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P2

  ..续本文上一页恶,他清楚的知道,但是他背后没有贪、没有瞋,他也是一样了悟。

  这两者有什幺不一样呢?一般众生是从「自我」的范围立场去界定,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所界定的是非与事实会不会相符合?跟事实是有出入的。你所界定的「是」,未必是真正的「是」;你所界定的「非」,未必是真正事实的「非」;你所认定的「善」,未必是真的「善」。只要你有「自我」,你所认定的「恶」,未必是真正的「恶」,因为你是认为跟「自我」有所砥触、违抗,你就认为「恶」,但未必是真正的「恶」。当众生界定是的或是善的,你就起贪;然后当你界定是非的、是恶的,你后面就起瞋。一个解脱者一样清楚的了悟是非、善恶,但是他是从「无我」的立场出发,也就是没有贪、瞋、痴,他的心是一面很平的镜子,他能够如实观。解脱者对于是非、善恶,他是一个如实的观察,而众生呢?是见不如实、知不如真。因为只要有贪、瞋、痴,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事实,跟事实是有所出入,而解脱者他是如实,因为他本身没有「自我」,不是从「自我」的立场去出发。

  解脱者认定的是与非、善与恶之后,他不会去贪或是起瞋,就像陈进兴的一个杀人恶魔、凶手,一个解脱者一样清楚了悟这样的事情,你做这些事情会恶有恶报,你会受苦报,他也知道这件事情是坏的、是不好的、是不应该的,但是一个解脱者对陈进兴不会起瞋,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好、不对,但是为什幺陈进兴不对却还对他不起瞋呢?因为一样慈悲善待他,如果有因缘,也希望能够让他一条生路,让他能够改头换面,让他能够重新做人,就算这一世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也没关系!在他的心田里面,让他种下慈悲善良的种子,用爱来感化他。所以,解脱者是没有这些贪、瞋的,不是说一个解脱者就不知道是非、善恶,不是!他一样清楚知道。这样作一个具体的划分,大家就更清楚的了解,不然有的人会混淆,认为说「溶入」一体世界之后,好像是非好坏就都不知道、不会划分,不是这样!

  (第二节)「当为汝说无为法,及无为道迹。谛听!善思!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无为法。云何为无为道迹?谓八正道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无为道迹」此处经文很简短,但是这一经却是很深,如果越深的,讲的都这样越简单,通常很长的经文,不如《心经》的几句话。老子才讲五千个字,就把整个的真理实相,众生的种种心态都描绘出来。所以,我们如果从文字上面来看,实在无法了解这里所讲的无为、无为道迹,到底讲的是什幺?从文字去理解,你以为知道了,但是事实上必须要你亲証、才会知道。

  从经文表面上是说「云何无为呢?」「无为法」就是贪、瞋、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无为法」于是一般众生就会想说:好啊!我努力去断贪啊!断瞋啊!断痴啊!这样就能够来到「无为」,理论上是这样,不错!但是你也要经过如此过程,也要经过如此阶段。但是当你真正努力在断贪、瞋、痴的时候,这是有为、还是无为?还是在「有为」。不管你多幺认真在断贪、瞋、痴,还是在「有为」的世界,而且你的去断,现在讲到很微细的,但是不是说不要断,你还是要去断,但是你必须经历过有为,到后来才会来体会到何谓无为的断贪、瞋、痴,经文应该是要反过来了解,不是说你努力断贪、瞋、痴之后,才来到「无为」,这是一个过程。

  当然,你要经过断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的慢慢断,到后来是会契入「无为」的边缘,然而你必须经过一番的下工夫,当你真正体証到无为,才会完全的断除贪、瞋、痴。这里所讲的是贪、瞋、痴永尽,不是一时压制下来,不是一时的解脱,而是一个永尽。「永尽」是代表是十个结完全的消失,要做到这种境界,必须是体証到「无为」的人,才能够来到「永尽无余」。証到三果的人,都还没办法永尽无余,你要証到四果阿罗汉、契入无为,这样贪、瞋、痴、一切烦恼,才会永尽无余,也就是来到解脱自在的世界。

  「云何为无为道迹?」从文字上面好像说走上八正道,就会来到无为的世界,但是其实真正的意思就是,当你真正体証到四果阿罗汉,才会真正走在「无为」的八正道上。真正証悟到四果阿罗汉的无为世界,才会真正走在八正道上,在你还没有証到四果阿罗汉以前,在三果以内的,你所修、所走的八正道,都还是在有学位的阶段,都还在学习走在八正道上。不是说我知道八正道,我也会讲八正道,然后就是已经走在那个道路上,不是这样的!都还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无为,如是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流通、清凉、微妙、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在南传大藏经里面,这里的每一个词句都是代表一经,事实上这些词句都是在诠述宇宙本体「空」的特性,因为光从文字上面,你是体証不到的。一个人有体証到宇宙本体「空」,然后他跟「空」相应,因此他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难见、不动、不屈、不死的世界」。

  「如是难见」就是眼睛、嘴巴、头发这些,这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现象界的一切是容易见到,现象界的这些都可以触摸到,包括说黑板、白板,我们的身体、麦克风这些,你所可以触摸得到的,就是它有现象出来,你可以看得到,就可以看到生生灭灭的变化,但是这一经直接讲的「空」,宇宙本体这个「空」的特性,因为有「空」的存在,才能够容纳现象界的存在。这一章在实証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空」的存在,所以才能够容纳「有」的存在;因为「空」里面无声,所以才能够容纳有声;因为「空」里面无色,所以才能够容纳有色……,其他的以此类推,这是满重要的。「空」里面没有声音,所以才能够容纳有声音;「空」里面无色,所以才能够容纳有色。

  就好像我们这一张桌子,它是属于实体的一个存在,一个色界的东西的存在,为什幺这一张桌子,它能够存放在这里呢?因为本来这里它有一个空间,它没有东西放在这里,因此这张桌子才能够放在这里,但是色界本身是有排他性,色界、物质就是有质有碍,就会有排他性。所谓「排他性」,就是我这一张桌子、这个空间,这一张桌子占用之后,这个地方没办法同时容纳两个桌子在这里,因此物质是有排他性的。但是「空」呢?无色呢?它是没有排他性的。后面所讲的这些形容,都是在宣说「空」的特性,所谓「难见」,为什幺说「难见」呢?现象界的这些,你可以触摸、可以看得到,但是「空」呢?你不容易触摸,不容易看得到。

  我们平常眼睛在看,都是直接从这里投射过来,然后直接看到身体的存在,很容易一看就看到现象界的存在,但是现在去感觉、去看,看到你跟我之间的「空」,你要去感受到喔!你跟我之间的一个距离、这个「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再去感受、感触到这个「空」、距离的存在。前面白板的字,以前你都是直接看文字、看白板,现在要去看到你跟白板之间的空间,因为不容易看到这之间的距离、这个「空」,无色界不容易看到,因此叫做「难见」。必须要先看到现象界的这些,才能够看到无色界的。

  「不动、不屈、不死」都是在描述因为有「空」的存在,本体就是这样「空」啊!因此「不动、不屈」啊!「空」里面怎幺样折磨它,还是一样「不屈」,而且「不死」。现象界都会告诉我们不断的生灭,但是只有「空」,描述「空」的时候,才会用到「不死」的词句。一个修行人要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也就是一定要体証到「空」。「无漏」、「无漏」,有没有漏?一定是有一个对比,一个是有内、有外,而且它有一个界线,这样才会说从内、漏到外面。「无漏」是因为「空」本身没有界线,不管你流到哪里,不管你到哪里,它都是一体。「无漏」都是在形容这个「空」,它没有界线的。

  「覆荫」就是说当你体証「空」之后,就像在炎凉的夏天,在大树下乘凉,会觉得:「哇!很清凉啊!」「洲渚」体証到「空」,就像说原来你是大海中飘泊的浪人,你现在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一个「洲渚」。「济渡」能够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渡向涅槃的彼岸。「依止」佛陀要我们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法依止。真正的「依止」是宇宙本体的这个「空」,才是最终的「依止」。「空性」与「空」,还有「法」与「法界」,有什幺不一样?前面章节的课程都已经有讲述,现在要把这些再叫出来,然后再去体会,才能够体会到「依止」,不只是「法依止」而已,还要透过「法依止」之后,再要来到「法界依止」,只有本体才能够成为你的真正皈依处,只有流浪人回到真正的家,才会感觉到温暖、安心,因此「家」是一个实体的存在,那些就是法界,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说法,就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与描述,像我们描述说这个家是温暖的、甜蜜的,这个家是很舒服……,但是你再怎幺形容那些名词,都是要鼓励你回到这个温暖的家,不要再天涯流浪,这样而已。因此,所有的法印,「三法印」、「四圣谛」,都是要引导你回到实体的这个家。真正究竟的解脱,一定要来到真正的「依止」、最终的「依止」,一定要来到体証到这个「空」。只有实体的存在,才能够成为「依止」的地方,你要真正回到家,才会感受到实际的温暖;你要实际喝到水,才会止渴,不是说在那里想象,不是说在那里画梅止渴,一定要实际喝到,实际做到、实际回到,这样才会真正的安心自在。

  再来「拥护」,因为就好像你回到那里,就是天人「拥护」,就是大安心、大自在。「不流转」与轮回是一个对比,一个体証到「空」的人,他是断除生死轮回,叫做「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然」两个意思都一样,如果一个人在外面流浪,你还找不到家,…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