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经过整个解脱道的闻、思、修、证,到后来真正有所体证之后,就会真的很知足、感恩,而且如实展现大慈大悲。

  (第一节)「如来成就四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狮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比起:谓缘无明行』。」「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最重要的是在后文。因为佛陀宣说出真实的教法,真理是禁得起任何考验、任何求证的,不怕你去考验、不怕你去求证,而且当你真正体会到真理实相之后,能够「断生死流」,生死链才会断掉。「如是真实教法现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正确的闻思之后,修行解脱之力才能够真的爆发出来,才会想真正出「三界」的家。

  「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觉。是故,比丘!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乐……」事实上,不要把「出家」的意思狭隘化,今天发心一心一意走在解脱道上,当然工作照常工作,然而把修行解脱摆在第一顺位,就是已经走在「出家」的路上了。身相虽然是没有出家,但你的心已经走在「出家」的路上,真正的闻、思、修、证,为法作见证之后,自然会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当你真正成为明眼人,才能够告诉人家一条光明的解脱道,而不是「以盲引盲」。

  【法义分享】「先佛住处」在哪里?就是回归到空、溶入空海。如同波浪消失后,溶入大海。无所在,无所不在。一切来自于空;一切也终必回归到空。再高、再大的海浪,也只是大海里的一个波浪,不管他在自称是什幺佛、什幺大法王或是什幺大师,一样都只是法界大海里的一个波浪。如果以「人」为导向去崇拜一个人,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小浪,然后要去依靠一个大浪。佛陀就讲:我成佛也没办法不生不死,也没办法不老,色身无法不离世间。所以,佛陀就是要让你不要小看自己。比如现在黑板的蓝色这边,代表整个大海、整个海洋,海洋上面会有很多的波浪,波浪代表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包括一切的动物、一切植物、六道里面的众生都是,波浪是缘起的现象。

  现在把每个人缩小,代表你、我、他,一个人就是一个波浪,而波浪是跟整个大海是一体的,把整个大海又作更大的解析,大海就是整个的法界,整个法界里面是包含「空」,还有现象界的一切。大海就像整个无变无际的「空」,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现象界的一切就是波浪。波浪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因为「空」没办法画出来,大海是代表宇宙的本体空,波浪是代表现象界,再把它缩小到每一个人,一样都是大海里面的一个波浪。如果你有「自我」,「自我」就把它封闭起来了,当你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就是在海洋里面,一个「自我」把它封闭起来,就是我、我是、我能、我的……,圈圈框框内的就是我的,框框外的这些,又要抓很多的我的、我的、我所。你的视野视线没有打开,就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没有拉开视野去看到整个海洋,因此活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里面。

  问题是,你不知道我的波浪是从哪里来啊!我来自哪里?我要回归到哪里?你的生死大事没办法了悟啊!所以,因为你封闭起来,结果就会变成一口死的井水。因为你的生命被「自我」把它封闭起来之后,跟整个海洋、整个大自然没有在脉动,本来是有啦!因为你的「自我」都一直抓住,结果这座井水就变成进来的,渐渐比较减少了,然后就会慢慢形成一座干枯的井水,它会渐渐的减少、减少。因此,年纪渐渐大之后,你面对的「哇!糟糕!我的生命快用完了,我的蜡烛快燃烧没了……」故而渐渐会触及到「黑洞」,然后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内心的恐慌就会渐渐出来了。有的人就告诉你:「要赶快修啊!然后就可以找到、到大海那边……」你本来是在大西洋,但是你不知道啊!就认为说人家告诉你是来自于太平洋,你好好修,下一世就可以投生到太平洋去,就可以找到你的家,到那里就有人告诉你家在哪里……。于是你这个波浪,就一直修、一直修……,希望将来能够到太平洋去,到那边就有人告诉我家在哪里?……。

  这些都是比喻!让大家去体会到很深的。不然你就在想:怎幺看到左邻右舍他们都是这样的恐慌?他们就是这样的死亡?哇!那个波浪怎幺起来又消失了?看到我自己也会起来又消失了,结果就在那里很恐慌啊!很怕自己消失,就在那里好好一直修、修;修,希望将来能够不生不死,将来可以成为肉身菩萨、都不死,结果就拼命修……。或是要拼命修……,然后修得神通广大,当我神通广大之后,就可以把「无常」去除掉。我用一些法力、用一些咒术、用一些符术,就可以把旁边的「无常」去除掉。海洋的潮流怎幺可以流呢?这样流我会怕啊!这样我很不喜欢,这边的波浪怎幺又冲击过来呢?冲击过来这样我会怕啊!冲击到我啊!所以就会用一些念咒、催符、加持……,就要跟整个海洋在对抗。这个比喻是很深,要慢慢地去体会,我们常常都在做这样的工作,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很正常的过程。

  当有一天,就像佛陀走过这一条路之后,告诉你:你的问题、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就是在这一层薄膜,设若「自我」綑绑住,放不开我是、我能、我慢,你的苦、你的不安就存在。你一直把自己框框起来,就不知道家在哪里。所以,我们在这次的九天的禅修里面,后半段就是协助大家如何溶入「无为」?怎幺样做到「无为」?然后体会整个法界的法流。当你的「自我」真正愿意放下、愿意把它彻掉,真的愿意大死一番,过去通通归○,当然说要完全放下,不要躲在「自我」里面,你要去看整个周遭的世界,要把视野拉开、心胸拉开,去看到整个周遭的大千世界,才能照见到你所处的是什幺样的位置,此时「自我」看到整个法界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看到自己跟这整个大海的密切关系,才会渐渐地心甘情愿要放开,就是渐渐地臣服法界。

  当他这样慢慢体悟之后,就是经过闻、思、修的阶段,然后慢慢地去体会到整个法界的关系,「自我」慢慢的放开、放掉。当你真正的无我、无为,你只是放开。结果整个法界法流都跟你一起脉动,这时候才体会到什幺叫做不生不死。我这个波浪有生有灭,但是当我消失的时候,只是溶入大海里面,没有真正的死啊!再来,当我波浪形成,也不是我波浪本身在决定,那是很多的因缘形成,才有这个波浪的产生。当我这个波浪要消失,也不是我这个波浪本身在决定,那是整个海洋潮流、整个法界的因缘,才让这个波浪消失。但是,消失也不是真正的断灭,它只是又溶入法界的大海里面。至于溶入法界大海里面之后,法界大海要怎幺样运用,那是法界大海的事。

  对于有人问说:「佛陀您大般涅槃之后,跑到哪里去呢?」佛陀对这方面的问题是不回答,这是「十四无记」,为什幺把它归入「十四无记」?当你的「自我」撤除掉,你愿意全然的放开,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这时候你的生命就会从本来是死的这口井水,变成一个活的泉水,你的生命就会变成一口活的泉水,因为整个法界的法流不断川流而过,而且这整个法界都是充满着生命力,因此你的生命都是会很新鲜,而且充满着法喜。你才会从死的这口井水变成活的泉水,泉涌不断啊!所以,解脱者没有去到哪里,不是跑到哪里去啊!如果你还想跑到哪里去,就是有来有去,你的内心都会抓得很苦,他只是当下如实去看到跟整个法界的密切关系,看到整个真理实相之后,于是全然的放开。

  全然的放开,是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当下我是什幺样的一个形状,我就全然扮演当下的角色,你看他都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就是体证到「无来无去」,我不必要去到哪里才解脱,我当下就是解脱啊!当下就自在啊!因为他有看到整个法界,于是心与空相应,当下现起的是什幺样的波浪,或是现起的是什幺浪花,我随顺缘起、随顺因缘。当他了解整个实相之后,他就反璞归真,就是溶入整个法界反璞归真,不会在那里装神弄鬼。当你了解到跟整个法界的关系,然后再回来看到:哇!旁边周遭的这些众生,左邻右舍这些众生,他们都是一个一个「自我」抓得很紧,然后在那里苦啊!苦啊!……。当你看到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之后,自然就会大慈大悲悯众生,自然就会想说有因缘,愿意来协助这些众生,让他们能够看清真理实相、让他们能够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让他们能够现世就大安心大自在。

  当你全然放开之后,事实上是无所得、无所失,当你无所得、无所失,真正全然的放开,整个法界都在庆祝你,法界活的泉源都在供应你,因此解脱是很潇洒、很自在的。而且他是大慈大悲协助众生醒过来、出离苦海。

  经文第二节也都是讲说真正能够解脱自在,就能够自利利他、自他俱利。【法义分享】缘起法、现象界都是生生灭灭。要从世俗谛,再深入看到第一义谛;要从缘起法,再深入看到非缘起法。能体证到不生不灭的空,才能断生死流。若问「空」在哪里?「涅槃界」在哪里?「彼岸」在哪里?如同海中的鱼,不知身在大海中,而拼命找寻「大海在哪里?」如果你没有找寻过,是不知道你就是在涅槃海之中。因此,经过一番不断的找寻,后来你就能够大彻大悟。当一个人真正了悟生死大事、断生死流,必然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自利、利他、自他俱利,那是必然之事,而且是自然流露的,是不必勉强造作的。

  (第三节)「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我今天也到另一个地方人间游行。「我已解脱人天绳索」佛陀就告诉大家:我已竟解脱自在,出离三界了!不受三界束缚,成为解脱自在的人。汝等呢?…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