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來到那種世界,是會體証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會來到「無我」,人就是人相,壽命就是壽命相。
「亦不見有衆生相」《金剛經》、《心經》都是在解釋《阿含》裏面的深義。「亦複不見諸行本未」已經體悟到了不生不滅,體悟到了「若生、若住、若異、若滅」。「已不見,亦不造行本」因爲遠離了顛倒夢想,沒有無明行,沒有無明沖動,已經脫離生死輪回。「已無行,更不受有」他已脫離生死輪回。在上課期間,有時候如果一再重複提的那些,都是表示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以爲說:我懂了!我會了!我知道了!……如果還沒有深入骨髓,你的「知道」,都只是在頭腦的知見而已,必須要不斷的反覆咀嚼、反覆去聽,包括說我們整個課程的這些,都要一遍一遍的聞、思、修,一遍一遍的聽聞,聽了之後、然後再修,這樣才會體証的更深。如果有越用功去聞、思、修,後面的証量就會越高,因此不要得少爲足,不要說:這個我知道啦!我會啦!沒有那幺容易的。
如果一個人得到「空叁昧」,心能夠常與「空」相應,「亦無所願,便得無願叁昧」此時他會來到「無願叁昧」,這裏要講叁個「叁昧」,就是「空叁昧」、「無願叁昧」、「無想叁昧」。如果大家能夠了解,就不會去抓人相,記得!你的目標不要鎖定在「指月的手指」上面。所以,你們的目標不是在我身上,你們目標不是在佛陀身上,目標也不是在經典上面,經典是一個地圖,協助我們去看到、找到實相、認清實相,我也只是個協助你去認清實相,這樣而已。真正見法,要來到以大自然爲師,這是很重要的過程、階段,如果說我們今天在中鼎這裏結這些緣,大家有緣,我只是協助你,記得!協助你回到以大自然爲師。如果我們相處一年之後,你還一直緊抓著一個人相,沒有去從大自然去見法,表示說你還沒有掌握到要領。所以,協助以大自然爲師,處處體悟「叁法印」、體悟「四聖谛」,到後來大自然就是法界,到後來才能夠與法界溶爲一體。
當你越了解、越了悟,到後來才能溶爲一體,因此目標不是放在我的身上,也不是在人相上面,大家要從大自然裏面,去處處見法,這樣的話,現在先講好、交代好,如果有一天我隱居起來,退隱了、消失了,你們一樣處處都是有以大自然、以法界爲師,這是很重要的。因爲我什幺時候隱居、什幺時候退隱,都不一定啊!我是想把「阿含解脫道」講完,然後再來「老子道德經」,大概半年左右,再來就准備要退隱,有必要的時候,我再出來這樣。另外,如果我沒有退隱,你們的目標會放在我身上,就不容易見到法,因此我不希望你們抓人。所以,有時候我要消失,你們才能夠入「空」,才能夠真正來到法界見法,才能夠真正很快的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常遊畢竟空。
只要大家能夠在法界見到法,法就不會消失,法就會繼續流傳,這裏要講的就是一個「空叁昧」,一個是「無願」,再來是「無想」,就是所稱的「叁叁昧」。因爲這叁種「叁昧」,是非常深的,大家要慢慢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証到。所以,你要體証到「空叁昧」,因爲事實上這是一體的,真正能夠體証到空、無願,能夠體証到「空叁昧」,「無想叁昧、無願叁昧」就會出來。所謂「無願叁昧」,不要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就是你會放下過去錯誤顛倒夢想的抓取,你本來是一直在海中鑿河,現在你放下了在海中鑿河的錯誤願望、錯誤抓取。所以,如果一個人體証到「空叁昧」,「亦無所願,便得無願叁昧」不要體會錯誤,而是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不會再去海中鑿河了,不會再到處去找陽光了,不再用我慢去修了,而能夠真正返璞歸真。
一個人能夠體悟到「無願叁昧」之後,「得」就是體悟,體悟到、體證到「無願叁昧」之後,就會「不求死此生彼」,這一句話也很重要,一般衆生還沒解脫,就會貪生怕死,會有一個「我」,然後生命核心就會抓著,你會貪生怕死,就會想說:我要下一世……,我生生世世要……,生命就不敢放開、放不開。一個解脫者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他的生命全然的放開、放開,你說他有也不對,說他沒有也不對,因爲他已經了悟生死大事,已經體悟「無生」了。體悟「無生」,就是他已經體悟到「生」不是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那是整個法界的事。有的人就想說:那生不是我的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我還要修行幹什幺?!又是錯誤的解讀,如果還有自我、還有我慢、還有煩惱、還有苦,生死就是你的事,還是有一個「我」在生啊!有一個「我」在死啊!
講說「生死不是我的事」,是講述一個解脫者,了悟到了生死大事,大安心、大自在啊!因爲這些比較深的,我所說的內容,你們都要仔細去聽,要好好去體會,不要斷章取義,這樣才不會阻斷了慧命。所以,一個人得到「無願叁昧」,他就「不求死此生彼」,你之所以會想說在這裏死了之後,生到哪裏去?都是還有一個自我、我慢。「都無想念時,彼行者複有無想叁昧可得娛樂」「無想叁昧」不是說我修行修、修到後來,我都不敢想、都不能有想,又是錯誤的理解,「無想叁昧」是說你不會在顛倒夢想,所謂「無想」是說不會顛倒夢想。「彼行者複有無想叁昧可得娛樂。此衆生類皆由不得叁叁昧故,流浪生死」這一句話很重要,一般衆生爲什幺會在苦海裏面浮浮沈沈?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輪回呢?因爲「皆由不得叁叁昧故」,沒有體証到這「叁叁昧」,你就會「流浪生死」,也就是成爲天涯的流浪人,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裏。
「觀察諸法已,便得空叁昧,已得空叁昧,便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觀察諸法已」不是叫你看很多經典,你才能夠體悟,是要你去看法界大自然的這些實相特征,法界大自然它所展現出來的實相,實相有一些特征存在,它一直在生滅變化,于是那些解脫者他們就歸納出來,看到無常的法性,就是看到無常。《易經》所講的變異,一直在變異。《老子》裏面一樣都有講到無常方面,又繼續去觀察、體悟到「無我」,從法界實相裏面,從大自然實相裏面,又去體悟到「涅槃」,「空」裏面的涅槃寂靜。所以,這是人類去體悟之後,把它歸納出來的,就是佛陀這裏所講的,就是法,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所講的真理實相就是這個真理。
佛陀這裏就講:一個人「觀察諸法已」,你從實相界、現象界裏面,去體悟到大自然的法則,「觀察諸法」體悟到這些法則之後,體會到後來,就會體悟到「空叁昧」,就是先從有爲法,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無常、無我。後知涅槃智,才會來到「空」方面,能夠體証到這樣,「已得空叁昧」,就變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法住智」方面也知道,「涅槃智」方面也知道了,「無常」、「無我」這些,你都體証到了,這時候你就會體道、悟道而行道,整個生命的展現,就跟大自然、跟「道」溶爲一體,這時候變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來到「無上正等正覺」,因爲「空」本身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
「當我爾時,已得空叁昧」佛陀就回憶以前,當我體証「空」之時,「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佛陀當時大徹大悟,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他七天七夜都不斷的觀視道樹,也就是說都浸泡在法界裏面,然後看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法喜泉湧,很多人看到以爲你是瘋子,因爲看一花一草一木,你都會笑啊!因爲你處處去見到「無常」,處處去見到「緣起甚深」,處處去見到「叁法印」,因此這時候法喜泉湧,「七日七夜觀視道樹,目未曾眴」。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叁昧者,于諸叁昧最爲第一」佛陀就講:「空叁昧」就是在各種叁昧之中,就是最究竟、最高的,「王叁昧者」,在叁昧之中能夠稱王的,就是「空叁昧是也」是心與「空」相應的這個「空」,這裏都是只講涅槃本體這個「空」,你必須要了悟這些。「虛空叁昧」--很深、很深。能遊虛空叁昧,即是常遊畢竟空。真正體證到空叁昧,就是已經遠離顛倒夢想(無想、無願)而成阿耨多叁藐叁菩提,但是大家不要從文字上面去解讀推敲,如果依文解字,很容易成負面的取角,變成說一個修行者,到後來誤解阿羅漢那些,就變成無願啦!消極啊!悲觀啊!無想啊!也不敢有想啊!不敢有念頭啊!空啊!就變成頑空啊!……都是錯誤的解讀。事實上,真正的解脫者,他是生動活潑自在、返璞歸真的一個真人。
《心經》
《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很多人幾乎天天都在做早晚課的背誦,其實《心經》是很深,在大乘佛教來講,等于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代表、一個核心,但是我們今天不是只停留在光是理解、光是會背、光是會唸,我們是要實證,要真正親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佛法不是要讓你當作學問,佛陀是幫助我們解脫自在,經典都是「指月的手指」,幫助你解脫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觀自在」,不要又當做某一個人、某一個菩薩,又界定在人相上面。「觀自在」就是你要觀察、觀察到很自在,到哪裏都能夠見到法,而且表示都能夠進入如實觀,如果能夠真正處處見法,當下都是「觀自在菩薩」,這是要講你,不是講別人,你要來到觀察到很自在,處處都見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注意「行深」這二個字,你要用功、來到很深度的「止觀雙運」,你的心要維持得很平靜、很甯靜、也很柔軟,未必要進入深定,但是你的聞、思、修,都要不斷的用功,來到深度的止觀雙運,「行深」就是深度的「止觀雙運」,這時候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體悟到原來一切來自于「空」,又回歸到「空」,此在講述「界相應」章節時有分析過。
將物質解析之後,然後成爲分子……,再來到誇克,于是再解析成爲能源,而能源本身不是「空」,而是能源浸泡在「空」裏面,所謂「物質」,佛…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