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内心是很苦闷,就好像一把火在烧。当你真正回到家,就是涅槃界的家,就是实体存在的「空」,就是涅槃界的家。当你真正回到涅槃界的家,这时候就清凉啊!安心自在啊!于是就是「离炽焰、离烧然」。
再来「流通」,为什幺说「流通」呢?并不是说一个契入涅槃的人,就是这样在打坐,打坐到后来,像植物人一样都不动、才叫做涅槃,不是啦!也不是说契入无为的人,什幺事情都不做,然后一直就坐在那里,都是在那里入深定、打坐,不是这样!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解脱者,他是生动、活泼的,而且他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活起来,真正的一种泉涌,因此「流通」就是显示一个解脱者的生动活泼,而且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一个新鲜的生命,他是流通的。
再来「清凉」,因为他已经来到涅槃界,于是就是清凉自在,没有那些烦恼、苦恼。「微妙」进入解脱的涅槃世界,它是很微妙的,不是用语言所能够形容,你要「唯証乃知」,来到这个世界是很「安稳」的。「无病」「病」就是代表烦恼,契入一个解脱涅槃的世界,来到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世界。「无所有」众生就是看不到、看不清实相,才会一直抓那个我的、我的、我的,只要还有「我」,就会抓很多的我的、我的。当你有一天体証到「无我」,也会体証到「无我所」,因此你不会去抓我的、我的。当你全然放开,才能够得到无限,涵义很深!要慢慢去体会。只要有所抓、有所得,你就是有限;你要得到无限,就是要能够全然的放。这里所讲的「无所有」,就是你能够全然的放,才能够拥有无限,来到这里的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实上,北传的《心经》,就是在把这一经,作一个更具体而生动的诠述,就是在诠述这些世界。
【法义分享】本经事实上是二三十经的浓缩,经中所提的「无为、极难见的、不动、不屈、不死、无漏、依止…………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这是佛陀百般设法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空」的玄妙。这是究竟解脱者所体証、所「溶入」的世界。今天一般人很容易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就是否定本体--「空」的存在,一直不承认它,然后也看不到它,就认为说佛教不谈本体,结果一个实际存在的「空」,后来就变成一个空洞,还有变成「顽空」,变成「断灭空」,变成「空性」以及「性空」。大家排斥了本体的这个「空」,不去看到实体存在的贡献,结果变成把这个「空」,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一门学问,变成一门学术,就不断在顽空、断灭空、坏空……,都是在那里探讨这些「空」,不然就是空性、性空。
但是,不管是空性或是性空,这些都是人类头脑归纳的一个哲学名相,你在名相上面再怎幺绕、再怎幺解释,如果没有回到本体上面,还是不知道如何安其心。所以,佛教所讲的第一义空经,都是直指宇宙本体;《心经》所讲的「空」,也都是直指宇宙本体。当你了悟「空」的特性之后,你的心就会跟这个「空」相应。当你真正体悟到「空」,就像老子所讲的「道」,当你体悟到「道」的特性,体道、悟道,就会行道。体道、悟道之后,了悟这个「道」、了悟「空」的特性,就会展现出「空」的特性,「空」是无边无际,因此也会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心胸,「空」是如此的安稳,因此你也会展现出很稳定、很安稳,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
「空」本无名,你要贴上什幺标签都可以。佛教就用「空」来形容,你要改用其他名称也可以,不一定要执着在文字相上,你用「无极」也一样,「无极」就是在形容这个,「道」也是在形容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明知不可
,但因悲愍故,还是勉强说了。然而「真理」一旦落入「语言、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真理变成脑海中的一个名相、一个概念。又是「见指不见月」,又是见诤不断。结果又是在空性、性空、顽空、断灭空,一直在探讨。「空」一旦说出、形成文字,众生马上就把「空」变成脑海中的「空性、性空、顽空、坏空、空无边处想」,包括说四禅八定里面的第五定,空无边处想、空无边处定,都还是在禅相里面,在「自我」所想象出来的一个世界,因此「空无边处定」又叫做「空无边处想」。但是这样的「空无边处定」,跟实体的存在世界,是不一样啊!因为在禅定里面的「空无边处想」,还是在有为、有修所想象出来的一个世界,这个是实体存在的世界。
这一章的课程要完成很不容易,状况百出!真的就是不断在考验。「空」一旦说出、形成文字,众生就马上把「空」变成脑海中的「空性、性空、顽空、坏空、断灭空、空无边处想」。空的特性之一--「涅槃寂静」,一旦落入语言、文字,很快就被头脑转变成为一个哲学名相、一个概念,或规划为未来的理想世界、或变成为私人的秘密武器,包括「空」或是涅槃,经过那些体证者讲出来,后来的人不是用体证的,是听闻之后、然后就以为说:我知道了!我懂了!结果这个「空」,又变成你头脑里面的一个空洞的名相--空性、性空的空洞名相。包括涅槃寂静,包括老子所讲的「道」也是一样,「道可道,非常道」,「空」一旦说出来,众生就是变成头脑里面的一个概念。
所以,解脱道一旦说出来,众生又是在「有为法」,又是在文字上面一直在钻研,于是真正的解脱道,很快又被淹没掉了。真正佛教所讲的「空」,很快又被曲解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回到实际的实相存在,记得!是先有「实相」,然而什幺叫做实相?佛教还有很多人把这个实相,又变成很深很深的在解释,实相就是实际存在的相貌,不要把实相又变成一个抽象,实相是实际存在的一个相貌。先有实相的存在,然后这些智慧者、解脱者,他们是如实观察实相存在的特性、状况、性质、特征之后,然后把它做一个语言、文字的一些诠述。实相就是我们用幻灯片,在跟大家分享的「大地风云经」,本来是没有经典文字,解脱者也不是依据着某部经、某部文字,然后而彻悟。
真正的解脱,一定要看到法界,看到法界或是大自然的这些实相;整个法界、大自然这些实相展现出来,就是一直在宣说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因此这些解脱者、智慧者,都是如实观察之后,然后用语言文字表达,后来的人才把它形成为后来的经典,包括说这些开悟者、解脱者也好,语言、文字、经典也好,这些本来都只是「指月的工具」,这些都只是指引你去看到实相而已,如果你看得懂「大地风云经」,可以体会到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深意,你可以不用任何经典的,因为实相的存在,就是一直在勋说「三法印」,但是我们后来的众生对实相都搞不清楚了,结果就一直在偶像崇拜,在人相上或是在语言、在文字,或是在经典,尤其这两个特性是最普遍的,都一直在经典文字上面考証、钻研,不然就是把人相、偶像抓得很紧,像这样都停留在人相或是经典,表示你都没有看到实相。这是很重要的观念,这些都只是「指月的手指」,我们要去看到实相,实相就是眼前存在的这些事实真相,这些处处都在宣说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果能够超越自我所构筑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当下涅槃彼岸就马上现前。「无为」才能够超越无门关,「无为」才能够契入涅槃,「无为」才能够溶入等觉的世界、一体的世界。所以,无为、无我、无常、涅槃,都是本来就存在,你只是把心静下来,去发现事实而已,尤其是涅槃寂静,不是说你去一直很努力修,修到后来才涅槃寂静,才跑出来啊!太阳本来就一直在照射着,太阳本来就送阳光给你,也送能源给你,它是本来就存在啊!不是说你很努力修行之后,光明才跑出来,因此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什幺叫无为、无修、无証。
(第三节)「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有为」就是现象界。现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生、住、异、灭,符合缘生缘灭的法则。「有为」,包括就是一切的造作也都是,一切有为法这些都是,因此《金刚经》讲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有为法」,就是不断的生、住、异、灭变化。「无为」就是指「空」,这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无分别、非缘起法。佛教所讲的非缘起法、无分别、不生不灭,都是直指本体的「空」,除此之外,找不到不生不灭的。
有为者「若住、若生、若异、若灭」,那个「若」是很传神的,你要好好去体会「若」字,是在宣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它是有生有灭的变化,但是事实上只是型态不断的在变异、变异、变异,这是有助于大家从生生灭灭里面去体悟「不生不灭」,从增增减减里面去体悟「不增不减」。
(第四节)佛陀就问舍利弗「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眛呢?」佛陀发现舍利弗今天的容貌特别安祥、特别快乐,佛陀就问他「游何三眛」呢?舍利弗就回答:「唯然,世尊!我恒游空三眛」就是大乘常讲的「常游毕境空」,都浸泡在「空」里面,但是却不是空洞、顽空,而是说他的心随时都与「空」相应,你本来就浸泡在「空」里面,但是在你不知道之时,一样还是孤伶伶的一个,心胸还是狭窄、没有打开。如果有一天当你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胸、视野打开之后,你的心与「空」相应,此时就跟「空」溶为一体,就是进入「恒游毕竟空」。
这时候佛陀就告诉舍利弗:哇!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舍利弗!」你今天能够「游于空三昧。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这里补充几个字,在各种三昧中,「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如果有人「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游虚空三昧」就是说你都浸泡在「虚空三昧」里面,心都与「空」相应。如果你的心能够与空相应,这样的人就会怎幺样呢?他会来到「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相」就是《金刚经》所讲的,都是体証涅槃、无为、空的世界。当…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