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章 止觀雙運開智慧
@ 「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于何如實知顯現?于眼如實知顯現」對于六根、六塵的實相,就能夠「如實知」、「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爲,亦如是如實知顯現」一般衆生修行還沒有進入情況或是沒有修行,都是心猿意馬,我們的心都是一直在飄動,一般衆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鏡。我們現在要「內寂其心」,「止觀」就是讓我們凹凹凸凸的這一面心鏡,凹凸程度能夠越來越小、越少,然後漸漸地成爲一條直線。所以,「止觀」是讓我們動蕩不安的心、心猿意馬,因爲我們的心都是飄到過去、飄到未來,想過去、想未來,在胡思亂想,心猿意馬總是在過去、未來……那裏繞,很少活在當下,很少活在現在,因爲法就是存在現在。
佛陀都是講「現見法」、「現法」,我們要見到法,必須要回到當下、活在現在,才能夠見到活生生的佛法,「止觀」就是把動蕩不安的心透過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法門,選擇哪一種覺得比較適合、比較理想,就好好心系在上面。禅定方面,尋伺、覺觀、喜、樂、一心,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甯靜下來,通常在禅修前幾天,都是一個拉扯的過程,慢慢心甯靜下來,你才能夠進入「止觀雙運」,如果你的心是這樣動蕩,沒辦法如實觀的。
如果實相是這樣的一條線,但是凹凸的心鏡展現出來,就變成一個凹凸的線,你以爲實相是這樣一條線,在你心目中看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紅色的線,你認爲這是我所親知、親證、親見,但不知道已經受染汙了、扭曲實相,沒有按照事實的本來面目來看待它。如果實相本來的面貌是這樣一條線,但是在你凹凸的心鏡照起來,卻是變成一條直線,因爲它的凹凸度跟你的凹凸度剛好一樣,你就認爲它是一條直線。就像一個愛抽煙的人,如果在這幾個朋友裏面,其中有叁位,都很不喜歡抽煙的,聞到煙味就很反感、很排斥的,遇到這樣不喜歡抽煙的人,你就覺得跟他們好像不同夥,但是如果遇到其中裏面一兩位很喜歡抽煙的,你就會覺得說你跟他們距離比較近、很有話談。所以,你心裏面想抽煙的,遇到也想抽煙的人,你們的距離就比較拉近了。喜歡喝酒的人,同樣遇到酒鬼,哇!你們就是無話不說,就會覺得遇到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們的心鏡都沒有如實觀,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的心鏡是這樣凹凸,然後遇到這樣一個凹凸的,剛好符合你內心的欲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出來了。如果你的心鏡是這樣,但是遇到一個正人君子,你覺得這個人沒有多好,這個人太死板啦!這個人不解風情啦!這個不好啦!這個不要啦!這不是理想的丈夫,于是就覺得他是不好的,你沒有如實觀。所以,如實觀非常重要,我們衆生平常都在染汙、都在扭曲,這程度只是比較少而已。初果、二果上來的人,還沒辦法真正完全如實觀,只是他可以看到跟事實比較接近而已。必須貪、瞋、癡斷除,貪、瞋、癡止息,心靈平靜,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因此,經典所講的「如實知」、「如實觀」,都是這個意思,只要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
「當勤方便禅思」所謂「方便」,更深、正確的意思,就是要正精進,「勤方便」就是正精進的意思,你要努力精進用功,找尋一個方便、適應的法門,讓你的身心能夠甯靜下來,然後讓你「內寂其心」,讓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很多真理實相就會如實展現出來,哪些實相真理呢?就是「六根」、我們的身心,還有整個的「六塵」、外面的境界,這些是無常的實相,一直在流動的真理實相,就會如實呈現在你的心中,如實的映現出來。原始佛法,佛陀在帶領大家禅修,以及開發智慧、斷結證果的過程,不是在禅相上面下工夫,不是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也不是說看著你的動作,一直把目標鎖定在那裏而已,那些都只是過程。所謂「方便禅思」,透過各種方便法,最重要的禅思就是「止中有觀」、「止觀雙運」。
所謂「禅」,有的人把「禅」跟「禅定」連在一起,事實上佛陀原來所講的,是要我們禅思,你的內心要甯靜下來,然後有深度去體悟,「思」不是用頭腦去想象、去作意、去解讀,而是有深度去體悟,把心甯靜下來,有深度的去體悟,這樣才能夠真正開悟,讓事情的實相來告訴我們,它的本來面目是什幺?但是很多的修行,變成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不可以有這個念頭,結果一直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于是變成在禅定裏面,一直在定境方面下工夫,第一個落入在世間定上面,第二一直專注在禅定上面,它會産生很多的禅相,結果又被這些禅相所迷惑住了。所以,佛陀要我們的是禅思,也就是止觀,都是要止觀的,「禅思」就是「止觀雙運」的止觀。
【法義分享】我們要透過專注、方便法,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然後就是要進一步去「止觀雙運」。阿含經中,常提到禅思,「禅思」就是止中有觀--很有深度的冷靜思惟、如實正觀,也就是以純淨的心靈質量去體悟,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真正能夠靜下來去體會就不一樣,「定、靜、安、慮、得」的定、靜、安,都是屬于止的過程,「慮」就是禅思、思惟,有深度的用心靈去體悟,「慮」就是這裏的「思」,經過「止觀雙運」就會有所體悟、有所得、開發智慧。
(第二節)「當修無量叁摩提」「叁摩提」是修定力方面,也就是止觀,「叁摩提」是翻譯。「精勤系念已」「系念」就是尋、伺的過程,讓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然後再加上進一步去止觀,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就會如實顯現出來。所以,我們說要開悟、開發智慧,不是說我們去作意、去想象法印,我們是要心靜下來,讓大自然的法則如實顯現,大自然法則本來就是如實顯現,只是我們的心太浮躁、太粗糙,看不到實相,沒有如實觀。今天的重點就是我們的心靜下來之後,就能清清楚楚看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它是本來就存在,不是說進入某人的禅相裏面産生幻覺,他看到什幺?他在打坐的時候才看到,出了禅坐之後就沒有,他在禅坐時候才進入空性,他才見到佛性,出了禅修的時候沒有……,不是這樣啦!
本來大自然的法則、法性,它就是普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都存在,而且當下都是存在你的身心內外之中,因爲我們的心太粗糙、看不到,現在重點就是心能夠淨化下來,自然的法則讓它如實顯現,不必努力要求看到什幺禅相,如此重要的原則,在這一次禅修,大家就可以運用出來,掌握那個方向。
只要讓你的心透過一個方便法,我們就是用一個動中禅方面,還有出入息法這兩方面,讓我們的心能夠甯靜下來。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看到法,要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法則,不是看到你心目中想要看的,而是讓真理實相如實顯現。第叁節與第四節的經文,是有關于十二緣起方面,當我們心靜下來之後,最主要是要體悟「叁法印」--無常、苦、無我,以及「十二緣起」、「四聖谛」,我們要一層一層深入去體悟、體證,第叁、四節就是體悟緣起方面。
第叁節經文後面「此諸法都是無常、有爲、有漏」「有漏」就是會給你帶來煩惱,累積了很多的這些,你做了很多,結果它就好像一些功德,就一直漏失掉、漏失掉,帶給你煩惱。「有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你很辛苦的工作在維持家庭,但是到後來卻是這幺多的無奈、這幺多的苦,讓你感覺到一直在哀怨、哀歎,但是卻不知道很多的根本原因是來自于我們自己顛倒夢想的作爲。【法義分享】心如果能夠澄靜下來,進行「止觀雙運」,則五陰、六入處、六界、叁法印、四聖谛、緣起法……,都能因爲如實正觀而如實知見、如實體證。能夠了解、體悟到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自然會發現到過去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裏面,于是你會自然厭離過去錯誤的行爲,而遠離顛倒夢想,因此經文中所講的「觀」,都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記得!所謂「觀」,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而這個看呢?是用心眼去看,用心眼去求證、、去體悟,用你的心靈去感受、去體悟。如果欠缺定力的看,那是散亂心,只能看到膚淺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汙染、扭曲實相。如果汙染、扭曲,就會隨著你個人的貪或是瞋,而去扭曲它。
(第五節)如果你的心能夠甯靜下來,就可以體悟到「四聖谛」--苦、集、滅、道,它就會如實知、如實顯現出來。
(第六節)各位修行人「于空處、樹下、閑房思惟」「閑房」就是禅房,「當以何法專精思惟?」「尊者阿難!于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于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阿難繼續再問:「修習于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後面回答滿重要的,「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于觀已,亦成于止。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一開始往往都是需要用專注的方法,也就是偏重在「定」,因爲我們的心都動蕩不安,要「止觀雙運」是比較高難度,因此一開始等于要分解動作,有「止」,讓你的心靜下來,然後「終成于觀」觀察力就會成就。當你有定力之後,對事情的透視力、敏覺度、感受度、觀察度,就不一樣。
「修習于止,終成于觀」「止」的目的是爲了深觀,再來「修習觀已」如果一開始是偏重在「觀」方面也可以,所謂「觀」,就是法義的理解、法義的正思惟,如果你很專心、很專精的,在思考、在思惟法義方面,慢慢地,因爲你的心「置心一處」,你也會成就定力的。有的是先從單一的方法--「止」方面,讓我們的心止下來,然後再去思惟、再去深觀;有的是禅定力不足,但是他是專心在思惟、在體悟法義,這樣他的心也會慢慢甯靜下來,所以「修習觀已,亦成于止」到後來會慢慢的止觀、雙運,而且到後來是「止中有觀」、「觀中有止」。解脫一定要有定力,就算你要「慧解脫」,至少要有「未到地定」與初禅的定力,只要你有…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八章 止觀雙運開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