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需要练习的,因为平常是因为我们的外缘太多,要担心的事情很多,佛陀当初引导大众修行,为什幺成就都很快?因为大家几乎都是专业修行人,《阿含经》所里面讲的,都是针对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在《阿含经》,里面都是针对比丘,也就是针对专业修行人,都是准备要修行证果的人,算是「证果班」。因为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杂务比较多,心思会比较乱,一下子要进入到寻、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练习着打坐,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学习寻、伺方面,找到这样一个窍妙--寻、伺,然后放松。包括说你要系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系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个人这样经历过来,觉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动中禅」方面,两个互相配合相当好、相当容易,而且很简便,大家平常就要开始训练。再来,前面有讲到要进入初禅的「离」,你要先有「离」的力道出来,所谓「离」就是你要能够放下那些欲、恶、不善法。当你平常在练习的时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如果你的闻、思、修,已经到达相当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在「未到地定」里面,所谓「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寻、伺、喜、乐、一心……这些,但是没有具足而已。
一样寻、伺,专心在当下的、「置心一处」的工作,然后很放松在那里工作,一样都是在做寻、伺。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时候,一样可以加以应用--寻、伺,你一心、置心一处,专心在你当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扫地,当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态上面,当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练习,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再来,当你有时间可以放下工作,要静坐二、三十分钟也可以,这时候就更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这些,做的比较更精纯。本来平常工作的时候,你可能是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寻、伺、喜、乐、一心,它就可能会出来。
但是你要体会到打坐,就是要放下万缘、放下种种工作,以及胡思乱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离开欲界种种的,包括说攀缘、攀缘心那些,你要能够放得下。如果你坐在那里,又再想股票市场的事情,没离开欲界是没办法的,包括现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当你要静下来打坐,也是一样要把这些工作都放下。这时候因为你能够放下,才能够进入寻、伺、喜、乐、一心,能够放下这几分钟,让你的头脑、意识能够清醒,经过洗涤这一种工夫,睡觉的质量也会比较好;或是说你要承担工作,你会有更高的智慧。所以,在我们动作的时候,该工作、该设计、该想的时候就想,能够放的时候、就放下来,就专心于类似一种充电,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长的路。因此,这些打坐对你的工作来讲,都会有所益助;对你的智慧来讲,都会不断的提升;让你对事情的看法、处世的稳重度都会提升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这些打坐好像时间浪费,不会浪费啦!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这样你的打坐才不会白白浪费,不会又在那里练工夫。一般初学者来讲,比较属于专注的初禅,光是要练工夫,就练得很吃力了,还要当下有无常的觉受、体会,要有「止观双运」,因此一开始,我们要有专注的时间,如果平常的禅定力已经很好,就可以立即讲述怎幺样去止观双运。如果你的禅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观双运」;如果禅定力还不理想的,要有专注的基础,当你专注下来、未到地定,有初禅的体验之后,你的心宁静下来、能够「一心」,这样就可以进入「止观双运」。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禅定方面,事实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镜平常是这样凹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马到处跑来跑去,或是有贪、瞋、痴,到处这样跑来跑去,你的心镜没有办法如实观,你以为体会到了,其实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一些推理、一些想象。所以,禅定方面就是让你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静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如果这摊湖水是很清净,又净、又明,它就能够清楚反射出来。事实上,打坐是帮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当你的心是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如实观,如实的照见出来。
我们平常的时候,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是这样。打坐进入「一心」,再来能够进入「止观双运」,这时候也是让你能够进入「如实观」,当你慢慢的从初禅、二禅……这样经历过,再来证果。当你能够见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正到达阿罗汉。在还没有到达阿罗汉以前,你的心有时候能够进入平静的世界,但是有时候心镜还是会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这是还不稳定,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至少要有见法、证初果以上,才有可能与空相应,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一个稳定。如果你平常有禅定这些基础,懂得止观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应,下一阶段就要讲二禅方面。
「寻、伺」是一个阶段,「喜」是一个阶段,「寻、伺」是不断一直在重复运用,当你稳定下来,后面的「喜、乐、一心」就会出来。寻、伺是要有用力的过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只心猿意马或是那匹野马、那头牛,像禅宗十牛图前面,你要去找寻、找寻,后来找到之后,还是要花费一番力量,去驯服那只心猿意马。所以,前面的寻、伺是要有用力的;再来,当你的心能够稳定下来,觉得「寻、伺、喜、乐、一心」已经能够稳定,因此现在那只心猿意马,跑到其他地方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你就渐渐可以放下来。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不用再去找寻了,已经乖乖稳定在那里了,所以不用再去找寻;这时候妄念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里,不用刻意再去找寻,因为你觉得说这样还是要很用力,还是会累啊!于是这时候会放下你的寻、伺,一样从头到尾维持放松的诀窍,一定要放松的。
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亦即无寻、无伺,只有「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经文里面有时会讲说「觉、观」,如果「无觉、无观」就是进入二禅,亦即「喜、乐、一心」,事实上这两个是一样,但是微细的分别,等一下我们再讲述。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然后你放下「寻、伺」,只是剩下「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的境界。不必还要再那幺用力去找寻、去拉扯,因为寻、伺还要有用力。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为所缘,一样继续在呼吸上面,这时候你可能进入到「面」,所谓点、线、面。喜、乐、一心这些,它都会继续一样有,就是二禅。所谓「喜禅支」,以几个禅支来讲,它是由粗到细,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后面的是细,再来是越微细,到最后它是进入越微细。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况之下,它是要用力。所以,当你渐渐觉得不需要「寻、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们的心自然会想要省力、要轻松,自然进入「喜禅支」,会觉得不用那幺累了,但是「喜禅支」还是比较粗,频率波动比较大,当你欢喜过一阵子,就会比较宁静下来,很自然就会舍下「喜禅支」,而只有「乐」跟「一心」,就进入三禅。二禅就是喜、乐,当你再放下「喜禅支」,只有「乐」与「一心」,这时候就进入三禅。再来,当你继续坐下去,会觉得连「乐禅支」方面,频率、波动还是比较大,心还是有些用力,因为你越进入,你心的感受、敏觉度越来越高,会发现「乐禅支」里面还是有用力,于是觉得「乐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会放下「乐禅支」,而进入「一心」,这样就叫做「舍」,然后「念清净」,你的念很清净,就是进入四禅,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还是所缘在目标上面,如果所缘目标在呼吸,你还是一样,就是在点、线、面,在「面」与「空间」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这样就进入四禅。如果你要进入四禅,要出禅定,心的波动一样会从很微细的,然后慢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粗,于是会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样下来。
就是初禅到四禅的一个过程。只要熟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知道怎幺样进、怎幺样出。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与「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寻、伺、喜、乐、一心」就是找寻,然后安住在此上面,属于偏重在专注,专注在「置心一处」上面。至于「觉、观、喜、乐、一心」呢?表面上好像一样,事实上它是有微细的不同,「觉、观」就是当下有觉、有观,注意!它是有观的,所谓「观」就是有去体悟。所以,当你具有闻思、以及禅修基础之后,在打坐的当下,事实上就是一种「止观双运」。在初禅的时候,是有止、有观,意即「止观双运」,是见法、开悟的最好方法与阶段,你的心进入一种相当好且宁静、平静的质量,当下又去体悟法、见法。所谓「觉、观、喜、乐、一心」是最好的一个见法阶段,意即初禅到四禅。
接下来是「五定」到「八定」的阶段。当我们清楚了解整过程,修禅定就不会困难,否则很容易盲修瞎练。在我们不是很熟练的时候,确实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如何运用「觉、观、喜、乐、一心」,于是很多的禅定都只是在「寻、伺、喜、乐」,等于都在专注这方面,于是在专注之后,自然它会产生什幺出来?产生很多的禅相,记得!所谓「禅相」是当你专注之后,很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莲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属于禅相。很多人迷失在此阶段,以为「我在禅坐里面看到什幺……,我开悟了!我看到什幺相……」其实这些不是真正的开悟,而是属于一种禅相。所谓「禅相」,严格来讲,都是属于一种幻相。所以,当你在打坐的过程,记得!不管你在禅修里面遇到什幺样的境界、什幺样的…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