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需要練習的,因爲平常是因爲我們的外緣太多,要擔心的事情很多,佛陀當初引導大衆修行,爲什幺成就都很快?因爲大家幾乎都是專業修行人,《阿含經》所裏面講的,都是針對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間法」是在《阿含經》,裏面都是針對比丘,也就是針對專業修行人,都是准備要修行證果的人,算是「證果班」。因爲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雜務比較多,心思會比較亂,一下子要進入到尋、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練習著打坐,二十分鍾、叁十分鍾都可以,學習尋、伺方面,找到這樣一個竅妙--尋、伺,然後放松。包括說你要系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系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個人這樣經曆過來,覺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動中禅」方面,兩個互相配合相當好、相當容易,而且很簡便,大家平常就要開始訓練。再來,前面有講到要進入初禅的「離」,你要先有「離」的力道出來,所謂「離」就是你要能夠放下那些欲、惡、不善法。當你平常在練習的時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如果你的聞、思、修,已經到達相當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在「未到地定」裏面,所謂「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尋、伺、喜、樂、一心……這些,但是沒有具足而已。
一樣尋、伺,專心在當下的、「置心一處」的工作,然後很放松在那裏工作,一樣都是在做尋、伺。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時候,一樣可以加以應用--尋、伺,你一心、置心一處,專心在你當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掃地,當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當下的工作,安住在當下比較明顯的動態上面,當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練習,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再來,當你有時間可以放下工作,要靜坐二、叁十分鍾也可以,這時候就更可以把尋、伺,喜、樂、一心這些,做的比較更精純。本來平常工作的時候,你可能是在尋、伺、喜的情況,當你專心在打坐,尋、伺、喜、樂、一心,它就可能會出來。
但是你要體會到打坐,就是要放下萬緣、放下種種工作,以及胡思亂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離開欲界種種的,包括說攀緣、攀緣心那些,你要能夠放得下。如果你坐在那裏,又再想股票市場的事情,沒離開欲界是沒辦法的,包括現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當你要靜下來打坐,也是一樣要把這些工作都放下。這時候因爲你能夠放下,才能夠進入尋、伺、喜、樂、一心,能夠放下這幾分鍾,讓你的頭腦、意識能夠清醒,經過洗滌這一種工夫,睡覺的質量也會比較好;或是說你要承擔工作,你會有更高的智慧。所以,在我們動作的時候,該工作、該設計、該想的時候就想,能夠放的時候、就放下來,就專心于類似一種充電,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休息的機會,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長的路。因此,這些打坐對你的工作來講,都會有所益助;對你的智慧來講,都會不斷的提升;讓你對事情的看法、處世的穩重度都會提升的。
所以,不要以爲說這些打坐好像時間浪費,不會浪費啦!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這樣你的打坐才不會白白浪費,不會又在那裏練工夫。一般初學者來講,比較屬于專注的初禅,光是要練工夫,就練得很吃力了,還要當下有無常的覺受、體會,要有「止觀雙運」,因此一開始,我們要有專注的時間,如果平常的禅定力已經很好,就可以立即講述怎幺樣去止觀雙運。如果你的禅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觀雙運」;如果禅定力還不理想的,要有專注的基礎,當你專注下來、未到地定,有初禅的體驗之後,你的心甯靜下來、能夠「一心」,這樣就可以進入「止觀雙運」。
所謂「尋、伺、喜、樂、一心」的禅定方面,事實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鏡平常是這樣凹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馬到處跑來跑去,或是有貪、瞋、癡,到處這樣跑來跑去,你的心鏡沒有辦法如實觀,你以爲體會到了,其實只是在胡思亂想,或是一些推理、一些想象。所以,禅定方面就是讓你動蕩不安的心,能夠漸漸地平靜下來,就像臉盆的水,如果一直動蕩不安,就沒辦法反射出實相。如果這攤湖水是很清淨,又淨、又明,它就能夠清楚反射出來。事實上,打坐是幫助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當你的心是一面平鏡,「一心」就是進入一個平靜的境界,這樣就能夠如實觀,如實的照見出來。
我們平常的時候,透過「有爲法」的修行是這樣。打坐進入「一心」,再來能夠進入「止觀雙運」,這時候也是讓你能夠進入「如實觀」,當你慢慢的從初禅、二禅……這樣經曆過,再來證果。當你能夠見法,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真正到達阿羅漢。在還沒有到達阿羅漢以前,你的心有時候能夠進入平靜的世界,但是有時候心鏡還是會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這是還不穩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至少要有見法、證初果以上,才有可能與空相應,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一個穩定。如果你平常有禅定這些基礎,懂得止觀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應,下一階段就要講二禅方面。
「尋、伺」是一個階段,「喜」是一個階段,「尋、伺」是不斷一直在重複運用,當你穩定下來,後面的「喜、樂、一心」就會出來。尋、伺是要有用力的過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只心猿意馬或是那匹野馬、那頭牛,像禅宗十牛圖前面,你要去找尋、找尋,後來找到之後,還是要花費一番力量,去馴服那只心猿意馬。所以,前面的尋、伺是要有用力的;再來,當你的心能夠穩定下來,覺得「尋、伺、喜、樂、一心」已經能夠穩定,因此現在那只心猿意馬,跑到其他地方的機會已經比較少了,你就漸漸可以放下來。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不用再去找尋了,已經乖乖穩定在那裏了,所以不用再去找尋;這時候妄念已經很少了,幾乎沒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裏,不用刻意再去找尋,因爲你覺得說這樣還是要很用力,還是會累啊!于是這時候會放下你的尋、伺,一樣從頭到尾維持放松的訣竅,一定要放松的。
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亦即無尋、無伺,只有「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禅。經文裏面有時會講說「覺、觀」,如果「無覺、無觀」就是進入二禅,亦即「喜、樂、一心」,事實上這兩個是一樣,但是微細的分別,等一下我們再講述。所謂「尋、伺、喜、樂、一心」,然後你放下「尋、伺」,只是剩下「喜、樂、一心」,就是進入二禅的境界。不必還要再那幺用力去找尋、去拉扯,因爲尋、伺還要有用力。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爲所緣,一樣繼續在呼吸上面,這時候你可能進入到「面」,所謂點、線、面。喜、樂、一心這些,它都會繼續一樣有,就是二禅。所謂「喜禅支」,以幾個禅支來講,它是由粗到細,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後面的是細,再來是越微細,到最後它是進入越微細。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況之下,它是要用力。所以,當你漸漸覺得不需要「尋、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們的心自然會想要省力、要輕松,自然進入「喜禅支」,會覺得不用那幺累了,但是「喜禅支」還是比較粗,頻率波動比較大,當你歡喜過一陣子,就會比較甯靜下來,很自然就會舍下「喜禅支」,而只有「樂」跟「一心」,就進入叁禅。二禅就是喜、樂,當你再放下「喜禅支」,只有「樂」與「一心」,這時候就進入叁禅。再來,當你繼續坐下去,會覺得連「樂禅支」方面,頻率、波動還是比較大,心還是有些用力,因爲你越進入,你心的感受、敏覺度越來越高,會發現「樂禅支」裏面還是有用力,于是覺得「樂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會放下「樂禅支」,而進入「一心」,這樣就叫做「舍」,然後「念清淨」,你的念很清淨,就是進入四禅,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還是所緣在目標上面,如果所緣目標在呼吸,你還是一樣,就是在點、線、面,在「面」與「空間」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這樣就進入四禅。如果你要進入四禅,要出禅定,心的波動一樣會從很微細的,然後慢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粗,于是會從四禅、叁禅、二禅、初禅這樣下來。
就是初禅到四禅的一個過程。只要熟練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就知道怎幺樣進、怎幺樣出。所謂「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禅,與「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有什幺不一樣的地方?「尋、伺、喜、樂、一心」就是找尋,然後安住在此上面,屬于偏重在專注,專注在「置心一處」上面。至于「覺、觀、喜、樂、一心」呢?表面上好像一樣,事實上它是有微細的不同,「覺、觀」就是當下有覺、有觀,注意!它是有觀的,所謂「觀」就是有去體悟。所以,當你具有聞思、以及禅修基礎之後,在打坐的當下,事實上就是一種「止觀雙運」。在初禅的時候,是有止、有觀,意即「止觀雙運」,是見法、開悟的最好方法與階段,你的心進入一種相當好且甯靜、平靜的質量,當下又去體悟法、見法。所謂「覺、觀、喜、樂、一心」是最好的一個見法階段,意即初禅到四禅。
接下來是「五定」到「八定」的階段。當我們清楚了解整過程,修禅定就不會困難,否則很容易盲修瞎練。在我們不是很熟練的時候,確實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如何運用「覺、觀、喜、樂、一心」,于是很多的禅定都只是在「尋、伺、喜、樂」,等于都在專注這方面,于是在專注之後,自然它會産生什幺出來?産生很多的禅相,記得!所謂「禅相」是當你專注之後,很自然會産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蓮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屬于禅相。很多人迷失在此階段,以爲「我在禅坐裏面看到什幺……,我開悟了!我看到什幺相……」其實這些不是真正的開悟,而是屬于一種禅相。所謂「禅相」,嚴格來講,都是屬于一種幻相。所以,當你在打坐的過程,記得!不管你在禅修裏面遇到什幺樣的境界、什幺樣的…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七章 修習禅定(四禅八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