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已經解脫人天繩索,已經成就阿羅漢了。所以你們這些人「當行人間」,當你能夠出叁界之後,又要能夠入叁界、出入自在。「汝等當行人間」倒駕慈航回來普渡衆生的意思,深入世間去跟衆生廣結善緣、協助衆生出離苦海,「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就是協助衆生出離苦海解脫自在,「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當你真正成就阿羅漢之後,能夠獨當一面,「不須伴行,一一而去」,因爲都是能夠展現大無畏的精神,但是卻沒有我慢,只有大慈大悲,願意跟衆生無條件、無所求的分享法喜而已。
佛陀也是一樣,不是說叫你們去,而自己就在家裏面翹著腿,佛陀還是一樣到處去告訴衆生一條解脫之路。所以,最初的弘法就是這樣,沒有所謂的宗教事業,大家都是很單純的告訴衆生解脫道而已。「解脫人天繩索」就是出叁界,已經證到無學位的阿羅漢,必須是了悟生死大事,對叁界已沒有任何的抓取。以佛陀的標准--要成就無學位的阿羅漢才能遊化一方。叁果以內的都還在有學位、還有無明與我慢,也就是還沒有完全覺醒過來,還沒有徹底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實相,生死大事仍未徹底解決。叁果以內可以當助教,但是還沒辦法獨當一面。像這一次禅修,協助大家如何以「無爲法」,然後溶入「無常法流」裏面,然後再怎幺樣去溶入「空」、去看到「空」,然後去體會空中生妙有,以及去體悟到心與「空」相應,然後隨順緣起。
當你真正去體悟到,你就會有法喜,但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入流」的開始,身、心要很柔軟,才能夠入流;要歸○,才能夠入流,用「無爲法」才能夠入流。當你入流之後,因爲不夠穩定,要把那一種穩定度,讓它從點、線、面擴大,到後來是全然跟整個法界的法流一體。當你體證到此階段之時,真正來到無修、不用修行,到哪裏都是跟整個法界法流在一起,而且裏面是沒有我慢的。但是,你不要想說:我現在就不用修行。記得!如果你還沒有完全臣服法界、還有我慢、還有苦、還有內心不安,你都要繼續再用功。當你真正發現到你臣服整個法界,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完全消失、完全斷除,法喜不斷。到後來,當你真正體會到「無修」的時候,就會體會到要修行都是一種我慢。但是,只要你還有苦、還有不安,你說:『你說修行是我慢,我現在就不用修行啊!』這是大我慢,你是用一個大我慢在去砍我慢,因此不要自欺欺人,你真正到家了沒有?我們要問問自己,尤其心靜下來好好的扪心自問,只要我們還沒有真正了悟,就要虛心的學習,不要怕說把缺點暴露出來,就會變成好像可恥。如果你的「自我」都還抓著,就要把這些缺點不足都暴露出來,然後虛心的學習,有一天你就真的能夠解脫自在。
真正覺醒過來、了悟宇宙人生實相、已達無學無爲的解脫者,都能獨當一面、安樂人天、利益衆生。
(第四節)佛陀就告諸比丘:「如舍利佛比丘,智慧,大智、分別智、廣智、無邊智……」也就是「止觀雙運」開智慧,真正解脫者的智慧展現出來,而且他是「少欲知足」,因爲他覺得在佛不增、在凡不減,體會到整個法界的法流都是如此在供應我們、如此的泉湧不斷,所以他就這樣「少欲知足」、「柔和無爭」。一個解脫者不會去跟人家作一些不必要的見诤,只是跟衆生作法上的分享而已。「愍念生萌、然熾正法、與人說法無有厭足」一個解脫者、成就阿羅漢的人,就是自然大慈大悲憫衆生,「與人說法無有厭足」,這裏面沒有我慢的展現,不是一直抓著人家、一直要告訴人家,讓你知道我多幺行、我證量多幺高,這裏面都是我慢在作祟。他是一種大慈大悲,只要衆生願意找解脫法,我就是無條件、無所求的跟大家分享。因此,批評阿羅漢識自了漢,都是誤解或是以訛傳訛。
(第五節)有一位天子告訴佛陀,事實上這裏面是有忌妒心的,就說:佛陀啊!你「斷一切鈎鎖」你是一個解脫自在的人,「牟尼無有家」你是處處無家、處處家的人,「沙門(佛陀)著教化」你這幺積極要去弘法度衆生,「我不說善哉!」我覺得我不喜歡這樣,我覺得你這樣不太好,因爲我覺得你還沒有到家、還不夠格,你應該怎幺樣……。事實上,這裏面是含有一種忌妒心,其實一般修行人、一般衆生,如果沒有真正要解脫,聽到有解脫者出來跟你講解脫法,你是不喜歡、不高興的,如果不是真正要解脫,你不會高興的。因爲你是一直在鞏固那個「自我」,你是想要聽那些如何讓你鞏固「自我」,讓你有實現「自我」成就的那種法。真正的解脫法,卻是要拆掉你那個「自我」的保護。
所以,如果你沒有要解脫,真正聽聞到那種解脫法,你會不高興、不快樂,而是會排斥、不信。等于說跟佛陀潑一些冷水,于是佛陀就回答,「世尊說偈回答:『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真的是對世間看得很深、很深,「其有智慧者」大徹大悟的人,「孰能不愍傷?善逝哀憫故」「善逝」是解脫者、隨時歸○的人、佛陀、一個真正解脫者。因爲一個解脫者看到衆生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自然生起卑憫之心,因此「常教授衆生」,風塵仆仆、南奔北跑在所不辭,只要能協助衆生出離苦海,無條件、無所求願意與衆生分享。「哀愍衆生者,是法之所應」大慈大悲的展現,一個真正體悟真理、體悟實相,真正解脫自在的人,自然會流露出這樣的德相,都是不假造作、不假勉強。真正有修有證、解脫自在,你走在弘法路上,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但是,你不會跟人家爭、不會跟人家搶、無诤。在無诤之中,就是願意默默無條件的跟衆生分享。
【法義分享】「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當你真正醒過來、上到彼岸,就會大徹大悟--原來苦海中的衆生,都在互相催眠、互相纏縛。上到彼岸才會相信--往昔的顛倒夢想,原來都是在「海中鑿河」。從此了悟「無學、無修、無爲」的真義。一個解脫者以前也是在苦海裏面一個浮浮沈沈的衆生,當他醒過來之後,發現涅槃彼岸就在這裏,再看左鄰右舍、一般的衆生,都是互相在催眠,這樣要怎幺樣才能夠解脫?要到哪個大海去,才能夠找到你的家?到哪個大海去,你才能找到大師啊?你要怎幺樣修,才能夠對抗潮流?才能夠對抗無常?你要怎幺樣修,才能夠避開那個海浪啊?……都是這樣一直在跟整個法界在對抗,一直在跟「無常」對抗,一直在跟「無我」對抗,這是一般很容易犯的問題。
但是,不管你再怎幺樣對抗無常、對抗無我,大自然法則不會屈服在你這個波浪之下,你一個波浪想要改變大海,可能嗎?你一個波浪想要改變整個潮流,想要改變無常、想要改變無我,可能嗎?那只是自討苦吃啊!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是去看到這整個實相,從此不再懼怕無常、也不再懼怕無我,而且當他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也體悟到不生不死,因此他是全然的放開、全然的信任交給整個法界,生命很灑脫自在。所以,耶稣就講說:我是上帝派我來的,死後呢?我是回歸主懷啊!涵義都很深啊!當你去了解整個法界之後,解脫者的潇灑、境界才能夠出來,真正了悟生死大事。
這就是爲什幺佛陀要他的弟子們成就無學位的阿羅漢後,才可以獨當一面的出去弘法。因爲如果還有「無明」(證到叁果還有「五上分結」)、還有「我慢」的翳膜遮障,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不覺、也不以爲然。「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縛」這種現象不但世俗人如此,修行團體、宗教團體也是普遍存有此種現象。大家靜下心來好好去看、好好求證,是不是這樣呢?師父抓弟子、弟子抓師父,只要這個師父還有「我慢」、還有自我意識,都會抓啊!師父抓弟子,弟子抓師父,偶像的崇拜;宗教抓信徒,信徒抓宗派,信徒呢?又是心外去求法,求心靈的依靠,一直向心外求安心之道,宗派的信徒都容易成爲這樣。所以,只要一有抓取,真理就極易被扭曲、被變質。覺醒過來上到彼岸的智者,看到衆生在顛倒夢想、在苦海中浮沈,孰能不愍傷。所以,那種大慈大悲之心,很自然就會流露出來。真正的覺醒者--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幻燈片】
現在介紹最後一堂的幻燈片--反璞歸真,還有解脫自在、知足感恩、大慈大悲。這是代表「自我」,覺得我很高、很大,我比其他的又高、又大,于是在人我比較裏面,比出他比別人大,「自我」就很膨大。旁邊這個呢?它覺得我比人家矮、比人家瘦小,人類常常在「自我」比較二元對立的情況之下,不是自卑、不然就是我慢,因此常常在卑慢與我慢的世界裏面,都是因爲沒有去看到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系,你能夠長的這幺高大,也不是我能,那是整個地、水、火、風、空的孕育。
一般衆生沒有修行、沒有學佛,我們常常都是在看別人的臉黑,我這一棵樹就在取笑別人:哈哈!你怎幺長得這樣?!又怪又醜啊!這一棵又在取笑別人:你怎幺長得這樣?!……都是在譏笑別人,還有看別人臉黑,「哇!你的臉好黑啊!……」都看別人的陰影。這一邊也是在譏笑你,你的陰影、你的臉黑還是一大堆啊!然後這邊也在取笑他。我們衆生沒有回來反觀,沒有回來淨化我們自己,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臉黑,看不到你腳下的影子,你都只是在看別人的臉黑,然後在那裏人我比較。所以,當你在看他、譏笑他,反過來他也就在笑你:你怎幺長得這幺醜?!你怎幺長得這幺怪?你怎幺這幺多黑啊?!……一樣都在彼此取笑。這都是一般的衆生,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返回來淨化自己、看自己,你要返回來看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哇!你的臉沒有比別人白……」你的貪瞋癡、我慢、影子、十個結,「自我」所投射出來的影子,就是那些貪瞋癡、我慢、十個結。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修行很厲害,我現在很高了,我現在能夠成唯一,我萬法可以歸一……。
但是,不管你的修行再怎幺高,你再怎幺神通廣大、比別人高很多,只要你還有「自我」,內心的苦、內心…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