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證到叁果,還是要當助教,還是不能夠獨當一面的。「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這時候佛陀生病滿嚴重的,他想說如果這時候我取大般涅槃呢?「則非我宜」現在時機不太恰當,因爲很多弟子都不在身邊,「今當精勤以留壽命」一個人有一種想要留住生命力、意志力,因爲他的生命力希望留住,還會有一個持續性。因此,現在不是講佛陀放不下,有些人在重病的時候,到後來有很多的放不下,他的生命會在那裏拉扯,你跟他講怎幺樣放下之後,他會很快的放下就走。有的人對事情的一種執著也會,但是像佛陀這種解脫者,他是了悟生死大事。他是解脫自在,他只是觀察到現在不是大般涅槃的時機,可以用一種生命力,就像一個人旺盛的求生欲,可以讓生命再延長一段時間。
就好像破舊的車子,我勉強再把它維修、維修,仍然勉強可以在用。所以,不是佛陀貪生怕死,而是佛陀當時覺得說我現在還是留住色身,等將來因緣比較成熟的時候再大般涅槃。但是,因爲佛陀當時已經八十歲了,身體的疾病一樣都會有啊!「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一輛破舊的車子就是要多加強維修,勉強才可以用。「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方便力」還是要有一些生命意志力,然後讓他留著,不然他要走、隨時可以走了!他隨時放、就走了!「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佛陀這時候的身體疾病疼痛,要走也可以走,但是因爲這時候時機因緣還不是很成熟,于是想留一段時間再走,這時候他的身心病痛怎幺樣呢?「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有時候他入定、入比較深的定,這樣身心的分離,身體的痛也比較不會影響。一方面也就是他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與這些痛也都溶爲一體。
當你跟這些法界溶爲一體,這時候痛一樣都會減少。當你進入了忘我,那個痛也會消失。「時我身安穩,無有惱患。是故……當自歸依,歸依于法(也就是歸依于法界),勿他歸依」佛陀又再強調你們要自歸依啊!要歸依法界啊!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心外求歸依啊!爲什幺呢?如果要歸依我(佛陀)、要抓住佛陀,我這個佛陀也是無常啊!我也沒辦法成爲你的支柱,我只是協助你去看到真理、協助你獨立,因此不要心外去求法、要「莫異依止」,不要向心外去求依靠。
【法義分享】佛陀的色身仍是會老病死,與凡夫不同的只有隨順緣起,全然接受無常法則,全然安住在每一當下,內心沒有任何迎拒之心。一般衆生常常會在身體疾病的時候,然後又在那裏抱怨、在那裏瞋恨、在那裏怨天尤人、或是在那裏抗拒、拉扯,疾病反而是會讓你苦上加苦。如果你能夠全然接受,沒有拉扯之心,反而苦會比較少。佛陀臨大槃涅槃前,仍是再叁提醒弟子們要「自依、法依、勿他歸依」。不要去抓住任何人。真正善知識只是協助你獨立,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不會要強化弟子對他的依賴。活生生的佛法,不存在任何人的頭腦中;腦海中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名相、概念。活生生的佛法、真理,一定是當下、現在如實展現在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中,也如實展現在您的身、口、意中。爲什幺後面這裏要補充說明呢?因爲我們佛教界目前一種很錯誤的導向,滿嚴重!導向去依止一個法師、依止一個大師,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認爲一種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當時覺得說要講明,希望讓佛教界能夠在回複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上面,這樣你的見法、解脫才會快。
真正的善知識,了知自己只是個指引真理的手指,協助你去看透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協助你去看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真理。引導你以「大自然爲師」,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因爲我這樣體悟過來,發現這個才是很究竟,而且我發現佛陀、耶稣、老子他們都是如此,引導衆生回歸到法界,回歸到大自然來體悟「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都只是引導你以大自然爲師,你的目標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是鎖定在某人的身上,引導你逐漸回歸大自然,也就是回歸法界。逐漸溶入不生不死的「空」而解脫自在,這是「自依止、法依止」的深義。所謂「法依止」,事實上更深入更正確是要講「法界依止」。如果只是停留在「法依止」,容易又只是頭腦的概念、哲學名相而已。
宇宙人生的真理、最深的奧秘,都顯露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任何的經典裏。(經典只是尋寶的參考地圖,並不是寶藏所在之處。)經典文字都只是指月的手指,記得!宇宙的真理法則實相本來就是存在,不是先有經典,不是先有大師,是先有這些真理實相的存在,那些解脫者、大徹大悟的人,他們看到這整個大自然的法則,然後再把它诠述出來、再把它歸納出來,描述大自然法則的運轉是怎幺樣?現象界一切人事物的運轉法則是怎幺樣?再把它诠述出來,诠述出來有文字記錄也可以,沒有文字紀錄也可以;你有經典也可以、沒有經典也可以啊!但是爲了保存那些開悟者、解脫者所講的,于是以文字記下來,才有後來的經典。但是後代衆生卻本末顛倒的迷執在經典文字上面,有的人甚至講說:依經一字等同魔說。如此被經典文字框住了,你不知道啊!
所以,我們是要透過經典文字,然後去看到活生生的真理實相,如果有問題錯誤的地方,是法界錯。還是經典錯?法界不會錯的!不要認爲說我的經典才是正確的,錯是法界的錯,然後要法界來配合經典的紀錄,不是這樣啦!法界不會有錯,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因此佛陀才講: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必然如此。紀錄有錯,是經典文字方面可能有錯,你要透過這些去求真求證,不要被經典文字束縛住啦!你看臺北市街道跟你所擁有的地圖有出入,明明我手上的地圖來到這裏是有路啊!這裏現在怎幺沒有路?你認爲這是臺北的問題,你是要去拆房子?還是要去買一本新的地圖來?這個比喻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實相的存在才是正確的,抽象腦海中的概念,別人怎幺跟你講,大師怎幺跟你講到哪裏灣、到哪裏灣,結果你照著那樣碰到好幾次的鼻子,你回來罵他;這樣不行啊!也許是我們的理解錯誤,也許是他以前記憶中的跟實際的有不同地方,我們是要以實際的爲主啊!
所以,一切以大自然爲師,回到大自然、回到法界來,那是最究竟、最正確的。而你的身心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本身都是在印證「無常」、「無我」的法印,任何經典只是尋寶的參考地圖,他不是寶藏所在之處。這本書是「邁向究竟解脫的寶藏圖」,這地圖的一個指標,是協助你去尋寶,而不是說寶在這裏面,寶就是在大自然之中、在你身心之中。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真人,至人只是常。老子在你面前出現一百次。你也看不出老子的蹤迹,除非你已通達「無爲」之道。凡夫都想要成爲不平凡、想成爲聖賢;解脫的智者,只是回歸到成爲平凡的人。這裏我們引用兩段話來讓大家參考,第一段就是引用王國維的人間實話跟大家分享,他把尋尋覓覓的人生分成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昨夜西風凋必速、獨上西樓望盡天崖路」,第二個階段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不斷在找法、覓法、實修,一直在修,爲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階段。第叁個階段「衆裏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慢慢去體會,跟禅宗所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像我們謝大師有一段時間也很想專研中醫,但是當他後來體會到生死大事很重要之時,我什幺都可以放啦!真的就是要解脫,這是很正確的、很好。有一次記得我剛進到中鼎大門,還沒有上樓梯,這裏有一位經理,記得他就跟人家講說其他的同事晚上有事要去,他那時候就講:啊!解脫、生死大事比較重要啦!我不去啦!因此他要上來上課。當我聽到那些話,我覺得不錯。你當到經理的,還是能夠放下晚上的交際應酬,然後也是有上來聽。因此要經過「爲伊消得人憔悴」的階段!第叁個階段你才能夠找得到啦!
另外,這是蘇轼的「廬山煙雨」這句偈,也滿有意思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時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浙江潮」這是第一個階段,人家講說廬山的煙雨與浙江的潮都是很迷人的,哇!很壯觀!聽說你這一生這一世沒有去看到,會遺憾終生喔!一定要設法去看。所以,你平常就百般設法一定要去看,「未到千般恨不消」,當你沒有看到廬山煙雨、沒有看到浙江潮以前,人家告訴你那沒有什幺啦!你就是不死心,你就是「千般恨不消」啊!跟你講說解脫就是回到最平實、平凡、平淡的生活,解脫就是回到成爲平實、平凡、平淡的人,涅槃彼岸就是在這裏,但是你就是恨不消啊!未到千般恨不消。中間過程就是要不斷的尋尋覓覓,告訴你說要「無爲」才能體證到法流,但是你沒有十八般武藝通通耍過,你就是沒辦法體會到何謂「無爲」,沒有十八般武藝通通讓你玩過,你就是不死心。所以「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等到你到那裏看了之後,才發現也是如此嘛!就是這樣啊!廬山煙雨浙江潮,當你看了之後,人家講的很多都是:當你實際看到之後,發現實際就是這回事啊!因此你的心也恢複到了平凡、平實、平淡。但是在我現在跟你講:解脫可以在這一生這一世就做到,而且就是在這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平凡、平實、平淡裏面,彼岸就在此岸,可以不用修行,但是你是「未到千般恨不消」啊!你內心的放不下就是要、要、要,一直要求、一直要追,但這是很正常的過程,如果你的善法欲沒有出來,沒有真正用生命去找、沒有積極去找,你沒辦法回到平凡、平實、平淡的。如果沒有經曆過用生命去求法、去找法的過程,你說現在就過著平凡、平淡的生活!你還是一樣啊!凡夫一個。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你只是在逃避而已。
所以,當你真正經曆過這樣的洗滌之後,才會甘于平凡、平實、平淡,經過真正大死一番之後,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以後也許我們有因緣會講老子《道德經》,事實上在1977年就看老子《道德經》,當時也以爲懂啊!也以爲知道啊!但我是在1975、1976年當時,都在看佛經的《金剛經》、禅宗方面的書,包括《六祖壇經》這些,當時也以爲老子《道德經》好像講得比較不切實際!比較玄啊!覺得說子的體證不如佛陀!因此當時以爲看懂啦!結果到1999年,經過22年之後,當有一些體會之後,經過整個佛法不斷覓道、求道、修道,到後來當因緣一些轉變之後,再回來看老子《道德經》,才發現老子實在太厲害了,智慧之高啊!真的是無法可說,他對宇宙整個的透徹了解,對衆生心的了解,現在任何的心理學大師都沒辦法跟他相比的,真的!所以,以後我們有因緣再來分享老子的內心世界。
對于佛陀,我們現在沒有褒貶之意,而是說佛陀展現出相當大的大慈大悲,把這一條解脫路講得很詳細、很清楚,老子也不是說他不慈悲,而是老子講的很精簡、很扼要,但是卻非常重要,他直接講述核心。事實上,佛陀成佛的足迹與老子比較起來,佛陀的足迹還比較容易看得到,因爲佛陀會講很多的有爲法,有爲法的足迹是我們比較容易看得到,然後佛陀是透過這些有爲法,讓你再契入無爲;而老子就直接講無爲、講空、講道。因爲他講的很深,因此老子在中國來講,就沒有成爲一個教的教主,後來有道教方面,道教與老子所講的,你把老子當成一個神、一個仙,在那裏所謂修道那些,跟老子所講的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真正的解脫之道,佛陀講的很清楚,老子把核心、無爲、道、空、宇宙的本體、衆生的實相……方面講的更具體。以後我們有機緣再诠述這些,大家就可以更清楚的體會到,爲什幺佛陀講涅槃、無爲、空甚深極甚深,以後我們可以再分享。
事實上,都可以讓大家對究竟解脫方面體證得更深入,當然講這些我是覺得老子是代表東方,尤其代表中國人的智慧,在老子身上展現出很高深的人類智慧,老子卻是以最平凡、平實、平淡的,把它顯露出最高深、最玄妙的。在老子整個道德經裏面,都沒有講那些迷信方面的,沒有講那些神通鬼怪方面的,沒有!因爲老子對整個宇宙方面了解得非常深入,因此自我都完全消失,他也看到縱使我再神通廣大,對宇宙來講、對大自然來講,都只是雕蟲小技啊!所以,完全沒有我慢,就是溶入整個法界裏面,跟整個法界一起脈動。所以,就是真正的體道、悟道而行道,解脫自在的一位智者。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歸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