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
@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对于六根、六尘的实相,就能够「如实知」、「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一般众生修行还没有进入情况或是没有修行,都是心猿意马,我们的心都是一直在飘动,一般众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镜。我们现在要「内寂其心」,「止观」就是让我们凹凹凸凸的这一面心镜,凹凸程度能够越来越小、越少,然后渐渐地成为一条直线。所以,「止观」是让我们动荡不安的心、心猿意马,因为我们的心都是飘到过去、飘到未来,想过去、想未来,在胡思乱想,心猿意马总是在过去、未来……那里绕,很少活在当下,很少活在现在,因为法就是存在现在。
佛陀都是讲「现见法」、「现法」,我们要见到法,必须要回到当下、活在现在,才能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止观」就是把动荡不安的心透过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各种法门,选择哪一种觉得比较适合、比较理想,就好好心系在上面。禅定方面,寻伺、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让我们的心慢慢宁静下来,通常在禅修前几天,都是一个拉扯的过程,慢慢心宁静下来,你才能够进入「止观双运」,如果你的心是这样动荡,没办法如实观的。
如果实相是这样的一条线,但是凹凸的心镜展现出来,就变成一个凹凸的线,你以为实相是这样一条线,在你心目中看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红色的线,你认为这是我所亲知、亲证、亲见,但不知道已经受染污了、扭曲实相,没有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看待它。如果实相本来的面貌是这样一条线,但是在你凹凸的心镜照起来,却是变成一条直线,因为它的凹凸度跟你的凹凸度刚好一样,你就认为它是一条直线。就像一个爱抽烟的人,如果在这几个朋友里面,其中有三位,都很不喜欢抽烟的,闻到烟味就很反感、很排斥的,遇到这样不喜欢抽烟的人,你就觉得跟他们好像不同伙,但是如果遇到其中里面一两位很喜欢抽烟的,你就会觉得说你跟他们距离比较近、很有话谈。所以,你心里面想抽烟的,遇到也想抽烟的人,你们的距离就比较拉近了。喜欢喝酒的人,同样遇到酒鬼,哇!你们就是无话不说,就会觉得遇到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们的心镜都没有如实观,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的心镜是这样凹凸,然后遇到这样一个凹凸的,刚好符合你内心的欲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出来了。如果你的心镜是这样,但是遇到一个正人君子,你觉得这个人没有多好,这个人太死板啦!这个人不解风情啦!这个不好啦!这个不要啦!这不是理想的丈夫,于是就觉得他是不好的,你没有如实观。所以,如实观非常重要,我们众生平常都在染污、都在扭曲,这程度只是比较少而已。初果、二果上来的人,还没办法真正完全如实观,只是他可以看到跟事实比较接近而已。必须贪、瞋、痴断除,贪、瞋、痴止息,心灵平静,才能够真正的如实观,才能够真正的如实观。因此,经典所讲的「如实知」、「如实观」,都是这个意思,只要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
「当勤方便禅思」所谓「方便」,更深、正确的意思,就是要正精进,「勤方便」就是正精进的意思,你要努力精进用功,找寻一个方便、适应的法门,让你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让你「内寂其心」,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很多真理实相就会如实展现出来,哪些实相真理呢?就是「六根」、我们的身心,还有整个的「六尘」、外面的境界,这些是无常的实相,一直在流动的真理实相,就会如实呈现在你的心中,如实的映现出来。原始佛法,佛陀在带领大家禅修,以及开发智慧、断结证果的过程,不是在禅相上面下工夫,不是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也不是说看着你的动作,一直把目标锁定在那里而已,那些都只是过程。所谓「方便禅思」,透过各种方便法,最重要的禅思就是「止中有观」、「止观双运」。
所谓「禅」,有的人把「禅」跟「禅定」连在一起,事实上佛陀原来所讲的,是要我们禅思,你的内心要宁静下来,然后有深度去体悟,「思」不是用头脑去想象、去作意、去解读,而是有深度去体悟,把心宁静下来,有深度的去体悟,这样才能够真正开悟,让事情的实相来告诉我们,它的本来面目是什幺?但是很多的修行,变成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不可以有这个念头,结果一直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于是变成在禅定里面,一直在定境方面下工夫,第一个落入在世间定上面,第二一直专注在禅定上面,它会产生很多的禅相,结果又被这些禅相所迷惑住了。所以,佛陀要我们的是禅思,也就是止观,都是要止观的,「禅思」就是「止观双运」的止观。
【法义分享】我们要透过专注、方便法,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然后就是要进一步去「止观双运」。阿含经中,常提到禅思,「禅思」就是止中有观--很有深度的冷静思惟、如实正观,也就是以纯净的心灵质量去体悟,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真正能够静下来去体会就不一样,「定、静、安、虑、得」的定、静、安,都是属于止的过程,「虑」就是禅思、思惟,有深度的用心灵去体悟,「虑」就是这里的「思」,经过「止观双运」就会有所体悟、有所得、开发智慧。
(第二节)「当修无量三摩提」「三摩提」是修定力方面,也就是止观,「三摩提」是翻译。「精勤系念已」「系念」就是寻、伺的过程,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再加上进一步去止观,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就会如实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说要开悟、开发智慧,不是说我们去作意、去想象法印,我们是要心静下来,让大自然的法则如实显现,大自然法则本来就是如实显现,只是我们的心太浮躁、太粗糙,看不到实相,没有如实观。今天的重点就是我们的心静下来之后,就能清清楚楚看到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它是本来就存在,不是说进入某人的禅相里面产生幻觉,他看到什幺?他在打坐的时候才看到,出了禅坐之后就没有,他在禅坐时候才进入空性,他才见到佛性,出了禅修的时候没有……,不是这样啦!
本来大自然的法则、法性,它就是普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存在,而且当下都是存在你的身心内外之中,因为我们的心太粗糙、看不到,现在重点就是心能够净化下来,自然的法则让它如实显现,不必努力要求看到什幺禅相,如此重要的原则,在这一次禅修,大家就可以运用出来,掌握那个方向。
只要让你的心透过一个方便法,我们就是用一个动中禅方面,还有出入息法这两方面,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只要你心静下来,就可以看到法,要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法则,不是看到你心目中想要看的,而是让真理实相如实显现。第三节与第四节的经文,是有关于十二缘起方面,当我们心静下来之后,最主要是要体悟「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以及「十二缘起」、「四圣谛」,我们要一层一层深入去体悟、体证,第三、四节就是体悟缘起方面。
第三节经文后面「此诸法都是无常、有为、有漏」「有漏」就是会给你带来烦恼,累积了很多的这些,你做了很多,结果它就好像一些功德,就一直漏失掉、漏失掉,带给你烦恼。「有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你很辛苦的工作在维持家庭,但是到后来却是这幺多的无奈、这幺多的苦,让你感觉到一直在哀怨、哀叹,但是却不知道很多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我们自己颠倒梦想的作为。【法义分享】心如果能够澄静下来,进行「止观双运」,则五阴、六入处、六界、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法……,都能因为如实正观而如实知见、如实体证。能够了解、体悟到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自然会发现到过去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于是你会自然厌离过去错误的行为,而远离颠倒梦想,因此经文中所讲的「观」,都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记得!所谓「观」,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而这个看呢?是用心眼去看,用心眼去求证、、去体悟,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去体悟。如果欠缺定力的看,那是散乱心,只能看到肤浅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污染、扭曲实相。如果污染、扭曲,就会随着你个人的贪或是瞋,而去扭曲它。
(第五节)如果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就可以体悟到「四圣谛」--苦、集、灭、道,它就会如实知、如实显现出来。
(第六节)各位修行人「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闲房」就是禅房,「当以何法专精思惟?」「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阿难继续再问:「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后面回答满重要的,「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于观已,亦成于止。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一开始往往都是需要用专注的方法,也就是偏重在「定」,因为我们的心都动荡不安,要「止观双运」是比较高难度,因此一开始等于要分解动作,有「止」,让你的心静下来,然后「终成于观」观察力就会成就。当你有定力之后,对事情的透视力、敏觉度、感受度、观察度,就不一样。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止」的目的是为了深观,再来「修习观已」如果一开始是偏重在「观」方面也可以,所谓「观」,就是法义的理解、法义的正思惟,如果你很专心、很专精的,在思考、在思惟法义方面,慢慢地,因为你的心「置心一处」,你也会成就定力的。有的是先从单一的方法--「止」方面,让我们的心止下来,然后再去思惟、再去深观;有的是禅定力不足,但是他是专心在思惟、在体悟法义,这样他的心也会慢慢宁静下来,所以「修习观已,亦成于止」到后来会慢慢的止观、双运,而且到后来是「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解脱一定要有定力,就算你要「慧解脱」,至少要有「未到地定」与初禅的定力,只要你有…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