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一屆夏令營 淨慧老和尚開示禅修

  淨慧老和尚開示禅修

  (2003年7月22日上午)

  

  我想我們來參加夏令營的每個人要對自己有個要求。在開營式的時候你們都有一個宣誓,那個宣誓就是對自己提出一個要求。自己有要求就會有進步,自己如果沒有要求就很難進步。所以每個人都把腿盤好,能盤多長時間就盤多長時間,盤單盤就行了,不要盤雙盤。我可以跟你們下個保證,就是盤腿決不會使你的腿受傷,這點你們記住,腿受不了傷。在寺院裏邊小和尚盤腿,那是很辛苦的,把雙盤盤起來,然後拿石頭壓住,那樣他都不會受傷。因爲盤腿只是把軟組織撐開,撐長,讓它的血管能夠流通以後,它就不疼了。所以你們放心,不會有什麼問題。大家都盤好沒有?盤好了,我們盤一小時。要忍,要忍住點。

  爲什麼我們要來參加夏令營?我們從一個最淺的層次來說,就是鍛煉我們的意志,我們年輕人未來的生活,未來的道路不見得就像這個長廊鋪得這麼平,不見得就像柏林禅寺這個路,也不見得都像高速公路,那麼整齊,那麼平坦,也許你們未來的路就像鄉下的小道一樣,就像山上的路一樣,高高低低,高一腳,低一腳,溝溝坎坎的。那麼,如果說一個人沒有毅力,想要很好的走完人生的曆程,不容易。所以我們參加夏令營這個活動,它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通過這個盤腿就可以鍛煉我們的毅力。在日本,在韓國,那些運動員都要到寺院去參加坐禅,那是每個禮拜都必須去的。大家可能知道日本民族的性格,知道韓國這個民族的性格,是很有毅力的,哪怕是這個腿疼斷了,他都不會放下來,他一定要達到終點的要求,否則的話,他不會輕易地把腿放下來。那是什麼呢?那就是毅力。如果這個運動員沒有毅力,他一定不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一定不能在比賽的時候戰勝對方。所以你們一定要把這一點內容,把鍛煉意志和毅力這個內容作爲你們夏令營七天生活的要求之一,我們舉辦這個活動也是這個意思,也是希望能夠鍛煉青年人的意志。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人都有意志,都有毅力了,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了,我們的民族就有希望了。鍛煉意志和毅力,盤腿很重要,它又酸又疼,那種難受是說不清楚的。好像也是這個,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如果你闖過了這一關,那種舒服,那種成就感,也描述不出來,也是只有自己去體會。但是這一關一定要突破,不突破這一關,想要學佛,或者想要學打坐,或者是將來想在學問上工作上有什麼成就,沒有毅力的人,成就有限。沒有毅力的人,不能夠真正取得人生最豐厚的這一份禮品。

  我今天講的,主要是如何來面對和處理我們刹那生滅的心念。我們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樣,就像長江的滾滾波浪一樣,就像大海一樣,沒有一時一刻平靜過。那麼我們爲什麼從小溪說到長江大河再說到大海呢?我們的人心呢,有時候會有一些相對的平靜,就像小溪流水;有時候會有一些煩惱,這些煩惱一下子又克服不了,那就像長江大河的波浪一樣;我們的心念,高興到了極點,或者是仇恨到了極點,那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此起彼伏,沒有平息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要一步一步地來調。從大海的波濤慢慢地調整到長江大河的波浪,然後再把這個心態又調整到小溪的流水那種波浪,很緩,潺潺流水,然後要調整到沈潭止水。爲什麼沈潭的水會不動呢?因爲沒有風浪。風浪是什麼呢?風浪就是我們的妄想心。這個妄想心能夠逐步地平息下來,我們的心念就會慢慢地減少活動,就會慢慢地符合修行人修行的要求。所以打坐,從它的初步來講,最主要的就是能使我們的心念趨近于平靜。心念平靜了有什麼好處呢?心念平靜了,我們就有智慧,我們有了智慧,就會正確地處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就會有選擇地接受正確的知識,排除、拒絕那些不正確的東西。所謂因戒就生定,因定就發慧。

  今天要跟大家提出來交流的,就是達摩祖師的一個方法。他的這個方法是什麼呢?叫做安心法。達摩整個的思想有四句話,這四句話是他的弟子(昙琳)總結出來的:要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達摩祖師的禅,達摩祖師的思想,就是這八個字:“安心,發行,順物,方便”。這位昙琳法師進一步解釋怎麼樣叫做安心,怎麼樣叫做發行,怎麼樣叫做順物,怎麼樣才算是方便。他說:“如是安心者壁觀”,把我們這個心呢,就像一堵牆壁一樣,我們這個心所面對的就是一堵牆壁,叫“壁觀”,你能夠做到這樣,就能安心。“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謙”,“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今天講其中的第一句話,只能講這第一句話,“如是安心者壁觀”。比如我們今天是在這裏打坐,可我們每個人當前的心態能不能就像面對著一座牆壁,大家靜下心來,坐五分鍾試試看。靜觀自己的心態,靜觀自己刹那起念的心念。(五分鍾過後)

  我們如果能保持五分鍾的安靜,那我們就非常地有希望。因爲修行跟其他的任何事情一樣,都是一種積累。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要動,要忍痛,年輕人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心是一種自我肯定,有信心是自己生命價值的表現。“心如牆壁”,僅僅是一個比喻而已,大家千萬不要移來一座牆壁放在心頭,那樣就會成爲毛病。“心如牆壁”,就是我們的正念能夠打成就一片,妄念沒有地方進來,那個意思就是牆壁,這個初步的意思就是這樣。當然,“心如牆壁”它還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第一步就是不讓妄念在心頭起伏,要正念相續,讓正念一念一念地連續起來。如果我們真正地在心頭豎立起一面牆壁,那可能就會堵在心裏,會給我們的呼吸順暢、血液流通帶來毛病。

  “心如牆壁”在禅宗的典籍中叫作“壁觀”。唐朝的圭峰宗密禅師作了一本書叫《禅源諸诠集》,他說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壁觀”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有四個步驟:“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止諸緣,就是我們在修禅定時,要專心致志,心無二用,跟外面的人和事暫時停止接觸、停止攀緣。比如說我們在打坐時,肯定要把手機關掉,把門關起來,給家裏人一個交代,告訴他們自己在幹什麼,希望他們不要打擾。如果家裏人很同情你,你可以把實情告訴他,說“我現在在打坐”,如果家裏人不同情你,你不妨跟他說,“我現在要休息,請你們保持安靜。”這算不算打妄語呢?不算,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爲了保護自己。我想,說“休息”是最好的。因爲休息的意思包括不跟外部接觸,也包括我們內心的妄想能止息,一語雙關。所以要外止諸緣,諸緣主要指的苦樂憂喜,人我是非等等。像這樣的事情我們都要停止攀緣,停止去考慮它。內心無喘,這個喘就是心在起伏,心裏面經常有的妄念。“外止諸緣”是指比較具體的一些事情。“內心無喘”呢?就是要停止一些內心的雜念,使我們的心像牆壁一樣,針插不進去,水潑不進來,那就能夠做到心如牆壁。能夠達到如此的要求,才可以入道。入道是什麼呢?是入修行的門、修道的門。我想可以用這四句話來指導我們調整自己的心念,檢查自己在用心的過程中能否達到這個要求,或者說能有多長的時間達到這個要求。開始的時候不能要求太高,有一分鍾做到這樣也是不錯的。我是很實在的,因爲我們實際上連一分鍾都做不到。如果再說絕對一點的話,連一秒鍾都做不到。如果用這樣的要求來看待我們的心念,你就會曉得這個問題太嚴肅了,絕對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的心是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妄想分辨。我有一個要求,要求從一秒鍾開始。有了一秒鍾,就有兩秒鍾,如果有六十秒鍾都能心如牆壁,那就有了一分鍾。有一分鍾能夠靜下來,那就是我們修行上很大很大的進步。把“心如牆壁”的要求用時間來量化了,修行、修禅定就很具體了,就不那麼抽象了。大家再試試看,這一分鍾能不能靜下來,開始。(一分鍾過後)

  這一分鍾能不能靜下來?——很難。所以說,我們這個毅力的養成,意志的養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下面大家把腿盤好,坐十五分鍾。(禅坐十五分鍾)

  下面大家可以活動活動,休息一下。(休息十分鍾)

  我在開營式上講,“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大家在七天之中要好好體會這個思想是什麼。《淨行品》有一百四十一個偈子,是在時時處處,事事物物都要善用其心,這個思想境界多寬廣,這個思想境界就叫做華嚴的境界,那是像大海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擴展我們的心量,把心量擴展到一切衆生,萬事萬物,那麼我們打坐也是要訓練這個心,訓練這個心在萬事萬物上面都能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我感覺到這兩句話是當前我們人類處理一切問題的一把鑰匙,我們人類的善心太少了。所以我們要訓練這顆心,有慈悲;有智慧;向善、向上,使這顆心時時刻刻都能夠安定下來,如是安心。“如是安心”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像這樣地去安心,壁觀——我們處處看到一切事物不要去分別,就像看到一面牆壁一樣,不要分別。不分別,你的心就安定下來;一分別就糟糕了——他又在說我,他又在議論我,他做的一切事情對我有妨礙,總沒想到我對別人有所妨礙。大家想過這個沒有:我總在妨礙他人。人很不容易做到這個,打坐就是教我們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讓妄想的心,千頭萬緒,千絲萬縷的心集中到一點上。這一點是不是妄心呢?也是妄心。這一點就是那天王致遠先生講到的“芥爾一念”,這個“芥爾一念”就在前念與後念中間。這個中間的空隙有多大呢?嚴格地講起來是沒有空隙的。如果說有空隙,就像那個芥子那麼大,那個空隙就那麼一點。我們觀心,讓心如牆壁,就是在這個地方用心。前念與後念之間,那個中間的一點點間隙之間,那一點能夠把握住了,那就是不生不滅;那一點把握不住,就是生滅心不停地在流轉。如果我們觀察這個心能夠觀察到“芥爾一念”,觀察到一秒鍾這樣的程度,心如牆壁就可以逐步做到。(對某位營員…

《第十一屆夏令營 淨慧老和尚開示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