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禅的定力,就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但是通常要證到阿羅漢果,四禅八定都要經曆過。所以,你有初禅的定力,通常是可以證到叁果,心靈能夠甯靜到初禅的質量,你對萬事萬物的看,就會有相當的深度,這樣就可以證到初果、二果、叁果,這樣一路上來。
因爲在曆緣對境,貪、瞋、癡的展現,都可以如實的現觀到。但是要證到阿羅漢果,必須要包括「色界定」跟「無色界定」,它都要經曆過,「色界貪」、「無色界貪」是阿羅漢果所要突破的,必須四禅八定經曆過,具有整個這樣的經曆,證到阿羅漢果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做「慧解脫」,一種叫做「具解脫」,四禅八定這些他也很熟練,對于整個法義、整個真理實相方面,他完全的透徹了解,叫做「具解脫」,具解脫的人他定力又很強,定力的強弱跟他累世的薰習也有關系。「慧解脫」的阿羅漢,是一樣四禅八定要有經曆過,但是他體驗過之後,他未必精通,差別就在這裏。
「具解脫」的阿羅漢,他是定力很強,止觀都很強,特別有更多的神通方面,但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他未必神通俱足,但是他解脫方面絕對沒問題,像目楗連就是神通很厲害,都是定力要相當強。如果舍利佛,雖然他是個阿羅漢,但是他是以智慧第一,解空第一,舍利佛並不是很強調神通方面。我們第一個目標就是證初果,然後再一路繼續上來,再來就是到達證阿羅漢果,至少先證到「慧解脫」的阿羅漢,再來看個人的因緣,真正證到「慧解脫」阿羅漢,就可以爲法作見證,這時候真的可以到處跟衆生做法義、法上的分享,協助衆生出離苦海,至于是不是要開發神通具解脫方面,再隨順個人的因緣。但是,只要他是「慧解脫」阿羅漢,至少「他心通」、「漏盡通」一定要有,記得!一定要有「漏盡通」。
其他六道裏面的衆生,像阿修羅、天道,他們其他的通會有,但是不會有「漏盡通」。真正的解脫者、阿羅漢,一定要有「漏盡通」,「他心通」也會有。當然,「宿命通」、「天眼通」一樣也會有,其他的就隨個人的因緣,只是說個人的深淺不一,但是「漏盡通」一定會有。只有解脫者才能夠到達「漏盡」,其他像阿修羅道,甚至包括惡鬼道的衆生,或是天道的衆生,他們多多少少會有其他的神通,但是不會有「漏盡通」。要真正體證「無我」的人,證到叁果的「阿那含」還做不到「漏盡通」,必須要體證、而且做到「無我」的人,才能夠有「漏盡通」。
什幺叫做收攝六根?怎幺樣到達無漏?所謂「有漏」就是有煩惱,你的智慧、福德會漏失掉而導致煩惱。在修行的過程,必須經過一個「收攝六根」的階段,這張圖表是代表一個人生大海,人生的整個世間、整個境界,中間的框框是代表你、我、他的每一個人,這是一個人,每一個自己、每一個個人,每一個人有六個洞,代表我們的六根,我們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的身心透過「六根」與外境的「六塵」--色、身、香、味、觸、法接觸。「六根」與「六塵」是一個交通管道,「六塵」是整個世間,我們的「自我」是透過這六個管道跟境界交流,海洋的潮流、海洋的流水,它是透過這六個孔,穿流過你的身體。
世間的境界被「八風」吹得好苦,人家的是非、好壞穿流進來,你也好苦啊!常常成爲各種境界的奴隸,被各種境界牽著鼻子走。修行時,說要收攝六根是一個過程,于是開始收攝六根,等于要堵住這些門孔,眼根要收攝起來,有些在精進修行之時,眼根只能看前面,包括出去托缽或是走在街上,眼睛都不可東看西看,只能看前面六尺以內的範圍;包括耳朵也是一樣,盡量不去聽什幺。「收攝六根」是一個過程,本來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攀緣的心能夠沈靜下來,然後活在當下,因此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是在你越用功、越深入之後,體會到自己再怎幺樣收攝,奇怪!境界還是會穿透進來,然後讓我産生煩惱、讓我産生苦,內心常常在那裏拉扯。
舉例來講,就像說一個很專精、很用功的出家衆,今天就要去托缽,師父也跟我講說要收攝六根,于是就收攝六根出去,不可以東飄西飄。但是當我出去的時候,哇!身邊走過一位身材很美的窈窕淑女,想看、又不能看,于是內心又在拉扯,在拉扯當中、他要收攝,然而境界又一直在吸引著他,變成內心的一種拉扯。這只是舉例,我們常常在收攝六根的過程中,境界會一直拉扯著你,于是越收攝越緊、越防堵越緊,慢慢的一直防堵,包括很在意人家的是非、好壞批評。以前聽到一句批評、攻擊,你會難過一個禮拜,現在聽到批評、攻擊,只要一天就可以消化掉,但是覺得還是苦啊!還是成爲境界的奴隸,還是沒有真正能夠消化掉,于是又覺得自己的收攝工夫不好、不夠啊!因此再加緊收攝。如果方法不當,在收攝的過程中,有時候容易形成類似自閉的情況,這是過與不及。
沒有善知識在協助引導,容易形成封鎖自閉的情況,這是一個修行過程,來到再怎幺堵、再怎幺堵這個洞,我再怎幺圍堵,外面的境界還是會漏進來,種種境界還是會引起你內心的煩惱、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就是初果、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很自然的過程裏面會發現:我再怎幺修,痛苦、煩惱那些,還是有啊!還是存在啊!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啊!境界的沖擊、境界的吸引,還是存在啊!
六個洞,卻只有兩只手,你要堵這六個洞,你怎幺堵?如果憑著這兩只手要堵六個洞,不管你再怎幺堵,都還是在「有漏」的範圍,就是還在有爲法的世界,這比較深喔!先講一些讓大家了解,慢慢地去體會,這是我個人心路曆程的一個境界,讓大家去體會,一直在防堵、防漏的過程,你還是發現「有漏」,又設法要去防漏,都是要透過很多的有爲法,然後再防漏。證到叁果,都還在有爲法的世界,你怎幺圍堵?!假設你有叁頭六臂的厲害功夫,然後六只手,就算你有六只手,這是一個形容,你防堵的很厲害,可以把這六個洞都堵起來,然後你的世界怎幺樣?封閉了、甚至會枯萎掉,因爲你跟整個世間是有相當的隔閡,沒有跟世間在交流,于是就變成一個封閉的世界。所以,因爲不是真正的解脫者,他是不敢進去、不敢入紅塵,不敢跟境界接觸,變成一個又一個過與不及的情況。
這是修行幾乎都要經曆過的一個階段,當你封閉起來,你的苦還是存在啊!一跟境界接觸,煩惱、漏還是存在,然後怎幺辦呢?要怎幺樣才能夠做到無漏呢?不迎不拒、進等于出,如果你不空,進跟出不會相同。如果你不空,在進跟出的過程,你會抓,講更具體一點,就是你這個桶子、這個身要消失,就是跟整個世間、整個世界溶爲一體。你這個身體是個空桶、是個空,境界讓它穿流而過,你跟境界是溶入,就是「破身見」,再繼續來到「無我」。「破身見」是一個初步,然後繼續再證到「無我」,就是「自我」消失。只要還有「自我」,就有煩惱、就有漏;只要有「自我」,因爲框框都還在,它就會有漏。
當真正「破身見」,一般講說「破身見」,就是證初果。事實上,證初果、甚至證二果的人,並沒有完全徹底的「破身見」,只能說「身見」破到相當大的一種情況程度,原來那種執取、抓取方面,已經改變很多、淡薄很多,因此已經突破到一個情況,叫做破身見。就像在國內到達某一樣水平,你就可以參加奧運,但是未必代表你就能夠拿獎牌。所以,就是你來到一個門檻之後,就跟你講說可以到「破身見」的情況,但是並沒有破真正的身見。身見真正要破,一定要體證到「無我」,身見才會完全破除。身見、我見破除、還有「無我」,你要體證到「自我」消失,跟整個境界溶爲一體。
這時候,因爲「自我」消失,然後跟境界溶爲一體,才會真正來到「無漏」。所以,只要你還有身見,只要你還有自我,只要你還有我慢,你的煩惱就會存在,要「自我」消失了,才會跟整個境界溶爲一體,才能夠真正的「無漏」。所以,只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夠來到「無漏」,叫做「漏盡通」,這個漏已經消失了,「無漏」就是漏消失了,「漏盡」就是漏已經消失了,煩惱已經消失了。當你沒有「自我」,不會跟任何境界對抗。
「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阿難繼續再問:什幺叫做解脫界呢?就是「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又繼續問,他就回答:「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相當深,而且是阿羅漢的世界。所謂「斷一切行」,並不是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如果錯誤解讀,一直在封鎖、閉鎖,你只是進入一個閉鎖的世界而已,不是一個解脫者。事實上,你是好像一直躲入隔音房裏面,你說:哇!現在好甯靜啊!這是涅槃寂靜的世界,都沒有雜音的幹擾。但是你敢出來嗎?所以,並不是躲入「自我」的世界,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叫做解脫,那是錯誤的解讀。
所謂「斷一切行」,就是斷除無明行、無明的沖動,無明沖動的止息。「是名斷界」無明行會改變爲明行、明行足,佛陀的一個十號之一,就是明行足。所以,解脫的人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死板板的,不是什幺事都不做、都不敢做,不是這樣!「斷除愛欲」就是欲貪之心完全斷除,具體講就是名利心完全淡泊、然後斷除,不是名利心斷除之後,什幺事都不做、消極悲觀。你會很積極去做所該做的事情,但是不計功、不爭名、不奪利,該做的、我們就去做,做所該做,覺得應該這樣去做,對自己、對衆生有好處就去做,而不會有欲貪之心,所以「是名無欲界」,「無欲」並不是消極悲觀,而是名利、欲貪之心沒有了。
「一切行滅」,不要從文字上錯誤去解讀,就是不再顛倒夢想了,所謂「行」,就是「無明行」的「行」,意即「一切無明行滅」,一切「無明行」消失了,成爲「明行」,不再顛倒夢想,「是名滅界」,「滅」就是涅槃。所以,那是斷、這是…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八章 止觀雙運開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