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清楚了解之後,才不會出錯啦!
「何等爲色集?」什幺叫做「色集」?苦海是怎幺樣聚集過來的呢?「色集」就是世間是怎幺樣形成的呢?你的苦海是怎幺樣形成的呢?「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爲世間集」。「何等爲色集?」就是「世間集」,苦海是怎幺樣來的呢?因爲有了身心之後,沒有清楚了解你的身心是怎幺來的?結果就一直認爲:這是我啊!我的、我的……。于是就不斷一直在貪生怕死,很怕「無我」、貪生怕死。「當來有愛」就是一直在貪生怕死,一直在抓,一直在鞏固自我,一直在保護自我,然後不斷的在貪啊!在抓啊!因爲有自我的保護,就會在抓很多我、我的、我的,于是就「當來有愛」,因爲貪生怕,然後不斷的貪啊!喜呀!俱呀!就是不斷的抓我、我所,然後就抓來很多的苦。
「彼彼染著」不斷一直在抓嘛!抓嘛!在執著嘛!這樣「是名世間集」,你的苦海就這樣出來。所以,不要以爲說你得到的越多就越快樂,錯了!你抓得越多,反而你的憂、悲、苦、惱也跟著越多。有的人認爲「百子千孫」好幸福!你的子女越多,你所擔心的、你的煩惱、你所操心的,也會越多!「雲何名爲世間滅?」什幺叫做苦海消失呢?「世間滅」就是怎幺樣才能夠讓苦海消失呢?「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余斷、舍、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如果能夠清楚了悟何謂「無常法印」,能夠溶入「無常法流」不抓,必須體悟到「無常法流」才會不抓。
再者,體悟「無常法流」,你是不抓外面而已,如果沒有體悟到「無我」,還是會不斷的抓取「自我」生命,你還是放不開。因此,你要體悟到無常法流,也要體悟到「無我」的法印實相,這樣內、外才會都不抓,全然的溶入整個法界裏面,原來的貪生怕死就會消失了。因爲你了悟生死大事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原來的那些抓取都會完全的斷除、舍、離。所以,你不會貪生怕死,不再懼怕無我,不會有我慢了。如果能夠體證到「無常」與「無我」兩個法印,就能夠斷除自我、我慢。如果能夠深觀整個法界的實相,也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就會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而解脫自在。修行是要來到解脫自在,就是苦海滅、苦海的消失。
「何等爲世間滅道迹?」如何能夠到達解脫自在的境界呢?佛陀告訴我們一條「八正道」,循著八正道,循著阿含解脫道逐步一步一腳印的走,紮紮實實的做,自然就能夠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赤馬!了知世間苦,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迹,修彼滅道迹。赤馬!若比丘(各位修行者)」如果能夠「于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迹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真正解脫自在,不是向心外去求,淨土不在他方世界,淨土就在當下,你的心能夠清淨,淨土馬上現前,你的心能夠清淨,「阿彌陀佛」馬上現前給你看,所謂「阿彌陀佛」,不要又想象成一個什幺樣的形象,不是啊!如果你的心能夠清淨,當下就可以看到整個法界在跟你講經說法。所以,當我們在戶外禅修,極樂世界的鳥叫聲,有沒有在跟你宣說法音?有沒有聽到?當下你就在淨土世界裏面,那些鳥都在宣說「無常法印」,一枝芒花也在宣說法印,宣說緣起甚深。「若比丘于世間苦」如果在苦的實相,真正能夠清楚了解苦海的實相,而且決心要斷苦海輪回,「世間集」那個貪愛清楚了知,也決心要斷、「世間滅」,涅槃彼岸、苦海的消失這些,也清楚知道今天如此聞思修是有意義的,決心要去證悟到這樣的境界,「世間滅道迹」也好好去知道了解,也很努力去修,這樣很快就能夠「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很快就能夠出離苦海,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
所以,淨土、不生不死的地方,是在當下、現在。真正了悟不生不死的世界,必須要徹底了悟什幺叫做生生滅滅;清楚知道生生滅滅,才能夠知道什幺不生不滅;清楚知道什幺是苦集滅道,將來有一天才能夠證悟到無苦集滅道;清楚了解苦海、如何出離苦海,將來才能夠解脫自在。
剛才在休息的中間,發生了一件事情,也印證無常法印,剛好讓我連想起「阿含解脫道」課程,要整個全部完成,實在也不容易呀!真的要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配合。爲什幺?可能我個人的感觸比大家更多一點,在上一章的課程中,發心錄像的師兄發生車禍,沒辦法過來,結果由別人來代錄,但是因爲使用儀器不是很純熟,錄起來的效果不是很好,在這樣的因緣之下就沒有錄成。但是今天這一次呢?在錄像的時候,竟然啪!在無常的情況之下,一臺七、八萬塊的錄像機,就這樣壞掉了。因爲不是當事人故意的,我們怎幺樣來彌補,大家一起來承擔,這是我們大家的。只是說這一件事情,也讓我連想起上一次講到這一章節,也出現一些情況,因此成道、成佛、解脫自在,是要經曆、經過一些考驗,看你有沒有恒心、有沒有道心、有沒有決心?還好我們今天有兩臺攝影機,可以把這些再繼續留下來,還可以再繼續再上課。所以,你要成道、成佛、解脫自在,它是會有一些考驗,看你有沒有道心?道心夠不夠?要有非達究竟解脫、絕不終止的魄力及決心,才能夠有成。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于彼世界邊,平等覺知者,是名賢聖行,度世間彼岸」也就是「度世間到彼岸」。佛陀就說:向心外去求解脫,向心外去求淨土,你找不到的;佛陀我不必啦!我就在身心內好好靜下來,去了悟實相,看清了實相之後,「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當下、此生、此地,我就能夠解脫自在呀!「而得世界邊」就是能夠出離苦海,「世界邊」就是出離苦海而解脫自在,一個人「無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如果不知道「世界」講的是什幺,苦海講的是什幺,怎幺出離苦海呢?沒辦法出離的。
事實上,苦海講的就是你的身心。「以是故牟尼、能知世界邊」由于我釋迦牟尼能夠清楚了知什幺叫做世界、什幺叫做出離苦海,「善解世界邊,諸梵行已立」因爲我清楚了解什幺叫做苦海,因此能夠到達解脫自在。「于彼世界邊,平等覺知者」就是對苦海「平等覺知」,很重要呀!佛陀講說覺悟、覺醒,覺悟什幺?世間、苦海就是二元對立,你現在怎幺樣去清楚了知實相,然後超越了二元對立,「平等覺知」就是不管原來你所要的、或是你所不要的,不管原來你所界定惡的、或是界定善的,從二元對立裏面跳脫出來,來到一體的世界,才能夠解脫自在,即謂「名賢聖行」,這樣才能夠出離二元對立的世界,來到解脫自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度世間」就是超越苦海,而到達涅槃彼岸。當你真正到達彼岸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彼岸就在此岸,涅槃極樂淨土就在當下,就在這裏呀!于是你才能夠大安心、大自在,不管你到哪裏,你都自在呀!
【法義分享】本經中所
述的「赤馬天子」,就是孫悟空。赤馬天子搭乘光速火箭(一秒鍾跑叁十萬公裏),要出離這個他覺得不可意的世界、不可意的世間,本來因爲他覺得這個世間很不好,處處都是遇到他所不想要的,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于是就是一直想要出離覺得不可意的世間,認爲這個世間對他太不公平了,這個世間是一個苦海,于是一直想去追尋他心目中理想且不生不死的世界。但是,他用了很多生命去修、修,修出廣大神通,有了這些神通之後,又一直去跑、去追,跑了一百光年,還是找不到「世界邊」,還是找不到一個理想的世界,因爲到哪裏都還是無常、無我,到哪裏都還是有老、病、死,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世界,就算再跑一百萬光年,還是找不到「世界邊」,因爲宇宙是無邊無際的。
如果把整個宇宙、世界、十方法界當做苦海,就永遠找不到淨土的;如果你認爲客觀的世界是苦海、是五濁惡世,而千方百計想移民、想出離,就算你再跑一百萬世,也還是在苦海裏面,因爲都是衆生自己在顛倒夢想,苦海就是「自我」所構築、所造作出來的夢幻世界,「自我」會有很多的要與不要。客觀的實相世界,有很多、很多是「自我」所不想要、不想看到的,因爲「自我」否定,于是「自我」就否定實相世界,而另外構築他所要的理想世界。「自我」就會想說:「爲什幺會有冬天寒冷呢?不要有冬天,不是很好嗎?我要去找一個沒有冬天的地方……」好啦!你找到赤道那邊沒有冬天,但是當你到那邊之後,又會一直在抱怨:「爲什幺太陽這幺猛、這幺烈呢?爲什幺天氣這幺嚴熱呢?能不能讓太陽小一點?能不能讓那個光不要那幺強烈?……」又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又覺得這個地方太熱了。
于是你又一直在去、一直去找,「我能不能只要有春天、不要有夏天、不要有冬天?」于是你就要祈禱:只要有春天就好啊!一年四季都如春啊!問題是理想歸理想,事實呢?法界不會因爲你在門簾上面寫著「一年四季如春」,你的家裏面就天天如春、就不會有夏天、不會有冬天,不會啦!你要一年四季如春,不是去求外境來符合你的心意,而是怎幺樣去做到你的心境、你的內心是一年四季如春。不管是夏天,也是安心自在;當你遇到冬天,也是安心自在。衆生都喜歡只要花開就好,不希望花凋謝,哪裏有一種花不會凋謝的,不會凋謝的花就是塑膠花,它不會散發芬芳給你,它裏面沒有什幺生命。
因此,真正活的、真正有生命的,它一定是生滅變化的。衆生呢?我只要年輕就好,我不要老、不要死,我希望一個沒有死亡的世界……。但是佛陀很明白告訴我們,現象界一切都是一直無常變化,衆生的理想歸理想,你想要歸想要,事實上法界還是一樣照常運作,你做再多的法會,讓你不斷的消災,地震…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