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候阿難就出來代答:「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诃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你這樣一直在刁難佛陀,因爲世尊佛陀「病差未久」,佛陀剛生過一場大病,現在才在康複中、調養中,因此我想說出來代答。「我今當說余事,以引于彼語」、出來代答,用一些把他引導開來,「摩诃男!學人亦有戒……」阿難就開始把佛陀所講的過這些,再搬出一段讓他聽。
因爲阿難講一些關于「有學位」與「無學位」方面,「有學位」要學的是什幺,「無學位」是怎幺樣的境界,因爲這時候阿難還不是一個阿羅漢,阿難講這些也是一個代答,一方面他就像錄音機一樣是播放,于是這時候摩诃男就問阿難:「雲何爲學人戒?雲何爲無學人戒?雲何學人慧?雲何無學人慧?雲何學人解脫?雲何無學人解脫?」一個「有學位」的戒、定、慧,跟「無學位」的戒、定、慧,有什幺樣不同呢?「有學位」要學的是什幺呢?「無學位」要學的是什幺呢?
此時,尊者阿難就告訴他:「此聖弟子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律儀」「波羅提木叉」就是戒,也就是你有持戒,「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當你有持戒之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于是你的善緣增加,就能夠「離欲、惡不善法」,就是進入禅修、實修的階段,這裏就是來到初禅,「離欲、惡不善法」就是可以修禅定。像我們這幾次的禅修,能夠有因緣叁次都參加的,真是要具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這叁次都能夠參加,整個的聞、思、修、證,就會有不同的質量,所以你這樣有戒,然後你又繼續再修定。「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初禅到四禅,「如是叁昧具足已」在定方面也具足了,然後「此苦聖谛如實知」有持戒又有修定,再來能夠「如實知」,就是止觀雙運,如實看清世間苦海的實相,包括對自己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清楚如實的來面對、來了解,這樣苦、集、滅、道,就可以一一清楚,慢慢把它厘清出來了。
「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此五下分結斷,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複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叁昧、學慧、學解脫」如果能夠這樣,基本持到戒律的核心,然後又有修定,一方面能夠「止觀雙運」,這樣就能夠見到法。見到法之後,體悟叁法印,然後又會不斷的反觀,照見自己貪、瞋、癡結縛,你的各種結縛就會一一斷除掉、一一的剝落掉,這樣就能夠見法,然後再來斷叁結、證到初果。當證初果之後,你會繼續用功、努力,再來向二果、叁果邁進。當你來到「斷五下分結」,證到叁果之後,這時候就成就學人所應學的這些,但是這還是有學位的階段,之後呢?「複于余時盡諸有漏」證到叁果之後,你還是會繼續的用功、繼續的努力,把五上分結那些,把深層裏面的那些煩惱啊!苦啊!不安啊!又徹底的解決,這時候就會來到「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無漏」就是所有的煩惱、不安通通消失了。
如果在法界大海裏面,「自我」還存在,主、客又是對立、分開,「六根」就是六個孔洞,再怎幺防堵,再怎幺防、再怎幺堵,都是有漏的,含意很深啦!有漏、無漏方面,以後再深入解析。只要你還有「自我」、還要抓住,六根與六塵沒辦法溶爲一體,這時候不管你再怎幺修,就算修到叁果,還是在有漏的世界。當你有一天,「自我」完全消失,跟整個法界溶爲一體,主客雙泯、、能所消失,就是《心經》所講的一體的世界,這時候的「漏」,才會完全的消失,才會來到「無漏」。所以,所謂「無漏」,不是把各種洞一直堵、一直堵,全部都堵起來,認爲我們的「眼根」在看境界,然後「眼根」會引起漏,于是就把「眼根」堵起來,喔!我出去的時候,眼睛不可以看,耳朵聽人家是非、好壞,就會被境界轉,我就把耳朵塞起來、不要去聽,這樣就會無漏……,不是這樣啦!
就算你這樣一直把六根都堵起來,眼睛不看、耳朵不聽,不敢去碰觸各種境界,把六根的這些孔洞都堵起來之後,你的身心也都僵化了,你的命也都死了半條了,你的生命不會活起來的。所以,「無漏」不是在防堵那些,而是要了悟整個法界實相,自我臣服、自我消失,然後跟法界溶爲一體,這樣才會真正來到無漏,因此這時候就能夠來到四果無漏的境界,就會「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叁昧、無學慧、無學解脫」這時候四果阿羅漢的戒、定、慧這些一樣具足,一樣有啊!「五分法身」都具足啊!但是這時候他是來到「無學」。
前面還是要有作爲、有爲法,這裏是無爲、無學的世界,不要從文字上面去推理、去想象,都是要實際去證悟的。我們一般以爲的有學到無學,用頭腦去解讀就會認爲說「喔!我只要好好認真的學,有一天就會來到無學……」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情況,我們想說「學富五車」,當我飽學之後,就可以來到無學,然而你看很多博士,他們學富不止五車,可能五十車、、五百車都有,但是他還是怎幺樣?還是要學啊!只要你沒有真正大安心、大自在,不是說你累積很多的學問、很多的知識,就來到無學了,那些最偉大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只要你還沒有解脫,還是不斷的在尋覓,包括愛因斯坦也是一樣,只要你還沒有解脫、還沒有自在,你還是一樣啊!感覺到你不足的地方。
你以爲說我學很多、學很多,我努力修、努力修到後來,我就不用修,好像世間的學問,很努力做學問之後,將來就可以不用做……。表面上是這樣,但是如果關鍵沒有掌握到,你就一直在「有爲法」的世界裏面。關鍵就在于有學到無學,我們要有透過很多的法或是竹筏,竹筏是幫助我們渡過,從有學的初果、二果、叁果,都在有學位的階段,但是到後來很重要的關鍵,就是你要懂得放,就是叁果到四果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如果你一直抓著、抓著、不願放,還是沒辦法上岸,縱使用盡了各種方法,還是沒辦法上岸。只要你還在「有爲法」,就沒辦法上。至于要契入無爲,直接協助大家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你要從法界、從大自然裏面去見法,最後這一關一定要深入這裏,如果你不深入這裏,「自我」絕對不會消失。不管你在五蘊身心上面,怎幺會看、怎幺樣精通,或是「四念住」怎幺樣會修、修得多幺精通,修得幾十年,還是一樣。
如果你最後沒有從法界,沒有從大自然裏面去深入,「自我」不會消失,就沒辦法來到「無爲」,沒辦法來到「無學」。所以,也不一定說要懂很多的學問,你才能夠解脫,不是!而是你要懂得解脫的方法、要訣。《永嘉大師證道歌》都是直截根源,能夠從這裏切入很快。
【法義分享】叁果以下,包括向阿羅漢果,都是仍然在「有學」位的階段。到達究竟的解脫方稱爲「無學」。就算證到叁果的阿那含,也還體會不到「無學、無修、無爲」的深義。一般都是從語言文字相上,用頭腦去理解、去推理、去想象。瞎子要看到陽光,不是飽學經論就能夠知道陽光;不是努力修行,陽光就會跑出來;不是努力想象、造作,陽光就會被創造出來。陽光是否存在與瞎子本身的努力學習、努力修行、想象、造作,都沒有關聯。所謂瞎子,不是講一般眼睛的瞎掉,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瞎子就是如果有「自我」,「自我」就會遮障你看到法界實相;當你有「自我」,就是一個慧眼沒有打開的瞎子。雖然你有二個眼睛,但是你看不到法、看不到實相,就是我們這裏所講的「瞎子」,因爲陽光本來就存在,真正要看到陽光,只有把眼疾醫好;真正要解脫,只有把「自我」、「我慢」好好對治,請從中慢慢去體悟「無學、無修、無爲」的深義。
所有的修行就是爲了讓你的心澄靜下來,也就是各種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不要在法門上面計較誰高誰低,各種修行法門都是讓我們心能夠心澄靜下來,當你的心靜下來,才能夠止觀雙運,就能夠協助我們去看到我慢諸結縛而一一斷除,再深入去看到一切的苦,一切的問題都是「自我」的翳膜在梗阻、在作祟,因此決心大死一番,進行開刀手術,把那「自我」的翳膜去除掉。但是,這個關鍵不容易做到,你必須真的很如實回來看自己,要看到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那背後深層裏面都是有這個「自我」在做祟,當你真的看到這一層,如實回來面對,如實回來看到這些,才會決心大死一番的。
當你真正的決心大死一番,大丈夫氣勢才會出來,于是才會進行開刀手術,把那「自我」的翳膜去除掉。所以,只要「自我」臣服了,只要「自我」的翳膜消失了,「涅槃、彼岸、空」,就會顯現出來,而彼岸就在此岸。如果你真正能夠做到這樣,這時候沒有人認識你,「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唯有那些相同體悟的人,才會能夠真正心心相印。
「涅槃、彼岸、空」都是本來就存在,不是努力深入禅定、努力想象,不是你努力修行、深入禅定,努力想象造作之後才誕生出來,這要好好去體會。只要把「我慢、自我」的翳膜去除掉,就能看到。修行如果是錯用功,只會枉作風塵客。《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尋師訪道爲參禅」是一個尋覓過程,後來有一段講到他也是「枉作風塵客」,「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這些都是他的經曆過來,發現以前就是不斷在文字經典裏面鑽研,讓他感受到最後竟然是枉作風塵客、入海算沙,在名相上面分別,用文字解釋文字。縱使你再怎幺用,都是在自我的世界裏面繞而已,你繞不出自我的範圍,于是「卻被如來苦诃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你都是在算別人的珍寶。如果修行錯用功,只會枉作風塵客,覓即知君尚未得。
只要還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還沒有找到涅槃彼岸,就會不斷的尋尋覓覓,你的不安、你的苦一定存在,還會感覺到很多的不足,你會感覺還缺少很多,這裏有缺乏、那裏也…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卅叁章 成道、成佛、解脫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