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P4

  ..续本文上一页你来到那种世界,是会体証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会来到「无我」,人就是人相,寿命就是寿命相。

  「亦不见有众生相」《金刚经》、《心经》都是在解释《阿含》里面的深义。「亦复不见诸行本未」已经体悟到了不生不灭,体悟到了「若生、若住、若异、若灭」。「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没有无明行,没有无明冲动,已经脱离生死轮回。「已无行,更不受有」他已脱离生死轮回。在上课期间,有时候如果一再重复提的那些,都是表示非常重要的,因此不要以为说:我懂了!我会了!我知道了!……如果还没有深入骨髓,你的「知道」,都只是在头脑的知见而已,必须要不断的反覆咀嚼、反覆去听,包括说我们整个课程的这些,都要一遍一遍的闻、思、修,一遍一遍的听闻,听了之后、然后再修,这样才会体証的更深。如果有越用功去闻、思、修,后面的証量就会越高,因此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说:这个我知道啦!我会啦!没有那幺容易的。

  如果一个人得到「空三昧」,心能够常与「空」相应,「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此时他会来到「无愿三昧」,这里要讲三个「三昧」,就是「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如果大家能够了解,就不会去抓人相,记得!你的目标不要锁定在「指月的手指」上面。所以,你们的目标不是在我身上,你们目标不是在佛陀身上,目标也不是在经典上面,经典是一个地图,协助我们去看到、找到实相、认清实相,我也只是个协助你去认清实相,这样而已。真正见法,要来到以大自然为师,这是很重要的过程、阶段,如果说我们今天在中鼎这里结这些缘,大家有缘,我只是协助你,记得!协助你回到以大自然为师。如果我们相处一年之后,你还一直紧抓着一个人相,没有去从大自然去见法,表示说你还没有掌握到要领。所以,协助以大自然为师,处处体悟「三法印」、体悟「四圣谛」,到后来大自然就是法界,到后来才能够与法界溶为一体。

  当你越了解、越了悟,到后来才能溶为一体,因此目标不是放在我的身上,也不是在人相上面,大家要从大自然里面,去处处见法,这样的话,现在先讲好、交代好,如果有一天我隐居起来,退隐了、消失了,你们一样处处都是有以大自然、以法界为师,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什幺时候隐居、什幺时候退隐,都不一定啊!我是想把「阿含解脱道」讲完,然后再来「老子道德经」,大概半年左右,再来就准备要退隐,有必要的时候,我再出来这样。另外,如果我没有退隐,你们的目标会放在我身上,就不容易见到法,因此我不希望你们抓人。所以,有时候我要消失,你们才能够入「空」,才能够真正来到法界见法,才能够真正很快的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常游毕竟空。

  只要大家能够在法界见到法,法就不会消失,法就会继续流传,这里要讲的就是一个「空三昧」,一个是「无愿」,再来是「无想」,就是所称的「三三昧」。因为这三种「三昧」,是非常深的,大家要慢慢实修实证之后,才能够体証到。所以,你要体証到「空三昧」,因为事实上这是一体的,真正能够体証到空、无愿,能够体証到「空三昧」,「无想三昧、无愿三昧」就会出来。所谓「无愿三昧」,不要从文字上面去解读,就是你会放下过去错误颠倒梦想的抓取,你本来是一直在海中凿河,现在你放下了在海中凿河的错误愿望、错误抓取。所以,如果一个人体証到「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不要体会错误,而是照见到过去的颠倒梦想,不会再去海中凿河了,不会再到处去找阳光了,不再用我慢去修了,而能够真正返璞归真。

  一个人能够体悟到「无愿三昧」之后,「得」就是体悟,体悟到、体证到「无愿三昧」之后,就会「不求死此生彼」,这一句话也很重要,一般众生还没解脱,就会贪生怕死,会有一个「我」,然后生命核心就会抓着,你会贪生怕死,就会想说:我要下一世……,我生生世世要……,生命就不敢放开、放不开。一个解脱者了悟生死大事之后,他的生命全然的放开、放开,你说他有也不对,说他没有也不对,因为他已经了悟生死大事,已经体悟「无生」了。体悟「无生」,就是他已经体悟到「生」不是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那是整个法界的事。有的人就想说:那生不是我的事、死不是我的事,那我还要修行干什幺?!又是错误的解读,如果还有自我、还有我慢、还有烦恼、还有苦,生死就是你的事,还是有一个「我」在生啊!有一个「我」在死啊!

  讲说「生死不是我的事」,是讲述一个解脱者,了悟到了生死大事,大安心、大自在啊!因为这些比较深的,我所说的内容,你们都要仔细去听,要好好去体会,不要断章取义,这样才不会阻断了慧命。所以,一个人得到「无愿三昧」,他就「不求死此生彼」,你之所以会想说在这里死了之后,生到哪里去?都是还有一个自我、我慢。「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无想三昧」不是说我修行修、修到后来,我都不敢想、都不能有想,又是错误的理解,「无想三昧」是说你不会在颠倒梦想,所谓「无想」是说不会颠倒梦想。「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这一句话很重要,一般众生为什幺会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轮回呢?因为「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没有体証到这「三三昧」,你就会「流浪生死」,也就是成为天涯的流浪人,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里。

  「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察诸法已」不是叫你看很多经典,你才能够体悟,是要你去看法界大自然的这些实相特征,法界大自然它所展现出来的实相,实相有一些特征存在,它一直在生灭变化,于是那些解脱者他们就归纳出来,看到无常的法性,就是看到无常。《易经》所讲的变异,一直在变异。《老子》里面一样都有讲到无常方面,又继续去观察、体悟到「无我」,从法界实相里面,从大自然实相里面,又去体悟到「涅槃」,「空」里面的涅槃寂静。所以,这是人类去体悟之后,把它归纳出来的,就是佛陀这里所讲的,就是法,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所讲的真理实相就是这个真理。

  佛陀这里就讲:一个人「观察诸法已」,你从实相界、现象界里面,去体悟到大自然的法则,「观察诸法」体悟到这些法则之后,体会到后来,就会体悟到「空三昧」,就是先从有为法,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无常、无我。后知涅槃智,才会来到「空」方面,能够体証到这样,「已得空三昧」,就变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法住智」方面也知道,「涅槃智」方面也知道了,「无常」、「无我」这些,你都体証到了,这时候你就会体道、悟道而行道,整个生命的展现,就跟大自然、跟「道」溶为一体,这时候变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来到「无上正等正觉」,因为「空」本身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

  「当我尔时,已得空三昧」佛陀就回忆以前,当我体証「空」之时,「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佛陀当时大彻大悟,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他七天七夜都不断的观视道树,也就是说都浸泡在法界里面,然后看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法喜泉涌,很多人看到以为你是疯子,因为看一花一草一木,你都会笑啊!因为你处处去见到「无常」,处处去见到「缘起甚深」,处处去见到「三法印」,因此这时候法喜泉涌,「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佛陀就讲:「空三昧」就是在各种三昧之中,就是最究竟、最高的,「王三昧者」,在三昧之中能够称王的,就是「空三昧是也」是心与「空」相应的这个「空」,这里都是只讲涅槃本体这个「空」,你必须要了悟这些。「虚空三昧」--很深、很深。能游虚空三昧,即是常游毕竟空。真正体证到空三昧,就是已经远离颠倒梦想(无想、无愿)而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但是大家不要从文字上面去解读推敲,如果依文解字,很容易成负面的取角,变成说一个修行者,到后来误解阿罗汉那些,就变成无愿啦!消极啊!悲观啊!无想啊!也不敢有想啊!不敢有念头啊!空啊!就变成顽空啊!……都是错误的解读。事实上,真正的解脱者,他是生动活泼自在、返璞归真的一个真人。

  《心经》

  《心经》很多人都会背诵,很多人几乎天天都在做早晚课的背诵,其实《心经》是很深,在大乘佛教来讲,等于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一个核心,但是我们今天不是只停留在光是理解、光是会背、光是会唸,我们是要实证,要真正亲证到《心经》所讲的世界,佛法不是要让你当作学问,佛陀是帮助我们解脱自在,经典都是「指月的手指」,帮助你解脱自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观自在」,不要又当做某一个人、某一个菩萨,又界定在人相上面。「观自在」就是你要观察、观察到很自在,到哪里都能够见到法,而且表示都能够进入如实观,如果能够真正处处见法,当下都是「观自在菩萨」,这是要讲你,不是讲别人,你要来到观察到很自在,处处都见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注意「行深」这二个字,你要用功、来到很深度的「止观双运」,你的心要维持得很平静、很宁静、也很柔软,未必要进入深定,但是你的闻、思、修,都要不断的用功,来到深度的止观双运,「行深」就是深度的「止观双运」,这时候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体悟到原来一切来自于「空」,又回归到「空」,此在讲述「界相应」章节时有分析过。

  将物质解析之后,然后成为分子……,再来到夸克,于是再解析成为能源,而能源本身不是「空」,而是能源浸泡在「空」里面,所谓「物质」,佛…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