怛特罗教派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他们自称传承的是远古的母系文明,他们反对婆罗门教,在这点上与沙门相一致,显然属于反雅利安阵营。但在修行实践上与沙门教派的方法很不一样,怛特罗教派不主张禁欲,甚至在某些形式上是纵欲的,怛特罗教派中也有苦行的派别,但不是主流,也许是受沙门苦行或婆罗门苦行的影响的结果。怛特罗认为性欲不可禁,也不能禁,性欲只可转,因此,在修行上怛特罗教派不只是在心性上作禅定,而是要唤醒生命的原动力莎克蒂(Sakti,可译作“性力”),使之与灵性的湿婆(Siva)相结合。这种修行的方法更强调对身体的修炼,密咒(Mantra)的运用是怛特罗教派重要的修行手段。在修行结果上怛特罗教派以获得悉地(Siddhi-At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power)和颇伽(Bhoga-Experience of supernal pleasure )为最高境界,有八十四位具大神通的成就者。怛特罗教派具有强烈的母系文化的特征,莎克蒂就被比喻成一个女神,没有她湿婆就失去了能力,这种母性的力量是万物之源。甚至在有的怛特罗经典中视一切女人为女神,怛特罗教派在印度始终都是女性利益最坚决的维护者,倡导重女不轻男、女尊男不卑。怛特罗教派在传承上有很多女上师,认为上师对弟子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怛特罗教派到了公元十世纪的时候,在克什米尔地区获得了空前的成就,出现了一位集怛特罗教派之大成的最伟大的思想家阿毗纳瓦笈多(Abhinavagupta,其代表作是Tantraloka ),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龙树和无著,相当于吠檀多派中的商羯罗(Sankara )。对阿毗纳瓦笈多的研究现在是个空白,其中有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

  其实,怛特罗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从公元四、五世纪开始,在印度东北方的孟加拉地区,一些佛教徒大量地吸收了怛特罗教派的修行方法,融合到自己的体系当中,这就形成了所谓怛特罗佛教(Tantric Buddhism)或佛教怛特罗(Buddhist Tantra)。这就是佛教密宗,被称为《续部》,佛教《续部》经典大多都能在Mantramarga 怛特罗中找到原形和出处,最早来中国传授怛特罗的印度人是五世纪初来华的昙无谶,就是译《涅槃经》、发挥一切众生都具佛性的那位大师。公元七、八世纪,金刚智、善无畏和不空先后来汉地传密宗。公元八世纪,印度莲花生大师开始把密宗传到西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

  那么,现在就存在一个问题,密宗是佛说吗?《续部》不是化身佛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在藏传佛教中是定论,在藏密经典中有关《续部》的来历有多种神秘的传说。其实现在看来,密宗就是把传承印度河远古母系文明的怛特罗修行方法融合进佛教而形成,以佛教的见地作理论上的准绳(注意:这是要害!)。但是,在修行方法上佛教和怛特罗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禁欲与非禁欲之间的差异,这就存在一个受比丘戒和密法修行之间的矛盾,藏传佛教的很多祖师都不是出家人,这也是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个课题。宗喀巴大师的贡献就是把属于沙门教派的佛教与怛特罗教派在实践上做了调和,当然,对他的功过的评价在藏地还是见仁见智的。汉传佛教长期以来对藏传佛教有一个误解,认为《续部》是婆罗门教的东西。其实,怛特罗不仅不是婆罗门教的,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婆罗门教的反对者,在反对雅利安《吠陀》信仰上,怛特罗和佛教从来都是同盟军,这一点必须澄清,这也许正是它们两者可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就是我对"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的个人看法,概括起来是吠陀、沙门和怛特罗这三个源流,正是这样三个文明相互的交融,造就出了印度这样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非常绚丽的宗教国度。

  我今天就谈这些,谢谢各位!

  

  

《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