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的內心是很苦悶,就好像一把火在燒。當你真正回到家,就是涅槃界的家,就是實體存在的「空」,就是涅槃界的家。當你真正回到涅槃界的家,這時候就清涼啊!安心自在啊!于是就是「離熾焰、離燒然」。
再來「流通」,爲什幺說「流通」呢?並不是說一個契入涅槃的人,就是這樣在打坐,打坐到後來,像植物人一樣都不動、才叫做涅槃,不是啦!也不是說契入無爲的人,什幺事情都不做,然後一直就坐在那裏,都是在那裏入深定、打坐,不是這樣!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解脫者,他是生動、活潑的,而且他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活起來,真正的一種泉湧,因此「流通」就是顯示一個解脫者的生動活潑,而且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生命,每一天都是一個新鮮的生命,他是流通的。
再來「清涼」,因爲他已經來到涅槃界,于是就是清涼自在,沒有那些煩惱、苦惱。「微妙」進入解脫的涅槃世界,它是很微妙的,不是用語言所能夠形容,你要「唯証乃知」,來到這個世界是很「安穩」的。「無病」「病」就是代表煩惱,契入一個解脫涅槃的世界,來到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世界。「無所有」衆生就是看不到、看不清實相,才會一直抓那個我的、我的、我的,只要還有「我」,就會抓很多的我的、我的。當你有一天體証到「無我」,也會體証到「無我所」,因此你不會去抓我的、我的。當你全然放開,才能夠得到無限,涵義很深!要慢慢去體會。只要有所抓、有所得,你就是有限;你要得到無限,就是要能夠全然的放。這裏所講的「無所有」,就是你能夠全然的放,才能夠擁有無限,來到這裏的世界,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實上,北傳的《心經》,就是在把這一經,作一個更具體而生動的诠述,就是在诠述這些世界。
【法義分享】本經事實上是二叁十經的濃縮,經中所提的「無爲、極難見的、不動、不屈、不死、無漏、依止…………安穩、無病、無所有、涅槃」這是佛陀百般設法從不同角度來描述「空」的玄妙。這是究竟解脫者所體証、所「溶入」的世界。今天一般人很容易很容易産生錯誤的觀念,就是否定本體--「空」的存在,一直不承認它,然後也看不到它,就認爲說佛教不談本體,結果一個實際存在的「空」,後來就變成一個空洞,還有變成「頑空」,變成「斷滅空」,變成「空性」以及「性空」。大家排斥了本體的這個「空」,不去看到實體存在的貢獻,結果變成把這個「空」,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一門學問,變成一門學術,就不斷在頑空、斷滅空、壞空……,都是在那裏探討這些「空」,不然就是空性、性空。
但是,不管是空性或是性空,這些都是人類頭腦歸納的一個哲學名相,你在名相上面再怎幺繞、再怎幺解釋,如果沒有回到本體上面,還是不知道如何安其心。所以,佛教所講的第一義空經,都是直指宇宙本體;《心經》所講的「空」,也都是直指宇宙本體。當你了悟「空」的特性之後,你的心就會跟這個「空」相應。當你真正體悟到「空」,就像老子所講的「道」,當你體悟到「道」的特性,體道、悟道,就會行道。體道、悟道之後,了悟這個「道」、了悟「空」的特性,就會展現出「空」的特性,「空」是無邊無際,因此也會展現出無邊無際的心胸,「空」是如此的安穩,因此你也會展現出很穩定、很安穩,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
「空」本無名,你要貼上什幺標簽都可以。佛教就用「空」來形容,你要改用其他名稱也可以,不一定要執著在文字相上,你用「無極」也一樣,「無極」就是在形容這個,「道」也是在形容這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明知不可
,但因悲愍故,還是勉強說了。然而「真理」一旦落入「語言、文字」,衆生就馬上把真理變成腦海中的一個名相、一個概念。又是「見指不見月」,又是見诤不斷。結果又是在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一直在探討。「空」一旦說出、形成文字,衆生馬上就把「空」變成腦海中的「空性、性空、頑空、壞空、空無邊處想」,包括說四禅八定裏面的第五定,空無邊處想、空無邊處定,都還是在禅相裏面,在「自我」所想象出來的一個世界,因此「空無邊處定」又叫做「空無邊處想」。但是這樣的「空無邊處定」,跟實體的存在世界,是不一樣啊!因爲在禅定裏面的「空無邊處想」,還是在有爲、有修所想象出來的一個世界,這個是實體存在的世界。
這一章的課程要完成很不容易,狀況百出!真的就是不斷在考驗。「空」一旦說出、形成文字,衆生就馬上把「空」變成腦海中的「空性、性空、頑空、壞空、斷滅空、空無邊處想」。空的特性之一--「涅槃寂靜」,一旦落入語言、文字,很快就被頭腦轉變成爲一個哲學名相、一個概念,或規劃爲未來的理想世界、或變成爲私人的秘密武器,包括「空」或是涅槃,經過那些體證者講出來,後來的人不是用體證的,是聽聞之後、然後就以爲說:我知道了!我懂了!結果這個「空」,又變成你頭腦裏面的一個空洞的名相--空性、性空的空洞名相。包括涅槃寂靜,包括老子所講的「道」也是一樣,「道可道,非常道」,「空」一旦說出來,衆生就是變成頭腦裏面的一個概念。
所以,解脫道一旦說出來,衆生又是在「有爲法」,又是在文字上面一直在鑽研,于是真正的解脫道,很快又被淹沒掉了。真正佛教所講的「空」,很快又被曲解掉,因此我們一定要回到實際的實相存在,記得!是先有「實相」,然而什幺叫做實相?佛教還有很多人把這個實相,又變成很深很深的在解釋,實相就是實際存在的相貌,不要把實相又變成一個抽象,實相是實際存在的一個相貌。先有實相的存在,然後這些智慧者、解脫者,他們是如實觀察實相存在的特性、狀況、性質、特征之後,然後把它做一個語言、文字的一些诠述。實相就是我們用幻燈片,在跟大家分享的「大地風雲經」,本來是沒有經典文字,解脫者也不是依據著某部經、某部文字,然後而徹悟。
真正的解脫,一定要看到法界,看到法界或是大自然的這些實相;整個法界、大自然這些實相展現出來,就是一直在宣說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因此這些解脫者、智慧者,都是如實觀察之後,然後用語言文字表達,後來的人才把它形成爲後來的經典,包括說這些開悟者、解脫者也好,語言、文字、經典也好,這些本來都只是「指月的工具」,這些都只是指引你去看到實相而已,如果你看得懂「大地風雲經」,可以體會到禅宗所講的「不立文字」深意,你可以不用任何經典的,因爲實相的存在,就是一直在勳說「叁法印」,但是我們後來的衆生對實相都搞不清楚了,結果就一直在偶像崇拜,在人相上或是在語言、在文字,或是在經典,尤其這兩個特性是最普遍的,都一直在經典文字上面考証、鑽研,不然就是把人相、偶像抓得很緊,像這樣都停留在人相或是經典,表示你都沒有看到實相。這是很重要的觀念,這些都只是「指月的手指」,我們要去看到實相,實相就是眼前存在的這些事實真相,這些處處都在宣說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果能夠超越自我所構築的二元對立的世界,當下涅槃彼岸就馬上現前。「無爲」才能夠超越無門關,「無爲」才能夠契入涅槃,「無爲」才能夠溶入等覺的世界、一體的世界。所以,無爲、無我、無常、涅槃,都是本來就存在,你只是把心靜下來,去發現事實而已,尤其是涅槃寂靜,不是說你去一直很努力修,修到後來才涅槃寂靜,才跑出來啊!太陽本來就一直在照射著,太陽本來就送陽光給你,也送能源給你,它是本來就存在啊!不是說你很努力修行之後,光明才跑出來,因此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什幺叫無爲、無修、無証。
(第叁節)「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有爲」就是現象界。現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生、住、異、滅,符合緣生緣滅的法則。「有爲」,包括就是一切的造作也都是,一切有爲法這些都是,因此《金剛經》講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因此「有爲法」,就是不斷的生、住、異、滅變化。「無爲」就是指「空」,這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是無分別、非緣起法。佛教所講的非緣起法、無分別、不生不滅,都是直指本體的「空」,除此之外,找不到不生不滅的。
有爲者「若住、若生、若異、若滅」,那個「若」是很傳神的,你要好好去體會「若」字,是在宣說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它是有生有滅的變化,但是事實上只是型態不斷的在變異、變異、變異,這是有助于大家從生生滅滅裏面去體悟「不生不滅」,從增增減減裏面去體悟「不增不減」。
(第四節)佛陀就問舍利弗「汝今諸根清淨,顔貌與人有異,汝今遊何叁眛呢?」佛陀發現舍利弗今天的容貌特別安祥、特別快樂,佛陀就問他「遊何叁眛」呢?舍利弗就回答:「唯然,世尊!我恒遊空叁眛」就是大乘常講的「常遊畢境空」,都浸泡在「空」裏面,但是卻不是空洞、頑空,而是說他的心隨時都與「空」相應,你本來就浸泡在「空」裏面,但是在你不知道之時,一樣還是孤伶伶的一個,心胸還是狹窄、沒有打開。如果有一天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你的心胸、視野打開之後,你的心與「空」相應,此時就跟「空」溶爲一體,就是進入「恒遊畢竟空」。
這時候佛陀就告訴舍利弗:哇!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舍利弗!」你今天能夠「遊于空叁昧。所以然者,諸虛空叁昧……」這裏補充幾個字,在各種叁昧中,「虛空叁昧者最爲第一」。如果有人「其有比丘遊虛空叁昧」,「遊虛空叁昧」就是說你都浸泡在「虛空叁昧」裏面,心都與「空」相應。如果你的心能夠與空相應,這樣的人就會怎幺樣呢?他會來到「計無吾我、人、壽命,亦不見有衆生相」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都是體証涅槃、無爲、空的世界。當…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