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是照常发生,台风还是照常来。你要了悟这些实相,然后把这些钱投入在怎幺去做安全方面的防范,像我们的公安、品保方面,怎幺把它做得好一点?你要了解「无常」,把无常系数一定要算进去。具有无常的观念,就会加强公共安全方面的防范,不要太信任说我们这样在做就是安啦!都不会有事的!如果疏忽了,问题就会发生。
所以,你要真正去了悟无常法印,才会来到不生不灭,不要向心外去求。实相世界是中性的,是离苦乐两边的,如果不去面对实相世界,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永远不会实现,而且你都会觉得「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世间对我太不公平,这世间对我太苛薄,我怎幺会如此歹命……」事实上,很多的怨天尤人,往往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不了解实相,而一直在构筑我们所要的梦幻世界,当你有一天真正如实了悟实相之后,就会解脱自在。记得!你吃过的很多苦,不要还在怨天尤人,那些苦都在提醒你,不要老是活在梦幻世界,不要在那里构筑你的梦幻世界,回来认清这个实相。因此吃那些苦都是有意义的,你要解脱,从苦、集、灭、道啊!当你没有了悟这些苦的实相,就没办法真正找到解脱道的,因此吃苦就是吃补,吃苦都很有意义的,故而要珍惜每一个因缘,每一个因缘都有相当意义。
一个真正要迈向解脱的人,就是要有大丈夫气势,过去所做所为这些现在归零,但是不管将来呈现什幺样的果,我都承担,而且就算逆境,也能够从逆境里面去逆增上缘,它也可以让我成长;遭遇到顺境,也可以从顺境里面,能够不被境界所牵走,一切顺、逆境都在成就你,知道吗?不是说遇到逆境,然后就在逃啊!埋怨呀!就在怨天尤人啦!因此基督教有一句话,「一切的境界都有上帝的美意」,能不能从一切境界--不管是顺境或是逆境里面,去体会里面可以让你增长智慧、让你见法。
佛陀知道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自我」,因而设计出一条安稳的解脱道,协助众生逐渐认清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回来反观我慢诸结,再深入看到最深层里面原来是贪生怕死的「自我」在作祟。像我们在讲解脱道,很多人听了非常法喜,但是也有很多人听了不高兴、不喜欢,有的人也会怕,有的人甚至还会以监听的心态来听。我所讲的只是帮助你们解脱,如果有人不善用此因缘,也没办法!所以,要深入去看到「自我」在作祟,只要善于颠倒梦想的「自我」破灭,苦海无边的世界就会消失(此即世间灭)。你的苦海就是由「自我」所抓出来的,出离「自我」的梦幻世界,就是「得世界边」,出三界、出离苦海,而到达彼岸。此处很清楚的说明,把解脱方法、目标弄清楚之后,才不会枉费你的生命,从此不再颠倒梦想,而能够很纯朴、很知足的活在实相世界里,解脱自在。
(第四节)「云何为学?所谓学者,云何学?」有学位要学的是什幺呢?「随时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增上意」就是「增上定」,有时候讲「增上意」,有时候讲「增上心」,有时候讲「增上定」,事实上讲的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的心常常都是心猿意马,一直到处奔跑定不下来。所谓「修定」,事实上是让我们的心,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记得!各种法门,都是让我们能够让清醒明觉,把心安静下来,因为当你定下来之后,才能够「止观双运」。记得!不要又落入在定相、禅相上面,否则又被定相、禅相牵引着走,又浪费掉生命了,因此「持戒」是帮助我们。
所谓「增上」,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迈向解脱。你所持的戒律,也要能够帮助你迈向解脱;你所修的定,也是在帮助你推向涅槃彼岸。当你有「止观」,因为持了戒,你会减少恶缘、增加善缘,各种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你的解脱之路就会走得很平稳、很顺利,加上你的心能够定下来,能够「止观双运」,就能够开启智慧。所以,不是「定」里面产生「慧」,「定」是一个过程、一个工具,当你有了「定」之后,要去善用它,「定」是帮助你来到「止观双运」,因为「观」不是在禅相里、打坐里面怎幺去观想,不是那个观想,「观」、是当你的心静下来,打开你的智慧眼、打开你的法眼,在法界里面处处去见法、去看到实相,什幺叫做「无常法印」,什幺叫做「无常法流」,什幺叫做「无我」,经过这样如实客观的去了解,透过「止观双运」去了悟了实相之后,就会有所体悟,就能够开启智慧,就是后面所讲的「慧」。
记得!「慧」是来自于「止观双运」开智慧,不是说你光是在那里「定」,在那里一直打坐、一直打坐,到后来就会开启智慧……?如果没有应用「止观双运」,只是在世间的禅定上面,都是属于「世间定」,纵使你坐得再久,就像「冷水泡石头」,你就算泡得再久,石头还是石头。有学位是在向初果、然后证初果、到三果的过程,你所要学的就是戒、定、慧,整个展开具体来讲,就是三十七道品,浓缩过来就是戒、定、慧。
尸婆就告诉佛陀:有学位是要学这些,「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也就是证到四果、无学位的阿罗汉,「当于尔时,复何所学?」阿罗汉、解脱者他们到那时候还学什幺呢?「若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乃至正智善解脱,当于尔时,(清楚的)觉知贪欲永尽无余;觉知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故不复更造诸恶,常行诸善。尸婆!是名为学其所学」一个解脱者、四果阿罗汉,来到「无学位」,这时候清楚知道他的贪、瞋、痴,都已经是永尽,一定是要「永尽无余」,才是称为阿罗汉,不是说一时的「一时心解脱」、「一时的止息」。有的人在打坐时,觉得很殊胜、很舒服,这时候都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就像有的人认为参加禅修期间,都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觉得自己解脱了……,这顶多只是一时的解脱,能不能禁得起境界的考验?能不能禁得起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
如果是一个真正来到四果阿罗汉,当你在禅修的时候,也一样解脱自在;当你在历缘对境、滚滚红尘里面,也一样没有贪、瞋、痴,都是必须要来到贪、瞋、痴永尽无余,就是四果阿罗汉。这样的人是怎幺样呢?「不复更造诸恶,常行诸善」,我们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有一句「佛性戒诸心地印」,就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他的内心里面是有「道共戒」,外表上看起来,他好像不是死死板板的,持着一般人所持的戒相,但是事实上在他内心里面,他是大慈大悲悯众生,对众生没有瞋心。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是真正戒律的核心,是你不要去瞋恨众生,不要恶意去瞋恨众生,不要去伤害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
所以,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了悟、掌握到这些原则,然后他看到整个法界这些,体悟到跟众生是一体的,于是他跟众生是一样,以爱己之心爱护每一个人,他里面是没有瞋心的,不管他是怎幺样的「顺行逆行天莫测」,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的「或是或非人不识,顺行逆行天莫测」,就像济癫禅师,后来又有人把他神佛化了,其实我觉得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在他的优点里面,事实上里面也是要展现出灵活的一面,但是如果又太把他神格化、玄虚化,变成让他太离谱,这样也不好。事实上,他要展现来到解脱是很自在,表面上你看不出他的真正德行,但是对他的内心来讲,他是没有瞋心、没有贪心,因此他是「不复更造诸恶」这是确定的,而且他的所作所为,都只是默默在反馈这世间,「常行诸善」这样。
已上到彼岸的解脱者,必是「不复更造诸恶,常行诸善」。但是这里的善、恶,不是凡夫眼光中的善恶标准,凡夫只能够看到外表、外相,凡夫是用个人的好恶标准去界定。记得!一般人的善恶,是从「自我」的标准去界定,顺我则是、逆我则非,通常一般人还是不太容易了解,或是甚至你也不以为然,自己觉得是正人君子,觉得是非、好坏都判定得很好,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像我这样都很清楚的知道,是非、好坏我都可以界定得很清楚啊!尤其甚至像我可以像大法官一样,可以判定你是非、好坏,我都很清楚啊!
然而众生不容易看到这背后,除非你是一个解脱者,只要还不是四果阿罗汉的解脱者,记得!你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这里面很多都是带着你的主观意识,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一个解脱者不是按照众生所制定给他的框框,然后套在那里,因此永嘉大师才讲「顺行逆行天莫测」。解脱者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着感恩与慈悲,如果你的心行证量不够,很难看到解脱者的内心世界,很难体会到。因此,大家不容易看到老子的足迹。
(第五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三问,佛亦再三默然住」因为在佛陀生了一场大病之后,还在恢复之中,因此体力也差、身体也不好,还需要恢复,所以不要以为佛陀就不会生病,众生常常把佛陀想象得连吃饭也都是假的,认为他是示现给你们看而已,以为佛陀不用吃饭、佛陀不用睡觉、佛陀不会生病……,这样都离开现实、离开实相。因此你就会认为佛陀不用吃饭,我却还要吃饭,因此我不会成佛;佛陀不需要睡觉,我却还需要睡觉,所以我就不可能成佛,于是我就努力修、修得不必睡觉……。那些都是众生一直在构筑一个梦幻世界,能不能回到平凡、平实、平淡?回来看实相的世界,不要一直在构筑梦幻世界。所以,这一章是成道、成佛、解脱自在,后面第三十五章还有「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是凡夫才一直想要成圣成贤,真正的解脱者是返璞归真,回到成为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含意很深!大家慢慢去体会。
佛陀也是一样,《阿含经》里面都把佛陀如实的记录,佛陀一样会生病,这时候有人来问问题,佛陀还是不回答,因为我佛陀实在有够累,你们还要在这里一直吵,还好佛陀不会抓狂啦!就感觉到这个会吵,你们就没办法看清这些,又在那里一直吵,我就保持圣默然。你要认为我不慈悲,也随缘啊…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道、成佛、解脱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