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时候阿难就出来代答:「尊者阿难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而问世尊」你这样一直在刁难佛陀,因为世尊佛陀「病差未久」,佛陀刚生过一场大病,现在才在康复中、调养中,因此我想说出来代答。「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出来代答,用一些把他引导开来,「摩诃男!学人亦有戒……」阿难就开始把佛陀所讲的过这些,再搬出一段让他听。
因为阿难讲一些关于「有学位」与「无学位」方面,「有学位」要学的是什幺,「无学位」是怎幺样的境界,因为这时候阿难还不是一个阿罗汉,阿难讲这些也是一个代答,一方面他就像录音机一样是播放,于是这时候摩诃男就问阿难:「云何为学人戒?云何为无学人戒?云何学人慧?云何无学人慧?云何学人解脱?云何无学人解脱?」一个「有学位」的戒、定、慧,跟「无学位」的戒、定、慧,有什幺样不同呢?「有学位」要学的是什幺呢?「无学位」要学的是什幺呢?
此时,尊者阿难就告诉他:「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波罗提木叉」就是戒,也就是你有持戒,「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具足已,离欲、恶不善法」当你有持戒之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于是你的善缘增加,就能够「离欲、恶不善法」,就是进入禅修、实修的阶段,这里就是来到初禅,「离欲、恶不善法」就是可以修禅定。像我们这几次的禅修,能够有因缘三次都参加的,真是要具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这三次都能够参加,整个的闻、思、修、证,就会有不同的质量,所以你这样有戒,然后你又继续再修定。「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初禅到四禅,「如是三昧具足已」在定方面也具足了,然后「此苦圣谛如实知」有持戒又有修定,再来能够「如实知」,就是止观双运,如实看清世间苦海的实相,包括对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清楚如实的来面对、来了解,这样苦、集、灭、道,就可以一一清楚,慢慢把它厘清出来了。
「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成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如果能够这样,基本持到戒律的核心,然后又有修定,一方面能够「止观双运」,这样就能够见到法。见到法之后,体悟三法印,然后又会不断的反观,照见自己贪、瞋、痴结缚,你的各种结缚就会一一断除掉、一一的剥落掉,这样就能够见法,然后再来断三结、证到初果。当证初果之后,你会继续用功、努力,再来向二果、三果迈进。当你来到「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之后,这时候就成就学人所应学的这些,但是这还是有学位的阶段,之后呢?「复于余时尽诸有漏」证到三果之后,你还是会继续的用功、继续的努力,把五上分结那些,把深层里面的那些烦恼啊!苦啊!不安啊!又彻底的解决,这时候就会来到「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无漏」就是所有的烦恼、不安通通消失了。
如果在法界大海里面,「自我」还存在,主、客又是对立、分开,「六根」就是六个孔洞,再怎幺防堵,再怎幺防、再怎幺堵,都是有漏的,含意很深啦!有漏、无漏方面,以后再深入解析。只要你还有「自我」、还要抓住,六根与六尘没办法溶为一体,这时候不管你再怎幺修,就算修到三果,还是在有漏的世界。当你有一天,「自我」完全消失,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主客双泯、、能所消失,就是《心经》所讲的一体的世界,这时候的「漏」,才会完全的消失,才会来到「无漏」。所以,所谓「无漏」,不是把各种洞一直堵、一直堵,全部都堵起来,认为我们的「眼根」在看境界,然后「眼根」会引起漏,于是就把「眼根」堵起来,喔!我出去的时候,眼睛不可以看,耳朵听人家是非、好坏,就会被境界转,我就把耳朵塞起来、不要去听,这样就会无漏……,不是这样啦!
就算你这样一直把六根都堵起来,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敢去碰触各种境界,把六根的这些孔洞都堵起来之后,你的身心也都僵化了,你的命也都死了半条了,你的生命不会活起来的。所以,「无漏」不是在防堵那些,而是要了悟整个法界实相,自我臣服、自我消失,然后跟法界溶为一体,这样才会真正来到无漏,因此这时候就能够来到四果无漏的境界,就会「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这时候四果阿罗汉的戒、定、慧这些一样具足,一样有啊!「五分法身」都具足啊!但是这时候他是来到「无学」。
前面还是要有作为、有为法,这里是无为、无学的世界,不要从文字上面去推理、去想象,都是要实际去证悟的。我们一般以为的有学到无学,用头脑去解读就会认为说「喔!我只要好好认真的学,有一天就会来到无学……」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情况,我们想说「学富五车」,当我饱学之后,就可以来到无学,然而你看很多博士,他们学富不止五车,可能五十车、、五百车都有,但是他还是怎幺样?还是要学啊!只要你没有真正大安心、大自在,不是说你累积很多的学问、很多的知识,就来到无学了,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只要你还没有解脱,还是不断的在寻觅,包括爱因斯坦也是一样,只要你还没有解脱、还没有自在,你还是一样啊!感觉到你不足的地方。
你以为说我学很多、学很多,我努力修、努力修到后来,我就不用修,好像世间的学问,很努力做学问之后,将来就可以不用做……。表面上是这样,但是如果关键没有掌握到,你就一直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关键就在于有学到无学,我们要有透过很多的法或是竹筏,竹筏是帮助我们渡过,从有学的初果、二果、三果,都在有学位的阶段,但是到后来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你要懂得放,就是三果到四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一直抓着、抓着、不愿放,还是没办法上岸,纵使用尽了各种方法,还是没办法上岸。只要你还在「有为法」,就没办法上。至于要契入无为,直接协助大家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你要从法界、从大自然里面去见法,最后这一关一定要深入这里,如果你不深入这里,「自我」绝对不会消失。不管你在五蕴身心上面,怎幺会看、怎幺样精通,或是「四念住」怎幺样会修、修得多幺精通,修得几十年,还是一样。
如果你最后没有从法界,没有从大自然里面去深入,「自我」不会消失,就没办法来到「无为」,没办法来到「无学」。所以,也不一定说要懂很多的学问,你才能够解脱,不是!而是你要懂得解脱的方法、要诀。《永嘉大师证道歌》都是直截根源,能够从这里切入很快。
【法义分享】三果以下,包括向阿罗汉果,都是仍然在「有学」位的阶段。到达究竟的解脱方称为「无学」。就算证到三果的阿那含,也还体会不到「无学、无修、无为」的深义。一般都是从语言文字相上,用头脑去理解、去推理、去想象。瞎子要看到阳光,不是饱学经论就能够知道阳光;不是努力修行,阳光就会跑出来;不是努力想象、造作,阳光就会被创造出来。阳光是否存在与瞎子本身的努力学习、努力修行、想象、造作,都没有关联。所谓瞎子,不是讲一般眼睛的瞎掉,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瞎子就是如果有「自我」,「自我」就会遮障你看到法界实相;当你有「自我」,就是一个慧眼没有打开的瞎子。虽然你有二个眼睛,但是你看不到法、看不到实相,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瞎子」,因为阳光本来就存在,真正要看到阳光,只有把眼疾医好;真正要解脱,只有把「自我」、「我慢」好好对治,请从中慢慢去体悟「无学、无修、无为」的深义。
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让你的心澄静下来,也就是各种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不要在法门上面计较谁高谁低,各种修行法门都是让我们心能够心澄静下来,当你的心静下来,才能够止观双运,就能够协助我们去看到我慢诸结缚而一一断除,再深入去看到一切的苦,一切的问题都是「自我」的翳膜在梗阻、在作祟,因此决心大死一番,进行开刀手术,把那「自我」的翳膜去除掉。但是,这个关键不容易做到,你必须真的很如实回来看自己,要看到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那背后深层里面都是有这个「自我」在做祟,当你真的看到这一层,如实回来面对,如实回来看到这些,才会决心大死一番的。
当你真正的决心大死一番,大丈夫气势才会出来,于是才会进行开刀手术,把那「自我」的翳膜去除掉。所以,只要「自我」臣服了,只要「自我」的翳膜消失了,「涅槃、彼岸、空」,就会显现出来,而彼岸就在此岸。如果你真正能够做到这样,这时候没有人认识你,「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唯有那些相同体悟的人,才会能够真正心心相印。
「涅槃、彼岸、空」都是本来就存在,不是努力深入禅定、努力想象,不是你努力修行、深入禅定,努力想象造作之后才诞生出来,这要好好去体会。只要把「我慢、自我」的翳膜去除掉,就能看到。修行如果是错用功,只会枉作风尘客。《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寻师访道为参禅」是一个寻觅过程,后来有一段讲到他也是「枉作风尘客」,「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这些都是他的经历过来,发现以前就是不断在文字经典里面钻研,让他感受到最后竟然是枉作风尘客、入海算沙,在名相上面分别,用文字解释文字。纵使你再怎幺用,都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绕而已,你绕不出自我的范围,于是「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你都是在算别人的珍宝。如果修行错用功,只会枉作风尘客,觅即知君尚未得。
只要还没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还没有找到涅槃彼岸,就会不断的寻寻觅觅,你的不安、你的苦一定存在,还会感觉到很多的不足,你会感觉还缺少很多,这里有缺乏、那里也…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道、成佛、解脱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