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P5

  ..續本文上一頁還是照常發生,臺風還是照常來。你要了悟這些實相,然後把這些錢投入在怎幺去做安全方面的防範,像我們的公安、品保方面,怎幺把它做得好一點?你要了解「無常」,把無常系數一定要算進去。具有無常的觀念,就會加強公共安全方面的防範,不要太信任說我們這樣在做就是安啦!都不會有事的!如果疏忽了,問題就會發生。

  所以,你要真正去了悟無常法印,才會來到不生不滅,不要向心外去求。實相世界是中性的,是離苦樂兩邊的,如果不去面對實相世界,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永遠不會實現,而且你都會覺得「世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世間對我太不公平,這世間對我太苛薄,我怎幺會如此歹命……」事實上,很多的怨天尤人,往往都是因爲我們一直在不了解實相,而一直在構築我們所要的夢幻世界,當你有一天真正如實了悟實相之後,就會解脫自在。記得!你吃過的很多苦,不要還在怨天尤人,那些苦都在提醒你,不要老是活在夢幻世界,不要在那裏構築你的夢幻世界,回來認清這個實相。因此吃那些苦都是有意義的,你要解脫,從苦、集、滅、道啊!當你沒有了悟這些苦的實相,就沒辦法真正找到解脫道的,因此吃苦就是吃補,吃苦都很有意義的,故而要珍惜每一個因緣,每一個因緣都有相當意義。

  一個真正要邁向解脫的人,就是要有大丈夫氣勢,過去所做所爲這些現在歸零,但是不管將來呈現什幺樣的果,我都承擔,而且就算逆境,也能夠從逆境裏面去逆增上緣,它也可以讓我成長;遭遇到順境,也可以從順境裏面,能夠不被境界所牽走,一切順、逆境都在成就你,知道嗎?不是說遇到逆境,然後就在逃啊!埋怨呀!就在怨天尤人啦!因此基督教有一句話,「一切的境界都有上帝的美意」,能不能從一切境界--不管是順境或是逆境裏面,去體會裏面可以讓你增長智慧、讓你見法。

  佛陀知道一切問題的根本在于「自我」,因而設計出一條安穩的解脫道,協助衆生逐漸認清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回來反觀我慢諸結,再深入看到最深層裏面原來是貪生怕死的「自我」在作祟。像我們在講解脫道,很多人聽了非常法喜,但是也有很多人聽了不高興、不喜歡,有的人也會怕,有的人甚至還會以監聽的心態來聽。我所講的只是幫助你們解脫,如果有人不善用此因緣,也沒辦法!所以,要深入去看到「自我」在作祟,只要善于顛倒夢想的「自我」破滅,苦海無邊的世界就會消失(此即世間滅)。你的苦海就是由「自我」所抓出來的,出離「自我」的夢幻世界,就是「得世界邊」,出叁界、出離苦海,而到達彼岸。此處很清楚的說明,把解脫方法、目標弄清楚之後,才不會枉費你的生命,從此不再顛倒夢想,而能夠很純樸、很知足的活在實相世界裏,解脫自在。

  (第四節)「雲何爲學?所謂學者,雲何學?」有學位要學的是什幺呢?「隨時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增上意」就是「增上定」,有時候講「增上意」,有時候講「增上心」,有時候講「增上定」,事實上講的都是相同的,因爲我們的心常常都是心猿意馬,一直到處奔跑定不下來。所謂「修定」,事實上是讓我們的心,能夠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記得!各種法門,都是讓我們能夠讓清醒明覺,把心安靜下來,因爲當你定下來之後,才能夠「止觀雙運」。記得!不要又落入在定相、禅相上面,否則又被定相、禅相牽引著走,又浪費掉生命了,因此「持戒」是幫助我們。

  所謂「增上」,就是能夠幫助我們成長,幫助我們邁向解脫。你所持的戒律,也要能夠幫助你邁向解脫;你所修的定,也是在幫助你推向涅槃彼岸。當你有「止觀」,因爲持了戒,你會減少惡緣、增加善緣,各種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的解脫之路就會走得很平穩、很順利,加上你的心能夠定下來,能夠「止觀雙運」,就能夠開啓智慧。所以,不是「定」裏面産生「慧」,「定」是一個過程、一個工具,當你有了「定」之後,要去善用它,「定」是幫助你來到「止觀雙運」,因爲「觀」不是在禅相裏、打坐裏面怎幺去觀想,不是那個觀想,「觀」、是當你的心靜下來,打開你的智慧眼、打開你的法眼,在法界裏面處處去見法、去看到實相,什幺叫做「無常法印」,什幺叫做「無常法流」,什幺叫做「無我」,經過這樣如實客觀的去了解,透過「止觀雙運」去了悟了實相之後,就會有所體悟,就能夠開啓智慧,就是後面所講的「慧」。

  記得!「慧」是來自于「止觀雙運」開智慧,不是說你光是在那裏「定」,在那裏一直打坐、一直打坐,到後來就會開啓智慧……?如果沒有應用「止觀雙運」,只是在世間的禅定上面,都是屬于「世間定」,縱使你坐得再久,就像「冷水泡石頭」,你就算泡得再久,石頭還是石頭。有學位是在向初果、然後證初果、到叁果的過程,你所要學的就是戒、定、慧,整個展開具體來講,就是叁十七道品,濃縮過來就是戒、定、慧。

  屍婆就告訴佛陀:有學位是要學這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也就是證到四果、無學位的阿羅漢,「當于爾時,複何所學?」阿羅漢、解脫者他們到那時候還學什幺呢?「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于爾時,(清楚的)覺知貪欲永盡無余;覺知瞋恚、愚癡永盡無余,故不複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屍婆!是名爲學其所學」一個解脫者、四果阿羅漢,來到「無學位」,這時候清楚知道他的貪、瞋、癡,都已經是永盡,一定是要「永盡無余」,才是稱爲阿羅漢,不是說一時的「一時心解脫」、「一時的止息」。有的人在打坐時,覺得很殊勝、很舒服,這時候都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就像有的人認爲參加禅修期間,都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癡,覺得自己解脫了……,這頂多只是一時的解脫,能不能禁得起境界的考驗?能不能禁得起曆緣對境的實際考驗?

  如果是一個真正來到四果阿羅漢,當你在禅修的時候,也一樣解脫自在;當你在曆緣對境、滾滾紅塵裏面,也一樣沒有貪、瞋、癡,都是必須要來到貪、瞋、癡永盡無余,就是四果阿羅漢。這樣的人是怎幺樣呢?「不複更造諸惡,常行諸善」,我們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有一句「佛性戒諸心地印」,就是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他的內心裏面是有「道共戒」,外表上看起來,他好像不是死死板板的,持著一般人所持的戒相,但是事實上在他內心裏面,他是大慈大悲憫衆生,對衆生沒有瞋心。所謂「諸惡莫做,衆善奉行」,但是真正戒律的核心,是你不要去瞋恨衆生,不要惡意去瞋恨衆生,不要去傷害衆生,跟衆生廣結善緣。

  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了悟、掌握到這些原則,然後他看到整個法界這些,體悟到跟衆生是一體的,于是他跟衆生是一樣,以愛己之心愛護每一個人,他裏面是沒有瞋心的,不管他是怎幺樣的「順行逆行天莫測」,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的「或是或非人不識,順行逆行天莫測」,就像濟癫禅師,後來又有人把他神佛化了,其實我覺得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缺點,在他的優點裏面,事實上裏面也是要展現出靈活的一面,但是如果又太把他神格化、玄虛化,變成讓他太離譜,這樣也不好。事實上,他要展現來到解脫是很自在,表面上你看不出他的真正德行,但是對他的內心來講,他是沒有瞋心、沒有貪心,因此他是「不複更造諸惡」這是確定的,而且他的所作所爲,都只是默默在反饋這世間,「常行諸善」這樣。

  已上到彼岸的解脫者,必是「不複更造諸惡,常行諸善」。但是這裏的善、惡,不是凡夫眼光中的善惡標准,凡夫只能夠看到外表、外相,凡夫是用個人的好惡標准去界定。記得!一般人的善惡,是從「自我」的標准去界定,順我則是、逆我則非,通常一般人還是不太容易了解,或是甚至你也不以爲然,自己覺得是正人君子,覺得是非、好壞都判定得很好,我是一個知識分子,像我這樣都很清楚的知道,是非、好壞我都可以界定得很清楚啊!尤其甚至像我可以像大法官一樣,可以判定你是非、好壞,我都很清楚啊!

  然而衆生不容易看到這背後,除非你是一個解脫者,只要還不是四果阿羅漢的解脫者,記得!你都是從「自我」的好惡標准去界定,這裏面很多都是帶著你的主觀意識,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一個解脫者不是按照衆生所製定給他的框框,然後套在那裏,因此永嘉大師才講「順行逆行天莫測」。解脫者的內心世界是充滿著感恩與慈悲,如果你的心行證量不夠,很難看到解脫者的內心世界,很難體會到。因此,大家不容易看到老子的足迹。

  (第五節)「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叁問,佛亦再叁默然住」因爲在佛陀生了一場大病之後,還在恢複之中,因此體力也差、身體也不好,還需要恢複,所以不要以爲佛陀就不會生病,衆生常常把佛陀想象得連吃飯也都是假的,認爲他是示現給你們看而已,以爲佛陀不用吃飯、佛陀不用睡覺、佛陀不會生病……,這樣都離開現實、離開實相。因此你就會認爲佛陀不用吃飯,我卻還要吃飯,因此我不會成佛;佛陀不需要睡覺,我卻還需要睡覺,所以我就不可能成佛,于是我就努力修、修得不必睡覺……。那些都是衆生一直在構築一個夢幻世界,能不能回到平凡、平實、平淡?回來看實相的世界,不要一直在構築夢幻世界。所以,這一章是成道、成佛、解脫自在,後面第叁十五章還有「至人只是常—返璞歸真」,是凡夫才一直想要成聖成賢,真正的解脫者是返璞歸真,回到成爲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體會。

  佛陀也是一樣,《阿含經》裏面都把佛陀如實的記錄,佛陀一樣會生病,這時候有人來問問題,佛陀還是不回答,因爲我佛陀實在有夠累,你們還要在這裏一直吵,還好佛陀不會抓狂啦!就感覺到這個會吵,你們就沒辦法看清這些,又在那裏一直吵,我就保持聖默然。你要認爲我不慈悲,也隨緣啊…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