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他清楚的知道,但是他背後沒有貪、沒有瞋,他也是一樣了悟。
這兩者有什幺不一樣呢?一般衆生是從「自我」的範圍立場去界定,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所界定的是非與事實會不會相符合?跟事實是有出入的。你所界定的「是」,未必是真正的「是」;你所界定的「非」,未必是真正事實的「非」;你所認定的「善」,未必是真的「善」。只要你有「自我」,你所認定的「惡」,未必是真正的「惡」,因爲你是認爲跟「自我」有所砥觸、違抗,你就認爲「惡」,但未必是真正的「惡」。當衆生界定是的或是善的,你就起貪;然後當你界定是非的、是惡的,你後面就起瞋。一個解脫者一樣清楚的了悟是非、善惡,但是他是從「無我」的立場出發,也就是沒有貪、瞋、癡,他的心是一面很平的鏡子,他能夠如實觀。解脫者對于是非、善惡,他是一個如實的觀察,而衆生呢?是見不如實、知不如真。因爲只要有貪、瞋、癡,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事實,跟事實是有所出入,而解脫者他是如實,因爲他本身沒有「自我」,不是從「自我」的立場去出發。
解脫者認定的是與非、善與惡之後,他不會去貪或是起瞋,就像陳進興的一個殺人惡魔、凶手,一個解脫者一樣清楚了悟這樣的事情,你做這些事情會惡有惡報,你會受苦報,他也知道這件事情是壞的、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但是一個解脫者對陳進興不會起瞋,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好、不對,但是爲什幺陳進興不對卻還對他不起瞋呢?因爲一樣慈悲善待他,如果有因緣,也希望能夠讓他一條生路,讓他能夠改頭換面,讓他能夠重新做人,就算這一世必須接受法律的製裁,也沒關系!在他的心田裏面,讓他種下慈悲善良的種子,用愛來感化他。所以,解脫者是沒有這些貪、瞋的,不是說一個解脫者就不知道是非、善惡,不是!他一樣清楚知道。這樣作一個具體的劃分,大家就更清楚的了解,不然有的人會混淆,認爲說「溶入」一體世界之後,好像是非好壞就都不知道、不會劃分,不是這樣!
(第二節)「當爲汝說無爲法,及無爲道迹。谛聽!善思!雲何無爲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無爲法。雲何爲無爲道迹?謂八正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無爲道迹」此處經文很簡短,但是這一經卻是很深,如果越深的,講的都這樣越簡單,通常很長的經文,不如《心經》的幾句話。老子才講五千個字,就把整個的真理實相,衆生的種種心態都描繪出來。所以,我們如果從文字上面來看,實在無法了解這裏所講的無爲、無爲道迹,到底講的是什幺?從文字去理解,你以爲知道了,但是事實上必須要你親証、才會知道。
從經文表面上是說「雲何無爲呢?」「無爲法」就是貪、瞋、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無爲法」于是一般衆生就會想說:好啊!我努力去斷貪啊!斷瞋啊!斷癡啊!這樣就能夠來到「無爲」,理論上是這樣,不錯!但是你也要經過如此過程,也要經過如此階段。但是當你真正努力在斷貪、瞋、癡的時候,這是有爲、還是無爲?還是在「有爲」。不管你多幺認真在斷貪、瞋、癡,還是在「有爲」的世界,而且你的去斷,現在講到很微細的,但是不是說不要斷,你還是要去斷,但是你必須經曆過有爲,到後來才會來體會到何謂無爲的斷貪、瞋、癡,經文應該是要反過來了解,不是說你努力斷貪、瞋、癡之後,才來到「無爲」,這是一個過程。
當然,你要經過斷十個結,一個結、一個結的慢慢斷,到後來是會契入「無爲」的邊緣,然而你必須經過一番的下工夫,當你真正體証到無爲,才會完全的斷除貪、瞋、癡。這裏所講的是貪、瞋、癡永盡,不是一時壓製下來,不是一時的解脫,而是一個永盡。「永盡」是代表是十個結完全的消失,要做到這種境界,必須是體証到「無爲」的人,才能夠來到「永盡無余」。証到叁果的人,都還沒辦法永盡無余,你要証到四果阿羅漢、契入無爲,這樣貪、瞋、癡、一切煩惱,才會永盡無余,也就是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
「雲何爲無爲道迹?」從文字上面好像說走上八正道,就會來到無爲的世界,但是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當你真正體証到四果阿羅漢,才會真正走在「無爲」的八正道上。真正証悟到四果阿羅漢的無爲世界,才會真正走在八正道上,在你還沒有証到四果阿羅漢以前,在叁果以內的,你所修、所走的八正道,都還是在有學位的階段,都還在學習走在八正道上。不是說我知道八正道,我也會講八正道,然後就是已經走在那個道路上,不是這樣的!都還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如無爲,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穩、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在南傳大藏經裏面,這裏的每一個詞句都是代表一經,事實上這些詞句都是在诠述宇宙本體「空」的特性,因爲光從文字上面,你是體証不到的。一個人有體証到宇宙本體「空」,然後他跟「空」相應,因此他所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的世界」。
「如是難見」就是眼睛、嘴巴、頭發這些,這是代表現象界的一切,現象界的一切是容易見到,現象界的這些都可以觸摸到,包括說黑板、白板,我們的身體、麥克風這些,你所可以觸摸得到的,就是它有現象出來,你可以看得到,就可以看到生生滅滅的變化,但是這一經直接講的「空」,宇宙本體這個「空」的特性,因爲有「空」的存在,才能夠容納現象界的存在。這一章在實証方面是很重要的,因爲有「空」的存在,所以才能夠容納「有」的存在;因爲「空」裏面無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聲;因爲「空」裏面無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色……,其他的以此類推,這是滿重要的。「空」裏面沒有聲音,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聲音;「空」裏面無色,所以才能夠容納有色。
就好像我們這一張桌子,它是屬于實體的一個存在,一個色界的東西的存在,爲什幺這一張桌子,它能夠存放在這裏呢?因爲本來這裏它有一個空間,它沒有東西放在這裏,因此這張桌子才能夠放在這裏,但是色界本身是有排他性,色界、物質就是有質有礙,就會有排他性。所謂「排他性」,就是我這一張桌子、這個空間,這一張桌子占用之後,這個地方沒辦法同時容納兩個桌子在這裏,因此物質是有排他性的。但是「空」呢?無色呢?它是沒有排他性的。後面所講的這些形容,都是在宣說「空」的特性,所謂「難見」,爲什幺說「難見」呢?現象界的這些,你可以觸摸、可以看得到,但是「空」呢?你不容易觸摸,不容易看得到。
我們平常眼睛在看,都是直接從這裏投射過來,然後直接看到身體的存在,很容易一看就看到現象界的存在,但是現在去感覺、去看,看到你跟我之間的「空」,你要去感受到喔!你跟我之間的一個距離、這個「空」,除了用眼睛看,還要再去感受、感觸到這個「空」、距離的存在。前面白板的字,以前你都是直接看文字、看白板,現在要去看到你跟白板之間的空間,因爲不容易看到這之間的距離、這個「空」,無色界不容易看到,因此叫做「難見」。必須要先看到現象界的這些,才能夠看到無色界的。
「不動、不屈、不死」都是在描述因爲有「空」的存在,本體就是這樣「空」啊!因此「不動、不屈」啊!「空」裏面怎幺樣折磨它,還是一樣「不屈」,而且「不死」。現象界都會告訴我們不斷的生滅,但是只有「空」,描述「空」的時候,才會用到「不死」的詞句。一個修行人要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也就是一定要體証到「空」。「無漏」、「無漏」,有沒有漏?一定是有一個對比,一個是有內、有外,而且它有一個界線,這樣才會說從內、漏到外面。「無漏」是因爲「空」本身沒有界線,不管你流到哪裏,不管你到哪裏,它都是一體。「無漏」都是在形容這個「空」,它沒有界線的。
「覆蔭」就是說當你體証「空」之後,就像在炎涼的夏天,在大樹下乘涼,會覺得:「哇!很清涼啊!」「洲渚」體証到「空」,就像說原來你是大海中飄泊的浪人,你現在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一個「洲渚」。「濟渡」能夠讓我們從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的彼岸。「依止」佛陀要我們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法依止。真正的「依止」是宇宙本體的這個「空」,才是最終的「依止」。「空性」與「空」,還有「法」與「法界」,有什幺不一樣?前面章節的課程都已經有講述,現在要把這些再叫出來,然後再去體會,才能夠體會到「依止」,不只是「法依止」而已,還要透過「法依止」之後,再要來到「法界依止」,只有本體才能夠成爲你的真正皈依處,只有流浪人回到真正的家,才會感覺到溫暖、安心,因此「家」是一個實體的存在,那些就是法界,是一個實體的存在。
如果是說法,就只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與描述,像我們描述說這個家是溫暖的、甜蜜的,這個家是很舒服……,但是你再怎幺形容那些名詞,都是要鼓勵你回到這個溫暖的家,不要再天涯流浪,這樣而已。因此,所有的法印,「叁法印」、「四聖谛」,都是要引導你回到實體的這個家。真正究竟的解脫,一定要來到真正的「依止」、最終的「依止」,一定要來到體証到這個「空」。只有實體的存在,才能夠成爲「依止」的地方,你要真正回到家,才會感受到實際的溫暖;你要實際喝到水,才會止渴,不是說在那裏想象,不是說在那裏畫梅止渴,一定要實際喝到,實際做到、實際回到,這樣才會真正的安心自在。
再來「擁護」,因爲就好像你回到那裏,就是天人「擁護」,就是大安心、大自在。「不流轉」與輪回是一個對比,一個體証到「空」的人,他是斷除生死輪回,叫做「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兩個意思都一樣,如果一個人在外面流浪,你還找不到家,…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